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大唐山門異類

第八十四章新的矛盾

“哲小郎君,地可不是這般種法哩。”

“是極,是極,哲娃子,雖說你可以換來糧食,但也不是這般胡鬧法。”

“這般種,怕是今年顆粒無收。”

“全天下種地也沒有這般種法哩”

……

村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陸哲,眼中俱是可惜和不解,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味。

“諸位叔伯,請聽哲一言……”在眾位大人的意見中,陸哲的辯解變得蒼白無力,很快再次淹沒在村人的職責和規勸,最后,陸哲不得不敗下陣來。

“哲心已決,既然諸位叔伯嬸娘不認可哲之作法。那哲還是自己來吧。”陸哲忍無可忍,朝著議論紛紛的眾人做了個團圓揖。

“汝這少年郎,恁的不識好人心哩。”

“秋日之時,若是顆粒無收,屆時蘊娘可就受苦了。”

眼見陸哲依然固執,村人的反應更加激烈了,林姜氏等親近的嬸娘,還恨恨地擰了陸哲一把。

場面一下變得更加激烈起來,陸哲被眾人圍著,所有人都唾沫橫飛,或是語重心長的規勸,或是恨鐵不成鋼的指責,空氣中充滿了嘈雜。

陸哲知道,這個時候再去費力一個個解釋,顯然是沒用的,他所需要的,只是說服人群中威望比較高的那個。

所以,他去了明長老的石屋。

果然,在他才說明了自己來意的時候,明長老只是意味深長地說了句:“知曉了,汝去吧。”便不再多言,繼續自顧自地和鄧長老下棋。

果然,無論哪個時代大領導都是一副樣子啊。陸哲一邊往家里走,一邊不由得想起了前世自己集團的大領導,說話也是這個風格,讓人模棱兩可。

雖然領導的樣子都是古今一般同,但是自從陸哲去找過明長老之后,村里人對于他要做的事情,再也沒有組織規勸過了。

雖然村人看陸哲都是一副“可惜了”的神色。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耕田組一邊耕田,村里的插秧組就要把秧插上。這幾天,輪到陸哲家的地插秧了,關于種什么和怎么種,陸哲再次提出了讓村人很難接受的辦法,所以才發生了以上的一幕。

因為有了足夠耕牛的幫助,村里的男人們齊齊上陣,很快就把地耕完了,早早地進入了插秧的程序。

對于陸哲這些城市里長大的孩子來說,聽到村人說曲轅犁的好用和高效,覺得今年春耕穩了。誰知道,插秧才是重頭戲。

哪怕是在后世來說,插秧都是一項重體力的勞動,而且及其花時間,哪怕是在平原,有機械的輔助,還是需要大量人工,何況是在大唐。

所以,插秧組和耕地組,在比起往年快得多的耕地速度耕完全村的地之后,愉快地合并了。

等到眾人開始插到陸哲家的地的時候,陸哲的要求讓他們覺得有些不能接受了。

這個時代耕田,因為生產工具的原因,翻開的土很淺,而且施肥還沒有普及的唐朝,唐人對于耕作,還是十分粗放,把種子種到地里就完事,也很少除草,抓蟲施肥等等。收成完全憑天。

陸哲雖然沒有種過地,但是沒有吃過豬肉,還是見過豬跑的。深耕細作,高壟密植這兩句在后世都聽爛的東西還是明白的。

所以,他向耕地組建議把所有的地深耕的時候,村人雖然有些不以為然,但是看在他之前的神奇之處和曲轅犁可控制耕地深淺等因素之下,還是依言深耕了。

但是,到了陸哲家的地插秧的時候,陸哲遇到了重大的阻礙。陸哲不僅對種植的作物做了改變,而且還對種植的手法進行了改革。

左華山位于后世河南與安徽接壤的地段,但是還是屬于河南,中原自古是產糧地區,所以陸哲就想起后世河南老鄉愛吃的主食起來,想要改黍米為麥子。

對于這點,村人都覺得陸哲瘋了,在他們看來,村里的地,都不是什么上田,只能種黍米這種比較好養活的作物,怎么可能去種麥子等作物。肯定沒什么收成。

雖然馎饦,畢羅,胡餅等食物確是要比黍米可口,但是那個需要浪費多少麥子啊。不少人心中都暗暗地想。

這個年代,因為沒有石磨,麥子脫殼都是靠后世那種打谷子的連枷,而面粉,更是靠人工用石舂,一下下舂出來的,要得到面粉,極為費力。而且做出來的面粉還含有麩皮。要想得到后世超市隨處可見的精白面粉,就需要過篩,再舂,把這個環節重復好幾遍,才能得到精白面粉。

對于這時的一般農戶來說,麥飯才是麥子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是將脫殼的麥粒,直接蒸熟當飯吃。各位自行想象下這個口感,所以在石磨出現之前,麥飯一直都是窮人的食物,因為容易吃壞肚子,地位甚至還不如黍米呢。

對于陸哲想要種麥子這個事情,村人是持反對態度的,而陸哲自己,也對自己這個計劃沒有什么信心,畢竟他也沒有種過地,于是,再次表示自己的制鹽秘術可以給自己換到足夠糧食,自己只是想試試而已的態度后,陸哲也從善如流地將家里的地一分為二,一半種麥子,一半種黍米。算是勉強讓林姜氏之流不再數落他。

在種植什么作物上,村民勉強跟陸哲達成了共識,而且或多或少地,都用一副看敗家子的目光看著他。

而陸哲關于種植方式的堅持,讓村人徹底難以茍同。

陸哲后世也去過不少次鄉下,看到過麥田,大概知道麥田是什么樣子的。而且深耕細作,高壟密植這個是后世獲得高產的基本要素,這一點陸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陸哲按著記憶中麥田的樣子,給插秧組描述一番之后,村人紛紛炸鍋了。

哪有這般種地的。聽過陸哲的要求之后,所有人都是一副驚詫的表情,原來,因為唐朝地力的原因,唐人插秧的間距都很大,為了保證每一株作物都有足夠的養分,而陸哲要求的,竟然是插得如此密密麻麻,這不是浪費了土地和種子么,村人們都表示哪怕陸哲自家的地,自己也不能看著陸哲這么胡搞。

事實上,漢唐之人,種地都比較稀,確實也是有地力的原因,不過導致古代收成一般的很大原因,就是農人們除了澆水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不怎么做,稀疏的田里經常長了不少草也不拔,所以陶淵明才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語。

當然不是因為古人懶,中國的農民,向來都是最勤勞的一群人,只是因為一是缺乏這方面知識,只有經驗豐富的老農才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經驗,但是因為缺乏文化和受限于古代資訊不發達,很難系統地流傳開來。而且古代的技術官員,也很難受到重視,這就導致了農業技術的發展緩慢。

二是缺乏相應的工具,古代農民的勞動強度非常地高,遠比現在的農民要辛苦得多。“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都只能算小意思,種田,是全家老小的事情,是一年四季的勞作。

三是古代的農民除了應付生計以外,還要應付沉重的徭役,哪有什么時間來搞這些。

所以,古代那些所謂耕讀傳家的人,一般都是大地主,例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其實就是個大地主,家里三代為官,廣有田地,光房子就有三處,而且田莊廣有別業,而且因為是士族,不用繳納稅賦和徭役。所以他才能憤而辭官,如果他真的窮得一比,跟一般農民一樣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你看他會不會為了五斗米當個舔狗。他所謂的“貧窮”,不過是跟當時的世家大族比罷了。類似后世那種小老板哀嘆著自己跟馬爸爸比起來,只是個乞丐一般。

這就跟后世一樣,嚷著回歸山林,包了個山頭搞生態農業的,大多數都是些有錢人,在后世,有錢人承包個山頭當農民可是說是逸趣,而一般的農民,還是很苦的。

老子雖然沒有種過地,但是還是知道一點如何科學種地的,陸哲的耿勁也上來了,雖然對于種植沒有經驗,但是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深耕細作這個路子是對的,不然后世的耕地那么少,還是養活了那么多人,而且還是在不少耕地改了廠房和改成了蔬菜大棚的情況下。再說,五莊觀身處山中,耕地本來就少,雖然不用交稅,但也是半年野菜半年糧。自己這個搞法才是正確的。

懷著這個想法,陸哲跟村人爭了起來,連夢中那個赤松子都搬出來了,但是村人還是十分懷疑,最后,還是在明長老的干涉下,勉強達成了共識。

“等著吧,到了秋天,一定會讓你們大吃一驚。”陸哲輕輕地錘了錘已經變得酸痛的要,一邊恨恨地自言自語。

因為村人都不認可陸哲的搞法,所以陸哲只好向村人表示,自己來就好了。于是,每日做完早飯之后,陸哲還要急急忙忙趕到自家地里,按照自己的想法插秧。

“當個先知,確實還是痛苦的。”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的陸哲癱在床上,累得飯都不想吃,一邊無奈地看著窗外的星空。

窗外的夜空很純凈,漫天的星斗,極為好看。

像極了當年哥白尼看到的星空。

鶴蛇散人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七台河市| 浦城县| 五指山市| 晋中市| 克什克腾旗| 宜昌市| 冷水江市| 琼结县| 丹凤县| 松阳县| 威信县| 江达县| 靖远县| 洪江市| 兴化市| 南部县| 桦南县| 全南县| 密山市| 堆龙德庆县| 岳阳市| 吉木乃县| 隆昌县| 周至县| 崇信县| 财经| 浏阳市| 桂林市| 宁都县| 唐山市| 朝阳县| 大连市| 富平县| 平邑县| 嘉荫县| 仲巴县| 肇东市| 布拖县| 台山市| 芮城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