古代對秦嶺的歷史記載,其中描述我國古代的山脈分布的專著首推《禹貢》。
《禹貢》中對華夏大地的山脈有“三條四列”之說。
秦嶺居中,列為中條;次則有“三河兩戒”之說,而秦嶺分地絡之陰陽。
昆侖有三龍,而秦嶺為中龍;蔥嶺有三干,而秦嶺為中干,等等。
所以,秦嶺在很久以前,就成為華夏大地的重要山脈。更有中華龍脈之稱,鎮壓中華氣運。
漢中地區、安康地區和商洛地區很早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址。
可推斷在100-20萬年前,陜南地區就有了人類活動。
在馬家鎮楊家村出土的銅鼎、編鐘、陶瓷等說明先民在秦嶺地區繁衍生息的歷史十分悠久。
遍及秦嶺地區眾多縣城的多處原始社會遺址,證實了遠古人類在此活動的足跡。
《史記》、《漢書》中就有“南山檀柘;天水隴西山多林木。
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山林竹木果實之饒;武都地雜氐羌,皆西南外夷。
武帝初開治;楚有漢江川澤山林之饒,或火耕水耨,以漁獵山伐為業”以及“褒斜材木竹箭之饒”的記載。
足以說明秦嶺山區當時森林繁盛,而農業種植和捕魚伐木是主要的生產方式。
秦嶺南北的人文景觀亦各具特色。
秦嶺山脈西段有麥積山石窟,山體懸崖壁立,狀若積麥。
自后秦時期開始鑿刻,至今保留有雕刻194窟。
佛像7000余尊,壁畫1300余平方米,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
北面的關中平原史稱“八百里秦川“。
自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人類農耕、定居,是中國有名的文物古跡薈萃之地。
秦嶺之南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其間的邛崍山脈和成都平原又是蜀漢文明的發端之地。
根據對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周時代。
蜀的先祖即掌握了非常先進的青銅冶煉、玉石加工工藝,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
間南北向的深切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
其中著名的有今寶(雞)成(都)鐵路經過的陳倉道、西安至寧陜的子午道、傍褒水和斜水的褒斜道。
以及儻駱道、周洋道。
在秦嶺北坡及關中平原南緣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及流傳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有秦始皇陵及許多帝王陵墓群、周代灃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樓觀臺、張良墓、蔡倫墓等古跡。
位于XA市南40余公里的終南山自古風景秀麗。
在《詩經·秦風》中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
唐代官紳在此建有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
王維所作的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
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詩句。
附近還有翠華山、南五臺、驪山等秀麗山峰。
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余處,是關中游覽避暑的良好場所。
秦嶺的北坡還有七十二嶺之說。
按說秦嶺崇山峻嶺千溝萬壑,其山谷應不分南北,為什么單是秦嶺北坡有這“秦嶺72峪”說法。
且又是什么時候開始流傳這種說法,這有待歷史學家去考證,我想可能兩點原因。
一則西安(長安)自古帝王之都,而秦嶺北坡距離西安很近。
長期的歷史造就了秦嶺北坡地區豐富的歷史、地理、宗教、人文內涵。
這是被人類不斷涉足和充分開發的地區,歷史上帝王將相把這里作為避暑狩獵之地。
文人墨客把這里作為尋幽詠懷之處,僧侶隱士把這里作為修身養姓之所。
逃犯流民把這里作為避難存身之家,商販旅人把這里作為通渝達蜀之道。
所以為了區分秦嶺北坡的各個峪口自然就會有相對流傳廣泛的地名。
另一則古人常常用七十二來形容多。
就好像我們熟知的“孫悟空72變”、“工農兵學商72行”等。
72峪也不過是為了形容峪口的眾多,其實如果查看地圖或者沿山邊細數起來。
會發現秦嶺北坡遠遠不止這72峪。
不過因為很多峪較為小(短)或不太出名,就沒有被羅列進去。
秦嶺古稱“南山”,《詩經》有“節彼南山”,《禹貢》稱“終南惇物”,《山海經》亦稱“南山”等等。
根據歷史記載,南山之名由來已久。
《史記》中謂“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漢而后,東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險也”。
特別經韓愈貶潮州詩“云橫秦嶺家何在”,秦嶺之名隨韓詩而遠揚。
南山亦稱終南山,左傳有“終南九州島之險也”。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則說:“蓋終南脈起昆侖,尾銜嵩岳”。
到了清同治年間,更有毛鳳枝著《南山谷口考》,“東起潼關,西至寶雞,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
正是陜南秦嶺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