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這天,李易一早起來,去父母家給爺爺和父母拜年。
本來要跟在父親后面去他朋友家走動走動,但是他一看父親的臉色,就準備算了。
爺爺也有很多朋友在這邊,他出去竄門去了。李易就回自己的住處。
黃裳一早走了,他還有親族存在的。
而且黃裳的母親那邊也有親戚,姥姥還在,兩個舅舅家也要走動。
林易給他約定是初三晚必須回,初四一早出發。
元旦的集會比除夕還要熱鬧,林易回到家準備把胡彪和肖德喊著一起逛逛。現在不輕松下,接下來就沒有輕松的時候了。
剛出門就碰到了辛雅,辛雅裝模作樣的給易哥哥拜了個年。易哥哥抬手賞賜了一把甘薯片。
然后三人逛街變成了四人逛街。
李易問辛雅,我初四去銀州,你和王府商量好了沒有。
辛雅說,商量個什么呀,到時直接走就是了。
李易奇道:“連你姑姑也不說下。”
“不說,說了她一定不讓我走,還會罵我。上次她寫信給我父親,父親讓她看死我,不讓我回銀州,要我以探親的名義就住在王府。”
“這么說你是準備再來一次離家出走啊。那我不是又成了你的幫兇。”
“那我不管,你把我帶到臨海關來,就要負責帶回去。”
“講道理,古往今來,女生都不講道理。”李易感嘆道。
這次的逛街比昨天要愉快得多,有了辛雅這個對什么都感興趣的女孩子,另外三人受到感染,興致也提了起來。
李易讓辛雅給家人朋友買些臨海關的特產什么的帶回去,辛雅很高興,聲明李易先墊付,到了銀州再雙倍奉還。
每次買好的東西,李易都是找個沒人的地方放進空間。
這樣輕松是輕松了,可是由于沒看到大包小包,導致辛雅總覺得沒買多少東西,這街就逛不完一樣。
直到未時都過了,李易實在不想再逛了,才借口要去看朋友,狠心把辛雅趕回了王府。
初二這天李易去了姥爺家,姥爺家離得遠,李易小的時候沒去過,大了之后也只去過兩三次。
在姥爺家住了一晚,李易回到臨海關。是時候為出關做最后準備了。
李易主要就是搗騰空間中的物資,計算著,規劃著如何裝。
中午的時候,父親來了,李易對此很是驚訝。
父親讓李易跟他走一趟,李易不耐煩問什么事情。
父親說府上內衛處要請他去一趟。
李易不知道內衛處是什么機構,大過年的要干嘛,自己和王府沒有什么交集啊。難道是調查先前遇刺之事?
父親帶李易來了之后就自行走了。
一個管家模樣的人,自稱張管事,開始審問李易。
張管事一開口就恐嚇道:“你小子膽子大得很啊,居然縱容手下做馬賊,搶劫往來商旅。你可知罪。”
“管事大人不知從何處得此消息,小子實不知這話從何說起。”
“實話告訴你,這是我手下在銀州傳來消息。你的手下因為不能進城就揚言去當馬賊,這可是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事。你想抵賴不曾?”
“張管事,這事聽起來就是個笑話啊。這伙人如果真的要做馬賊,那也是因為他們本來想去做馬賊,和我沒關系啊。”
“你說沒關系就沒關系,他們前一段時間是你的手下,后一陣就當了馬賊,誰會相信和你沒關系。”張管事表示不信。
李易連忙解釋道:“管事大人,我也是臨時雇傭他們一段時間啊。我運送貨物去銀州,但是路上不太平,我想雇傭一些鏢手,但是在臨海關沒有雇到足夠的人手。”
李易繼續解釋道:“出關后我碰到一伙騎馬的人,我以為他們是哪個鏢局的,就上前問他們愿不愿護送我去銀州。沒想到他們答應了。”
李易繼續解釋道:“在臨海關和銀州來回走了一趟,我發現請這么多人要虧本,于是我告訴他們我請不起這么多人,只想留幾個人。沒想到他們要同進共退,然后他們就離我而去了。”
李易繼續解釋道:“事情就是這么個事情,然后他們進不了銀州確實是因為那次在銀州我和侯府因為誤會而發生過一次沖突,沒想到侯府這么記仇,他們離開我也進不了城。”
李易繼續解釋道:“后來我到銀州,也進不了城,所以我的貨物交接都是在城外姚家集進行的。”
李易最后道:“和我相熟的商家曾經告訴過我,我原來雇傭的人當馬賊去了,我一直以為是開玩笑。沒想到今天管事大人又來問我這個問題。”
李易把事情經過詳細道來,一臉的委屈。
張管事聽完道:“說實話,我們也都不相信這件事與你有關。從小到大,你在王府長大,知根知底。你是個什么性格的人,大家都知道。所以今天我就問一問,不然我們早嚴刑拷打了。”
李易就這樣被放出來,看來王府的情報機構到底沒有得到真正的有用的情報,只打聽到了表面上的消息。
李易虛驚一場,他心想,幸虧內衛處的人不相信我有能力掌控這么大一伙人,不然怎么著今天也不容易過關。
正好,明天就出發了,先離開臨海關再說。
這次去銀州主要是因為塵絲達到了九十多根,如果胡猛那邊有新人,那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李易還在想,如果人手足夠用的話,自己就不用再這樣兩頭跑了。
到時自己坐鎮臨海關中,有新人讓他們來臨海關找自己,有需要的物資,在臨海關買了直接傳過去。從草原或東北買來的貨物就讓他們運過來就行了。
但現在還不行,人手總覺得不足,有些事自己還是無可替代的。
初二這天,侯府發布了動員令,令每個屯堡至少抽調十人參與征討行動。
六十歲以下的武師全部都得參加,不足十人的以武者補充。
一般的屯堡武師在五六人左右,多為百戶家的親族。
命令傳到遲家屯,遲百戶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