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口里的唐王世孫朱聿鍵,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隆武皇帝。
這位兄弟和崇禎小老弟一樣,相同點很多。
都不貪戀錢財不怕死,都有想作為,都想重建大明江山而未能成功的悲劇人物。
不過,他們又略有不同。
小老弟崇禎在位的時候,可以調動手下將士,頒發的旨意也可以勉強執行,手下更不缺名將,奈何政治手腕和見識方面不足,導致大明涼涼。
而隆武則恰恰相反。
他是被鄭芝龍兄弟抬上皇位的傀儡,根本指揮不動部隊和大臣。但他戰略眼光明顯比小老弟崇禎高明。
首先他提出消除黨爭。
上任伊始,他就提出:朕志在蕩平不臣,盡去諸黨之名。蓋國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方有軍民和于下。不然,立敗之道也……
在用人取舍上則力戒門戶之見,不咎既往,只要參與抗清就量才錄用。
其次,隆武關心百姓。
為了減輕民間疾苦,他施政的一個重點是整頓吏治,嚴懲貪污。
并且下旨:各官贓私可恨,皆紗帽下虎狼也。若不嚴懲,民生何賴?若有貪腐,都革了職,速解來京,究問追贓充餉。
可以說,隆武時期努力達到了小貪必杖,大貪必殺。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他提出提出聯寇抗清,以御虜為主的舉措。
在他即位十天后,就誅殺奴清派來招降的使者馬得廠,敕諭文武臣民誓死抗清,并決定統率六師,御駕親征。
可惜隆武空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出師北伐,恢復江山,奈何手握重兵的鄭芝龍卻一心只想割據福建,偏安一隅安享富貴,終究功虧一簣。
雖然失敗了,不過,隆武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的舉措,卻值得稱道。
否則,沒有大順、大西等農民軍的聯明抗清,南明政權絕對延續不了近二十年之久。
現在,天啟皇帝決定讓部分大明宗親出來為朝廷效力,第一個就想到了他。
在天啟皇帝眼里,隆武皇帝朱聿鍵就是一塊璞玉,等待他來打磨。
其實,不僅是他,就是其他一些藩王,在天啟皇帝心里都有改造的空間。
老實說,大明的藩王因為沒有實權,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清閑得蛋痛。
他們成日花天酒地,形成龐大的寄生集團,同被圈養的豬也沒啥區別了。
然而這么多數量龐大的藩王,都要朝廷來供養。
這樣不行吶!
在天啟皇帝看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職責。
哪怕真的是豬,那也要宰來吃了。
總之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作用。
更何況,并非所有的藩王都是不成材的肉豬,那樣就太對不起老朱同志了。
天啟皇帝可是知道,在大明涼涼之后,也出現了一些有氣節、有抱負的宗室。
雖然國祚斷滅,仍毅然站在了抗擊闖賊、反清復明的陣地前沿,有的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
譬如魯王朱以海、益王朱由本、永寧王朱由抗等,皆是散盡家財招募軍隊英勇不屈而戰死。
他們雖沒能在明亡之際力挽狂瀾,但也為大明社稷拋頭顱灑過熱血,不愧是太祖皇帝的子孫!
說實在話,老朱家不缺鐵頭。
只是,因為制度的原因,沒有發揮的空間罷了。
現在,天啟皇帝是準備把這些藩王利用起來,讓他們為大明發光發熱。
天啟皇帝在布局思考的時候,隨堂小太監已經利索的跑到信王府傳旨了。
“皇兄還有其他吩咐嗎?”
聽完宮中小黃門傳達天啟皇帝讓他去信陽帶朱聿鍵進京的口諭,信王小老弟徐徐問道。
“啟稟信王,沒有了。”
小黃門俯身搖頭答道。
小老弟揮揮手打發小太監離去,卻陷入了沉思中。
皇兄這是什么意思,為何要讓自己親自去信陽接唐王世孫朱聿鍵進京?
按理,這種小事情,宮里派個太監或者讓宗人府走一趟就完事了。
朱聿鍵是太祖朱元璋第三十二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輩分比他們兄弟高,雖說也是天潢貴胄,但已經屬于遠支的皇族。
大明宗室幾十萬人,一個小小藩王的重孫實在不引人注目。
而自己貴為親王,又得到皇兄許可,打破祖制開府建衙,一舉一動可謂萬眾矚目。
現在讓自己不辭勞苦奔赴河南信陽迎接他進京,那么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皇兄要重用他。
而自己此去信陽,就是為朱聿鍵造勢,讓他聲名大噪,以便使用。
看來這個名不經傳的唐王世孫朱聿鍵,皇兄顯然非常看重吶,居然如此煞費苦心。
否則,自己正在開府建衙,事務繁雜之際,皇兄沒有必要讓自己親自跑一趟。
應該說,小老弟的政治天賦很高,微微思慮,便基本體會到天啟皇帝的意思。
他不敢怠慢,急忙匆匆召來高起潛、王承恩、高時明等信王府老太監,布置他再次離京之后的事情。
“信王殿下,陛下讓您開府建衙,籌建肅奸司和諜報司,可至今戶部和內帑并未撥付分毫銀兩。
目前的開支皆由王府支出,現在已經入不敷出,請殿下明示。”
小老弟交代完畢后,負責王府財物的高起潛可憐巴巴望著小老弟匯報道。
“孤待會進宮此行。”
小老弟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回了一句就不再多說。
多大的事吶,皇兄讓自己開府建衙,怎么可能不撥付銀兩?
一定是近段時間事情太多,皇兄來不及安排。
剛好離京的時候,辭別時順便解決了。
“殿下,這是李若鏈調查張四知的密奏,請過目。”
王承恩負責信王府情報這塊,恭敬的遞上。
小老弟接過來,打開密奏瀏覽起來。
只是,其中的內容卻讓他勃然大怒。
“無恥之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