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若希的家在離A城不遠的農村,她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爺爺已經年齡大了,父親在城里上班,家里主要靠母親操持。
母親趙桂蘭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人很能干。父親喬振海平時不在家,周末的時候才會回來,所以家里家外幾乎都要靠母親張羅。
喬若希的大姐若琳已經結婚了,二姐若楠則在大學畢業后已經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家里現在就只有喬若希和弟弟若北兩個孩子,典型的老人、婦女、孩子構成,幾乎沒有什么勞動力。
趙桂蘭既要管孩子、干家務還要忙地里的農活,很是辛苦。但是,趙桂蘭是一個樂觀的人,生活從來沒有壓倒她,她永遠都是一副風風火火的樣子,要是按現在的說法,那就是妥妥的女漢子。
趙桂蘭在農閑的時候也會抽空去幾十里外的城里看望丈夫。城市的那種氛圍,深深地刺激了她,她發現那就是她最向往的生活。
可是這種生活離她很遙遠,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隨丈夫將戶口轉到城里去,但是喬振海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國家政策根本不允許。
失望之余的趙桂蘭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們的身上,盼望著孩子們有朝一日可以過上那樣的生活,不需要像她一樣,每天風吹日曬地這樣操勞。
高考制度的恢復,一下子燃起了趙桂蘭深藏心底的希望。
喬若希她們的村子遠近聞名,號稱才子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的小學已經成立了有一百多年,以前十里八鄉的孩子都到這里來上學,解放以后,周圍的村子都建了小學,但是附近幾個村的孩子依然來這里上初中。
自從恢復高考,村子里每年都會有好幾個孩子考上大學,就連有好幾個大學生的家庭都并不罕見。
在那個年代,上大學是很稀罕的事情,考上大學就是國家的人了,就是端上了鐵飯碗。村子里有一家四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聽說后來都考上了研究生,甚至還有兩個出了國,當然,這是后話。
這些都激勵著趙桂蘭。
若楠就是趙桂蘭支持和鼓勵的成果。在送女兒去學校的時候,看著他們的學校,看著他們的宿舍,看著那里的一切,趙桂蘭都感到很滿意。
想著喬若楠未來美好的生活,她的心就更堅定了,就是再苦再累,就算砸鍋賣鐵她也要供孩子們上大學。
喬若希的大姐若琳已經結婚,嫁到了鄰村,二姐上班不在家,弟弟若北是男孩子,所以幫母親干家務的事情基本落在了喬若希的身上。
但是即便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習,喬若希的成績依然很好,但是不知為何,她最終卻沒能如大家所預料的那樣考上縣上的重點高中,最后只是上了附近的一所普通中學。
那年暑假,村里過會,親戚們都如約來到她家。
母親在廚房里忙著準備宴席,喬若希幫她打下手。
過會的宴席雖然不能跟現在飯店里的相比,但是卻比平常家里吃的要豐盛很多。
正在廚房里忙著的時候,趙桂蘭被小北叫了出去,說是家里來了客人,喬老爺子讓她出去招呼一下。
趙桂蘭一聽,回頭叮囑了喬若希幾句,就匆匆地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