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泊蘅握住奚西的手腕,不著痕跡地將她拉到自己身后。
閃光燈和話筒于是都對準了他。
“你是誰?”記者發問。
因為他是個瘸子,為避免采訪播出后為人詬病,所以記者們都沒敢太往前擠。
“我是奚西的同班同學。”他面對采訪時十分客氣,甚至稱得上彬彬有禮,是讓人極易生好感的態度,而且他身上自帶氣場,導致記者們無法向對待奚西一樣把亂七八糟的的問題往外拋。“同時,奚西是我的救命恩人。之前她跳車解救被拐兒童,也救了車上被挾持的我,說來慚愧,我一個大男生在那種情況下什么忙都沒幫上。”
當矛盾集中到教唆青少年跳車的時候,奚西之前的功績就被人選擇性遺忘了。所以這時候舊事重提,記者們臉上都露出尷尬的神色。
“另外,借這個被采訪的機會,我必須代替不善言辭的奚西向大家說明一件事——星盛跆拳道館從未向外界做過教導學員跳車的承諾,星盛跆拳道館是一家正規的跆拳道館,向來以幫助學員強身健體為宗旨。”
“郭XX的事情我們非常遺憾,他出事的時候是進入道館學習的第三天,在放學途中發生危險。但是任何一個有法律常識的人都應該明白,學生在放學途中發生安全事故,監護人是責無旁貸的負責人。然而部分有心人無中生有,造謠道館教唆學員跳車,這是毫無事實依據的,對此大家完全可以去采訪其他學員及其家長,我們問心無愧。”
“還有,郭XX的父母,我們理解你們愛子受傷的內心悲痛,但我仍想通過在場的媒體朋友質問你們一句,你們長達十幾年的培養教育,難道脆弱到僅僅三天就被道館推翻了?你們是否真正為孩子塑造了正確的三觀?如果父母對于孩子采取的是放任的態度,以致孩子脫離父母監護,實施與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高危險活動,最終發生危險,那么,孩子出意外,責任在無知,過錯在父母。”他環視所有人,神色冷峻,擲地有聲:“你們真正盡到監護人的職責了嗎!”
話音落下,場面一片沉寂。
所有記者都被他的氣勢震懾住,舉著話筒和攝像機大氣不敢出。
奚西也呆呆地望著他,這一刻,他在她心目中的形象無比高大。他握著自己的手,也灼熱到不可思議,她幾乎能感覺到自己手腕上脈搏的跳動,和她心臟跳動一樣的頻率。
“本以為公道自在人心,但現實狠狠扇了我們一巴掌,所以我們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自衛。對于所有散布不實言論的造謠誹謗者,我們都將追究法律責任,包括在場的各位,如果哪家報導中出現不實言論,我們都必將運用法律手段追究到底。”
“根據法律規定,誹謗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盡管誹謗罪的原則是‘告訴的才處理’,但請大家不要抱僥幸心理,認為受害人只是一名學生,無法正確運用法律手段。當誹謗事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時,即便受害人不告訴或不能告訴,人民檢察院也會自動提起公訴,”他盯著眾人,一字一句道,“這包括誹謗外國人影響國際關系的、引起當地群眾公憤的,以及,”話語一頓,忽的拉起奚西的手,扯開手帕,將她手腕上帶血的傷痕在眾人面前快速一晃而過,“因誹謗引起被害人死亡的!”
自殺!?
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震驚看向奚西。
奚西則傻愣在原地。
“希望大家還記得,她才十七歲,是一個未成年,正處在高三繁重的學業重壓下,她的初衷只不過是解救被拐兒童。但現在她遭遇了什么?無端的臟水、惡毒的謾罵……你們捫心自問,要是你們的孩子和親人遭遇這些,你們會怎么想?如果非要等到她用死亡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那將是這個國家和社會最大的悲哀!”
無人敢回應。
這時他氣勢一斂,對眾人露出一個歉意的笑容,“不要意思,我有些著急了,麻煩大家讓一讓,我現在帶她去醫院。”
一向強勢的媒體記者此時默默給他們讓出一條路,目送他們走到公交站臺,等了五分鐘左右走上公交車,徹底消失在視線中。
這時候是午休的點,公交車除了司機只有他們兩人。
奚西把唐泊蘅扶到后座坐下,低聲說:“謝謝”。
他覺得自己可以擔得起這聲“謝”,于是矜持地點點頭,“嗯。”
公交車即將到達下一站的時候,他提醒她下車,她下意識聽從,但等到車開走之后才反應過來,問:“怎么才一站就下車了?市醫院在終點站。”
“打的過去快,公交車要繞半個城。”他說著攔下一輛的士坐進去。
她跟著坐下后又覺不對,問他:“那為什么剛才不打的?”他們等公交車的時候分明有好幾輛的士從他們面前經過。
他勾唇,“營造英雄末路的悲涼氛圍。”
“……”
等她打完疫苗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她摁著針口上的棉花走出來,被打針的手臂自然垂下,感到酸痛無力。看見唐泊蘅正坐在走廊的長椅上看手機,便問他:“你在看什么?”
“網上的一些消息。”他將手機收起來,抬頭看她,“感覺怎么樣?”
“沒什么力氣。”
“是正常癥狀,走吧,先去吃飯。”
“我想吃小龍蝦。”
“這么快就忘了醫生的話?”
……
網上關于這起由男孩跳車摔傷引發的師生恩怨的討論已經進入白熱化,對于該名老師的罵聲幾乎是一面倒的,但對于奚西本人的評價則是呈兩邊分化,一方面對她同情,一方面還未擺脫教唆青少年的責難。
就在這時,被譽為“法學界的瑰寶”,國內十大法學家之一的楊老通過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青少年安全教育法制篇》的長文,論述了常見的青少年安全問題及相應法律責任,并舉例近年來的有名事例,其中就收納了當下最為火爆的少年跳車事件。
文章中不偏不倚地對這項事例進行論述,著重強調監護人應盡的責任。
這無疑給當前搖擺不定的網絡輿論注入一針強心劑,重新劃定輿論走向,于是網上對于奚西的撻伐漸息。
隨后不少主流媒體轉載了這篇文章,無形中壯大了聲勢。再等到市當地媒體將今日的采訪視頻傳上網絡,則徹底蕩平了最后的異聲。
曾經的大片謾罵轉為道歉和鼓勵。
至此,網絡輿論徹底塵埃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