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城外的一座高山頂峰,云層之上,有一圈盤山古道。
古道兩側鮮花爛漫,有若干洞府開鑿在一邊的山壁上。
陳跡端坐在其中一座洞府中,打開了老院長贈與的乾坤袋。
凡界高山神峰無數,越高的地方,天地清氣就越是濃厚,修仙之人最喜在其上修行。
因為天地清氣的存在,這類山峰的峰頂氣候反而不會跟隨時令變化。
又因山極高且陡峭,尋常人中高超的俠士武者都無力探尋,這種環境算是獨屬于修仙者的清靜之地。
很多修士在人間護道,有時候沾染了太多紅塵之氣,就喜歡在一些山頭上開辟洞府用來調整身心。
長久以來就形成了這種修仙者公用的洞府,大城池周邊尤其多。
后來為了安全考慮,各個大仙門的師祖級人物在一些特定的地點設置了只允許人道修士進入的公用洞府。
這種洞府外道修士只要接近一定范圍,就會觸發警報。
方才看望過老院長后,陳跡心情有些沉重,他心中不想在黎陽書院翻看老院長的饋贈,想了想索性直接御劍飛到這處洞府。
打開空間門吸了幾口紫氣后,陳跡平復下了心境。
他看的出來老院長早就想休息了,一代一代負重前行、不斷在艱難中做出正確的抉擇就是人道棟梁的責任,而他已經做到了自己能達到的極致。
以后這種經歷不會少,或許因為這是第一次所以格外特殊吧。
陳跡打開乾坤袋,想著里面會不會有什么他需要的可以用來煉制本命法寶的材料。
結果袋子開口的一瞬間他就被里面冒出的金光晃花了雙眼和靈識。
這乾坤袋里面大概有半個洞府那么大,里面沒別的,只有一卷一卷的經文.
它們金光大放,自動發出肅穆低吟,低吟著它們各自的內容。
汩汩文氣如涓流一般從袋口逸出,眨眼就充滿了整個洞府。
沐浴在其中,陳跡感覺自己文思如泉涌,正氣如飛虹,當即就想吟詩一首。
陳跡震驚了,他緩過勁來粗略一掃,滿袋經文三千卷,各個鋪開,整齊有序地漂浮在袋內空間中。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他靈識探進去,仔細揣摩了一下,便大致知曉了這套經卷的用處。
單純的經典內容實際上對陳跡沒什么用,他自幼閱書無數,現在能對他有幫助的只有真正的道經。
這些經卷真正的價值在于它們是布置一種陣勢的陣基,老院長是云臺國有名的大學者,這些經卷陪伴他一百多年,長年累月下受老院長磅礴的文氣滋養,慢慢的竟誕生了一絲靈性。
因為經卷本身材質普通,使得他們雖有靈性但無法成為法寶,老院長便將他們制成了一套自帶音韻攻擊的陣基。
妖鬼邪魔之類的修士往往不懂克制,喜歡任性而為,極其討厭秩序和韻律美感,所以也最怕文氣這種帶著智商威壓的氣息。
若當初老院長察覺到有人伏擊,提前用經卷布下陣勢,他那個入了鬼道的老友估計鬼道仙根崩掉都是有可能的。
老院長心知陳跡這種修士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什么凡俗之物,便將身上僅有的兩樣神異物品都交給了他。
單以作用來說,寒銅鏡的價值會更高一些,因為陣勢的布置是需要時間的,并沒有法寶方便。
但在陳跡心中,這套經卷的價值甚至比炎焸劍還要高。
為什么?
因為老院長沒法把它們煉成法寶不代表陳跡不能啊,大仙門修士本就比其他修士對天機的感悟更清晰,用出的術法也更加強大玄奇。
而因為紫氣的存在,他比其他的大仙門修士體悟天機還要更加的透徹。又師承術法繁多的嵐山仙門,祭煉之法根本不缺。
他在知曉這些經卷作用后的第一時間甚至連煉制路線都想好了三條,甚至連法寶名字都確定了。
滿滿的人文氣息啊,這要是煉成法寶,簡直就是本命法寶本寶了。
他心中決定,其他方案暫停,以后要收集材料全力煉制“黎陽頌道圖”。
三千經卷藏于一圖,此圖一旦鋪展開來便仿佛是展開了人道史詩,陣勢自成,滔天文氣翻涌,頌道之音綿綿不絕,壓的魑魅魍魎抱頭鼠竄。
想想就激動。
帶著激動打開鬼修的乾坤袋,道道金光竟然再度出現!
好多金銀銅幣!
這個乾坤袋的內部空間也差不多有半個洞府大小,里面雜七雜八的東西不少,然而最多的就是錢。
他不知道這鬼修為什么搞這么多錢,買套望天城的大院子都夠了,修士對于金銀之物的需求并不高,陳跡只能把這個歸于個鬼的愛好。
或許是知道自己的任務存在兇險性,這個鬼修的乾坤袋里除了錢之外就是一些酒菜雞鴨魚肉什么的,估計是用來聞味解饞的。
仙門前輩的游記上有說過,有的鬼修是有這個愛好的。
除了這些東西,陳跡唯一發現的神異物品就是一枚藏海境界的鬼火靈珠了。
人有內海,妖有妖丹,鬼有鬼火。
感天境界和藏海境界的鬼修被消滅后,其體內鬼火便會變成一枚靈珠,這種靈珠煉進法寶里便會加速這個法寶誕生靈性的速度。
藏海境的鬼火靈珠效果會更好一些,當然最好的是靈鬼一道中靈族的靈火靈珠。
整理了一番,陳跡將無用的東西清理掉,錢幣和三千經卷分別存放在原先的乾坤袋中,隨身攜帶,以后一個放俗物一個放寶貝。
然后他將炎焸劍召出,當即施法將鬼火靈珠煉化進了劍身。
一日過去,煉化完成,陳跡能明顯感受到炎焸劍的威力又強了一分,鬼火靈珠成功在炎焸劍中種下了一顆能誕生靈性的種子。
陳跡繼續閉關煉化寒銅鏡,又一日后他胸中內海里又多了一個繞著水仙花轉圈的法寶。
而正當陳跡繼續盤坐在洞府中從上界渡來紫氣喂給護道寶樹的時候,他的洞府外飛來一個酒葫蘆,禮貌地敲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