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開工沒多久,灞河對面寧民縣的縣令,就派人過來通過李少直找到了楊文華。
要求只要一個,必須得讓寧民縣的民夫今天就過來干活,給出的理由是,藍田這邊的飯菜香味實在太誘人了,不讓他們過來,可能會有民亂發生。
楊文華看著河對面,一張張渴望的臉,最終點頭同意了下來。
兩縣隔河相望,還有幾座灞橋相連,而且早先本也是一縣之人,今后藍田也有許多依賴寧民縣的地方,讓他們早點受益也是好的。
“回去組織一下吧,每戶出一人過來就行,把他們參入藍田縣人里面一起做事就行。”
到中午的時候,寧民縣來了近萬人,看著里面夾雜著的三千多老弱婦孺,楊文華狠狠的抽了抽嘴角。
兩縣戶數人口原本差不多,楊文華今年招收許多人種地修建堤壩之后,許多野民見有利可圖,紛紛落戶藍田。
就這樣,李少直窮盡藍田,也就湊出了六千人,這還是包括了一些健壯的婦人,而寧民縣現在居然湊了一萬人出來。
“你們縣已經是萬戶大縣了?”
“嘿嘿,嘿嘿嘿。”
寧民縣縣丞討好的笑容中,帶著些尷尬,遞給楊文華一本戶籍,說道:“新加入的,都這幾天新入籍的,這上面記錄的清清楚楚呢。”
楊文華接過戶籍,隨意的翻了翻,發現上面有些墨跡都還沒有干,氣的想把手中的戶籍本,蓋他臉上去。
看著眼前的這些人,楊文華可以預見,接下來,來到這里的應該都差不多是這樣的配置了。
看著一張張,嘴唇干裂、皮膚黝黑、可憐巴巴、饑黃干瘦的臉,楊文華實在不忍心拒絕,可心里面卻有一股無名之火。
“湯山,湯山,死哪兒去了?”
看著急急跑過來的湯山,滿臉的惶恐之色,楊文華長嘆了口氣,降低語氣吩咐道:
“在你師弟里面分出一半的人手,帶上三天的糧食,把這些人帶到河對面去,先讓他們吃飽,然后組織他們修建窩棚。
年輕力壯者,明日與藍田縣人一起做事,老弱婦孺者,讓他們就在對面沿河采石采沙。”
看出楊文華心情不佳,湯山應下后,趕緊離開去辦事。
看著寧民縣人發出的歡呼聲,寧民縣縣丞擦了把額頭上的冷汗,對著楊文華深施一禮,“多謝楊先生了。
如此年景,縣人實在是求不到活路了,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縣君大人與我等也一直深感惶恐,楊先生能如此慷慨,我等必將銘記于心。”
“罷了,爾等以后多勤勉些吧。”
“我等并不曾懈怠政事,可如此天災,徒之奈何?”
“那以后除了勤勉,盡量跟緊藍田行事吧,可保寧民再無饑饉之憂。”
寧民縣縣丞眼前一亮,對著楊文華行了一個弟子禮,“學生陳思維受教了。”
楊文華點了點頭,“回去告訴你們縣君,讓他明早帶齊各房書吏,到我這兒來一趟。”
交代完陳維,楊文華回到了修橋處。
河岸的保坎技術性不強,交由湯山楊大他們去處理就行,可修建大橋,楊文華卻必須親自過問不可。
雖然楊文華自己也沒有什么經驗,可起碼見得也要多一些啊,而且需要什么技術,臨時抱一下佛腳,也總比沒有辦法要好的多吧。
此時的灞河雖然已經斷流,可并不是說河里面就沒有了河水。
河中間還是存在著許多的水泡子,這些水泡子雖然對旱災沒用,可對橋墩的施工卻造成了困擾。
楊文華讓人把水泡子清理干凈后,收獲魚蝦無數,可面對沁水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最后楊文華在稍下游的地方,又清理了一個水泡子出來,并把下游的水泡子挖深一些,并不斷把沁水舀出來,才讓橋墩地基不再有沁水的情況出現。
問題解決了,太陽也已經西斜的厲害,一天的上工時間也差不多結束了。
就在楊文華宣布敲響金鑼手工之后,遠處出現了幾千騎兵,隨后李少直帶了一個將領到楊文華面前。
“稟告楊先生,末將程處默,奉程將軍、魏大人、孔大人之命,前來報道,國子監三百人,禁軍三千騎,即刻將到達此地,請楊先生示下。”
“三千騎,這是故意跑來吃大戶了啊,讓他們擇近處扎營后,自己去領取糧米吧,管飽,再讓你老子和魏征、孔穎達來見我。”
“嘿嘿,末將領命。”
程處默傻笑了一下,騎馬離開,遠遠的傳來了歡呼聲。
公子人如玉,孔穎達讓楊文華見識了一把老帥哥的風采。
一米八幾的個子,筆直的身板,雖然五十多歲了,還是在程咬金這樣的大塊頭,與魏征這樣一米九幾的大高個面前,依然風采無限。
幾人寒暄了幾句后,楊文華把三人直接帶到了河堤上,指著修建好的幾百米保坎,對三人問道:“幾位覺得這樣的河堤可用多少年?”
魏征上前幾步,直接一腳跺了過去,二十多公分厚的保坎,看起來雖然單薄,此刻卻紋絲不動,魏征滿意的點了點頭。
“若是能耐腐蝕,可保千年不壞。”
魏征雖是以文臣盛名于唐初,可人家卻是個能文能武,加上塊頭擺在那里,力量比許多武將都不差。
程咬金看得眼睛一亮,問道:“不知這種河堤用的何種材料,造價幾何?”
“以竹條為梁,佐以沙石水泥澆筑而成,都是不值一提的東西,水泥在崔家有售,你自己去打聽一二就是。”
孔穎達看著近千米長的河堤,笑道:“楊先生好手段啊,六千人一日之功,就能有如此成就,等關中之民齊聚,可能不用幾日,灞河就能再無水患了吧。
可這河堤進展如此迅速,楊先生卻盡起關中之民來此,可是另有打算。”
“哈哈哈。孔司業是擔心那幾十萬人,到來后,會無事可做吧,其實無需憂心。
灞河上游有無數的河谷,需要他們去修建堤壩,藍田各里、亭到縣城之間也需要這樣的水泥道路連通。
楊某這幾十萬擔糧食,還有崔家源源不斷運送而來的,海中昆布與蜀中芋頭,楊某可沒打算留下來一絲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