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中庸、守禮的文化。海棠社之所以派出宋一佐對國學經典進行陳詞,因為宋一佐是海棠社唯一認真學習國學經典試圖考取科舉功名的士子。古中國地域遼闊,周天子實行分封制,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因為地理原因形成了文化的封閉和獨立。春秋時代,神祇預言家和卜筮活動開始受到忽視,理性和道德的因素占據上風,在天學星占的領域,自然主義的解釋也越來越多,透過星象學,思維鋪陳了一種整體的宇宙感和秩序感,產生了不依賴神祇的永恒規則。姬姓鄭國人子產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與人事遵行的法則互不相干,否定占星術能預測人事。春秋后期,人們對神靈和神靈祭祀的信仰已經衰落,神譜中占首要和主導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而是歷史人物被神靈化后的諸神。有識之士不信占卜、不重祭祀,崇德貴民,注重自己的行為和德性,人的眼光更多轉向人本身,《詩》《書》最先在實踐中被經典化。春秋時代神人關系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對神性的懷疑和對現實的反思,決定了諸子百家以人文的轉向為依歸,逐步完善了各自學派的思想。
據《漢書》《隋書》的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主要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
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張,名是指周禮所規定的等級名分??鬃铀蕴岢稣轻槍Ξ敃r已經出現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違禮僭越現象而發的??鬃影讶首鳛樽罡叩牡赖略瓌t、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重點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間,不離兩邊,不走極端??鬃臃穸ㄈ烁窕奶?,但確認為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儒家承認天命的客觀性,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主張盡人事,積極擔當。荀子還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張人定勝天,積極改變世界。荀子認為天道、天命是客觀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孟子主張以德行仁者王,主張制民之產,重視人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這種思想也被稱作民本思想。孟子主張人性本善,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知心、是非之心,荀子則主張人性本惡,善良都是人為養成的。禮樂文化,是將人性的惡轉變成善的關鍵??鬃邮攀酪院螅组T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到了戰國的中后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先秦儒家思想,到了漢代經過董仲舒的發展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
道家以道、無、自然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等,據此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等策略。道家認為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最終本體。道家思想在先秦并不算顯學,當時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但是道家思想卻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漢初,黃老之學盛行,這是對道家無為思想的一個應用。到了東漢,張天師創造了道教,推崇道家經典。道教可以說是發展了道家的某個方面。魏晉玄學的發展是對道家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批儒,提倡兼愛非攻,主張鬼神存在,希望以神鬼之說使君主警惕勿殺無辜者。墨家否定命運的存在,認為世界是公平的,賴其力者得其生,不賴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當然的。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的自然研究,是謂墨家后學,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其思想源頭可上溯于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子產、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法是統治者公布的統一法令、制度,術是統治者任免、考察、生殺官吏的權術,勢就是統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陰陽家是盛行于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漢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并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國朝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律學和醫藥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克。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名利論辯,即論辯名稱、概念,事實、價值為主要學術活動,被后人稱為名家。名是分配制的一種,當時社會體制不健全,事實、價值常常概念不清。
雜家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其內容很多與方術有關。雜家代表性書籍一位是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另一是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號稱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
兵家的孫武采用辯證統一的視角理解戰爭,古代的兵家早就認識到戰爭的利與害、奇與正、敵與我、攻與守等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方面。
醫家的扁鵲在診視疾病中,應用全面的診斷技術,即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