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本書實在是沒有人看,所以我一直只是在苦撐,連續50多天沒斷更過。我心中想的是第一次寫書,不管有沒有人看,我自己要有點恒心,爭取寫完。
結果老婆一句話打破我的苦行狀態,她問我,你的書沒人看,你堅持個什么勁。
我說還有兩個讀者,一直在看,我要為他們負責。(這兩個讀者是“余,波”和“做個不一樣”,不管如何,這里再說聲謝謝。)
老婆說,這年頭,誰要你負責,你什么本事負得起多大個責。
我一想,也是,寫個快餐小說,逗樂的事,扯個責任有什么意思。看書的愛看就看,不看就走,寫書的愛寫就寫,不寫就停,誰也不欠誰的,負個什么責。
想起我寫東西的初衷,一是當小白很多年,也有很多想法,經常想寫點東西。二是想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如果能成功,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感。
所以歸結起來就是有寫作沖動,并想追求成功。
那么寫到現在,就與我的初衷不符了,因為這本書不可能成功,也就打消了我的沖動。
國慶期間,本來放假是有大把時間來寫書的,結果因為思想原因,我最終沒有寫多少。
現在,我終于下了決心,把這本書做個最簡單的完本,把這本書設的埋伏幾句話抖完,其他情節按大綱寫法走完。
銀州城空虛,打擊草原上的韃靼成了需要,李易他們協助特穆爾,奪回了他自己的部落,并吞并了三五個其他部落,然后轉而向西,打敗實力大損的喀西韃靼。這樣一來喀西和喀侖兩個韃靼勢力都削弱了。
李易回到臨海關,結果被王府抓捕起來。原來辛紋在仇恨的驅使下,到王府告了李易的黑狀。李易的母親到王爺處求情,原來李易是王爺的種。
但在銀州全面傳教的李易實力大增,完全不懼怕王爺,最后雙方妥協,王爺認李易為義子,李易可以在北國傳教。
李易去云州傳教,這是北國最靠近中原的城市,也是北國第一大城市。
在云州,他巧遇當初給他算過命的算命先生。
一番威逼下得知真相,原來李易竟然是討北王的嫡子,張本才是他母親生的。
張本并不是原來說的和李易同年同月同日生,而是要比李易早出生幾天的。
在李易出生那天,他們兩人被李貴聯合幾人調包了,他的母親沒有參與,卻也是知情人。
(李易和張本的名字我在取的時候就把這些深意放進去了。易者,因利益而換。本者,本來就是。)
明白身世后李易很是厭惡李貴這個名義上的父親,但是并不是仇恨,他將李貴貶到軍山莊伺候他爺爺,做一名最普通的小嘍啰。
張本按慣例在成年后要去帝都接受冊封。這既是一種變相質押,也是培養未來皇帝和未來藩王間感情的過程。
但是帝都并不平靜,這些王世子和帝都的公侯家的公子斗得不亦樂乎。
李易陪張本一起在帝都生活,充當暗士和謀士的角色。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張本不知道)在與這些人斗法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征東王世子居然背叛四王集團,與公侯家來往密切。這導致皇室和其他三王的不滿。
李易用宗教滲透東王手下世家,陰謀削弱征東將軍府。
恰逢天下大旱,除了鎮南王治下,其它地區,包括中州大地和其他三個王國都發生了災難。
因為中州前年也是大旱,所以中州暴發了農民起義。李易暗中派人參與,并起義軍導向東國。
征東將軍府由于手下世家的背叛,終于倒在了起義軍的手中。
皇帝也無暇顧及東國,中州大地最終也在其他三王暗中使壞下,起義一波接一波。
李易開始籠絡中州的中下層世家,主要是伯爵與子爵,以及沖擊子爵的那些武術世家。
形勢的發展使得天下人明白了,每二百年一次的大洗牌開始了。皇室在一次次起義中削弱了實力,失去了對公侯家的控制。
最終,三公分魏,中州被三家最有實力的國公家瓜分了,不過中州實力在爭斗過程中也損失嚴重。
李易從后臺走到前臺,控制了東國,并與北國聯合起來。
天下最終分成了七個勢力,東北國是最大的勢力。七國爭霸正式開始。
張雍一心想做皇帝,結果在征討南國時被六國聯軍大敗,自己也身負重傷。
李易覺得張本太年輕,性格也不是當上位者的料。張本還收了辛紋做寵妾,這是一個對李易充滿仇恨的女人。她經常進言引起張本對李易的忌憚。
如果王爺還在,李易和張本還可以和平共處,但是在王爺垂死的那段時間里,張本和他手下的一些小動作讓李易意識到,一旦張本上位,二人兄弟沒得做,遲早會有一爭。
于是在王爺和王后跟前,李易將身世和盤托出。由于人證物證齊全,最終李易成為東北國的主人。
東北國實力統合在一起后實力再次得到鞏固,于是李易開始對中州三公國進行討伐。
三公國聯合起來,實力本來是在大大超過李易的,不過他們在劃分地盤時爭斗,導致不得已而合作時顯得并不齊心,合作中狀況不斷。盡管西南兩國也不時幫助他們,但是他們還是節節敗退。
對三公國來說,更加嚴重的是,中下層世家輕易被李易控制了,所以中州之戰最終以李易的勝利而告終。
拿下中州意味著天下一統為期不遠,李易為了保住天下的人口,同意了西、南兩國的投降,不過讓他們讓出地盤,帶著手下向南和向西發展。
天下一統,李易成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全力發展道教。
十年后,在塵絲達到三千根的時候,李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歸到二十一世紀。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