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新家——錦車相迎、招搖過市(4)
劉樹義一本正經的道:“王、高二家在太原權勢滔天,世人皆知,但李家乃皇親國戚,位高權重,唐公更身兼太原留守之職,王威、高君雅是其下屬,他二人該當忌憚唐公才是。
小子自然知道李家故意示弱,使這障眼之法,完全是為劉家父子安危著想,這番良苦用心,咱們父子三人感激涕零。
可今日過后,此事必將傳揚出去,到時百姓會想:劉家父子得罪王家,唐公雖然出面救了下來,但忌憚王、高二家,當即將劉家父子三人送出了城。連唐公李家都如此畏懼王家、高家,那太原豈不是已成了王、高二家的天下?
王威、高君雅二人本來對唐公頗為敬畏,雖視李家為眼中釘、肉中刺,輕易不敢造次。但此事傳到他二人耳中,他們會想:
原來李家不過是徒有其表、外強中干而已,終究還是怕了王、高二家聯手。嘿嘿,李家在太原諸多掣肘,趁著他們心存畏懼,近日便找機會將他們排擠出太原。”
劉文靜聽小兒子分析的頭頭是道,頗感得意,附和道:“樹義所言甚是,如今太原時局瞬息萬變,唐公當早作決斷,一舉鏟除王、高二家才是。”
長孫無忌點了點頭,對劉文靜的話頗為贊同。
但他沒有立即表態,只轉頭望向劉樹義,目光中驚詫的神色。
心想:這少年太過匪夷所思,竟對太原局勢了如指掌,分析更是切中要害。奇才的確是奇才,但這恐怕要歸功于他父親劉文靜的悉心教導,倘若他父親不是劉文靜,那么他或許就是普通人一個了。
而他卻徹底錯了。劉樹義來自一千多年以后,天資聰慧,受過高等教育,對隋唐歷史多有了解,即便沒有劉文靜的指點,他只是多花點時間,同樣可以一鳴驚人。
劉樹義接著道:“父親說的是,常言道: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越早解決王、高二家、掌控太原,越對大業有利,倘若稍有遲疑,一拖再拖,讓人捷足先登,屆時后悔可就來不及了。”
他固然是為了李家帝業著想,同時也有自己的私心。后世對于劉文靜的子嗣記載頗少,即便劉大、劉二當真存在,但如果在太原起兵前就死了,那近期自己豈不是有生命危險?
他已決心改變父親劉文靜的悲慘命運,自然不會讓自己輕易遭難。前幾日他才大大羞辱過王仁霸,若說太原城中誰恨他入骨、欲置他于死地,肯定非王仁霸莫屬。趁早借李家之手,滅了王家、王仁霸,自己才能免去后顧之憂。
同時還有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替大哥報仇!
長孫無忌知劉樹義口中的“讓人捷足先登”,自然是擔心有人進軍關中、占領長安。
那日世民滿心歡喜的找到了他,激動之下,竟一時說不出話來。過了良久,終于說出了摒棄東都洛陽、著眼西京長安的戰略構想。他聽后頓時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他明顯的感覺到世民激動的如要發狂,目光中更是充滿了熾熱和渴望。
想到李家有機會問鼎天下,自己可一飛沖天,不由得胸口熱血如沸。
但過得片刻,幽幽嘆了口氣,心下頗感煩悶:時不我待,自然是先發制人最為妥當。但唐公似乎鐵了心的打算徐徐圖之,如此一來,世民雖然心急如焚,但唐公既然絲毫未流露出舉事的意愿,也不敢貿然勸諫。
劉樹義見他滿面愁容,便猜到他與李二李世民一般的心思,想早點除掉王、高二家,徹底掌控太原,起兵舉事。但李淵既然沒有表態,他和李世民也只能投鼠忌器。
說道:“無忌大哥,萬事有利有弊,雖說此舉會助長王、高二家的囂張氣焰,但示敵以弱,也會讓他們產生驕縱心態,疏于防范,再尋機一網打盡。
其實以唐公與二位公子之能,加之無忌大哥傾力相助,王、高二家根本不足為慮,只是此事宜快不宜遲,早一分動手,便早一分先機。
唐公天縱之才,但素來謹慎,往往三思而后行,立于不敗之地,總沒有錯。只是如此一來,太原自然不在話下,但天下江山可就不一定了。
為今之計,只有趕緊向唐公進諫,言明厲害,讓唐公權衡利弊,早做決斷。”
他如今已適應了環境和角色,一本正經的說辭當中,隱晦的吹噓奉承,已頗有心得。
長孫無忌驚訝的長大了嘴巴,過了良久,右手重重拍打大腿,激動的道:“是極,是極!”雙手五指交叉相握,上下擺動,顯是喜不自勝。
心想:他將我排在唐公、李大、世民之下,那可是高看我了。恩,此人年紀雖不大,見識倒是不凡,頗為識人之明。
想罷,咧開了嘴,開懷大笑。
突然間想起一事,笑容隨即消失,憂慮清晰的寫在臉上:
世民和我也知及早舉事的重要性,但唐公那一關卻著實不好過。
若說唐公絕無逐鹿天下的心思,那世民私結豪杰,他不可不能不知,卻始終裝作若無其事,不加阻攔。
可每次世民派人向唐公游說,都被毫不客氣的趕了出來。甚至還有人與世民一般的想法,冒險勸諫,因此獲罪,竟被綁縛起來,押解去了江都,交由大業皇帝發落。
如此一來,便沒人再敢進言了。
常言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長孫無忌便是如此,剛剛還激動萬分,此刻卻萬念俱灰。心中只在想:別說已沒人敢向唐公進諫,就算當真有不怕死的,但能勸得了嗎?
正在這時,忽然聽到一個爽朗的聲音從耳邊傳來。
聲音不大,略帶些稚氣,卻顯得朝氣蓬勃,聲音傳入長孫無忌耳中,他登時目瞪口呆,便如是半空中響起一記晴天霹靂。
過了半晌,長孫無忌才大叫道:“你快說,快說!”
原來劉樹義剛才說道:“無忌大哥不必太過憂心,小子心中有一人乃最佳人選,有此人出馬相勸,唐公即便未立即同意,但事情也必有轉機。”
見長孫無忌不住催促,劉樹義偏偏不愿說了。雙手上舉,伸了個懶腰,笑著道:“無忌大哥,咱們到地方了嗎?聽說二公子為咱父子準備了一座新宅院,劉家上下皆感激無已。”
正在緊要關頭,長孫無忌哪有心情談論這些,道:“千真萬確,咱們隨后便到。樹義兄弟,適才你說有人能勸得了唐公,不知這位高人是誰,能否引薦引薦。”
劉樹義笑而不語,轉頭注視著父親劉文靜。
長孫無忌將信將疑,尋思:劉文靜精通謀略,的確是個人才,但他能勸服唐公嗎?不妥,不妥!此人性格乖張、脾氣暴躁,唐公愛才,加之李大、世民從旁勸導,這才將此人救出大牢。讓他去想唐公進言,倘若一言不合,再出言頂撞,那便不好出場了。
撇了撇嘴,適才的熱情消了一大半,劉樹義終究還是高看了他父親,他口中的這個最佳人選不僅不是最佳,還是個最差人選。
想到此處,意興索然。
劉文靜被二人凝神注視,頗覺不是滋味,擺擺手道:“定非常之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文靜或許還能勝任,若說耍耍嘴皮、勸諫旁人,那我是決計做不到的,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
他死里逃生,乖張性格有所收斂,但狂妄之氣猶在。只是畢竟從鬼門關走了一回,認識到了自己脾氣的弊端,有意識的想要改變,這才果斷拒絕。
可性格一旦形成,極難改變。他拒絕進言,除了擔心自己脾氣發作,與李淵爭吵以外,還在為李淵當初有眼無珠、拒他于千里之外的而生氣。
長孫無忌心想如今劉文靜自己拒絕,你還有什么話說?什么最佳人選,什么事情必有轉機,不過都是信口胡吹而已,年輕便是年輕,還需多加磨練。
長長的舒了口氣,閉目養神,忽然聽劉樹義說道:“這勸諫進言之事,自然不能讓爹爹前去,但這個人與父親關系非比尋常,旁人未必請得動,非爹爹親自出馬不可。”
劉文靜一怔,但父子心意相通,立時便明白了劉樹義心中人選,手捋胡須,點頭道:“你是說他!恩,他能言善辯,又與唐公關系親厚,由他去說,當有一些把握,只是他安逸日子過慣了,未必愿意和我們一起過刀頭舔血、膽戰心驚的日子。”
劉樹義道:“父親放心,我自有法子。”
劉文靜深信不疑,伸手握住小兒子右手,說道:“好極,好極,有他相助,咱們便多一份力量。”
長孫無忌聽的云里霧里,始終不知父子二人口中那人到底是何人,剛要開口詢問,卻被劉樹義擋了回來。
只聽劉樹義道:“無忌大哥莫怪,爹爹和我剛出大獄,都有些累了,想歇息一會兒。”
長孫無忌此刻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心癢難搔,迫切想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但對方既然不想說,總不能強求。
不情愿的道:“對,對,先休息,先休息,此事不急,不急。”
口中雖如此說,但心中卻不這樣想,不住的抓耳撓腮,顯是焦急萬分。
劉樹義故意要賣關子、吊他胃口,自也不去管他,只是在想:
反正裴寂這老賊八面玲瓏、處事圓滑,又與李淵關系極為親密,以后李家在太原起兵,爭奪天下,想繞開他決沒那么容易,倒不如直接將他推出來。
既向李世民表忠心,又為他解決了難題,立下了大功,以后劉家父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會高一些。
據我所知,裴寂后來擁護太子建成,與李世民對立。我先讓李世民接觸裴寂,然后裴寂投靠李大李建成,李二李世民自然受不了這背叛,心存怨恨,屆時找個機會,借李世民之手將此賊殺了,一了百了。
裴寂早死,自然便再也無法加害父親,那父親的悲慘命運就真的改變了。
抬頭望了父親一眼,想起他剛才的話語,不禁憂心忡忡:“父親至今仍無比相信裴寂,倒是個極大隱患。
便在這時,只聽外面車夫喊道:“到了!”
劉文靜、劉樹義俱皆大喜,多日來身處大牢,雖說后來有李家保護、獄卒優待,日子已沒剛入大牢時那般凄慘,但畢竟比不上外面舒適的臥房,此刻都想好好的睡上一覺。
長孫無忌卻魂不守舍,腦袋里仍在想那個能勸服唐公的人到底是誰,竟連外面的喊聲也沒聽到,臉色變幻不定,一會兒喜笑顏開,一會兒眉頭深鎖,一會兒又苦大仇深。
劉家父子相視一笑,忽聽得旁邊鼾聲大起,不約而同的皺起了眉頭。
原來劉大劉樹義往日遭禁足,極少出門,更很難有機會乘坐牛馬車輛。他剛坐其中,頗覺有趣,但不久就感到枯燥乏味,只想呼呼大睡,可車廂搖晃,加之車輪滾滾有聲,他極不適應,雖困倦已極,很想睡覺,卻只能閉上眼睛,始終未曾入睡。
直到車輛停下,他實在支撐不住,頃刻間便即睡著,伴隨著鼾聲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