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方回家前去了一趟祭酒草廬,王守拙看過齊宣的書,對其十分夸耀,連說:“懷遠學問果然又進益了。”
二人又說了一番閑話,齊方正要走時,偶然瞥見王守拙書案上有一張文書。
開除孫少華的文書。
王守拙也不瞞著齊方,解釋道:“我太學辦學素來嚴厲,不需要這等品行下作的學生。”
齊方告辭出來,來福在外面等著,正要招呼他上車,齊方首先說道:
“先不著急回家,去找常子君。”
說著自己風風火火走開去找人了。
小半個時辰后,主仆二人才在太學后山的涼亭里找到正在品茗的常子君。
齊方沖進涼亭,一把抓過常子君,常子君不認識齊方,被這么一拉,不免有些惱,甩開齊方,慍道:“這位兄臺什么意思?”
齊方著急道:“祭酒要把孫少華趕出太學。你想想這是誰造的孽。”
常子君一時沒反應過來:“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齊方略帶不滿地說道:“你以為自己很高明?在全太學面前演這么一出戲,讓人家明白讀書的道理,還千恩萬謝的念你的情。”
聽齊方說到這里,常子君仍不覺有什么錯,反而很得意。
齊方又說道:“你有沒有想過因為你的小把戲,孫少華被太學上下認定為騙子,而且讀書也不用功。我剛從草廬回來,祭酒大人已經準備把孫少華趕出太學了,理由是人品下作。”
“現在,你還覺得跟你沒關系嗎?”
“人家祖傳的書,想看就看,何時輪得到你來教別人讀書。”
這么一說,常子君終于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比齊方更急:“走走走,我們趕緊找祭酒大人說明白。”
能因為一首詩在農家吃一年苦,常子君不是小氣之人,他立馬反應過來,自己這樣一個善意的玩笑把戲很可能會葬送孫少華的一生。
二人趕到祭酒草廬,由看門的小童通報了,祭酒答應見他們。
常子君將事情原原本本說了,王守拙聽完也不由有點生氣,責怪常子君:
“玩笑開得太過了。”
但因為常子君也沒什么壞心眼,這樣責備兩句也就過去了。
明白事情原委,王守拙也順勢收回了即將發出的開除文書:
“你要給孫少華賠不是。”
常子君自然點頭稱是,是自己自作聰明差點斷送同窗好友的前途,賠禮道歉是應該的。
后面的事齊方就沒參與,坐著車回家去了。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每年九月,太學都會放假,名授衣假。
天氣開始轉涼,要放假給外地的同學回家取過冬的衣服,所以叫授衣假。
假期整整一個月,整整的意思是,不算來回在路上的時間,純假期一個月。
相當于后世的寒假。
不同的是,授衣假過后,不能如期返回太學的,直接開除。
但自有太學以來,這樣被開除的學生少之又少。
太學已經放了假,但一些沒走的學子,卻自發的組織起來秋游。
其中以唐書最為積極,沒辦法,誰叫他是“京城第一才子”呢,這個頭銜之下,文會詩會他必須沖在最前面。
這一天天氣也確實非常好,秋高氣爽,徐徐清風。
齊方本不愿參加,有時間在家陪陪清漪,逗逗小丫鬟不好嗎,非要來爬山郊游。
但唐書硬把他拉出來,連清漪也說:“你是該多出門走動走動,多認識幾個人,整日里坐在家也不像個樣兒。”
對于出門來福是一百個愿意,他巴不得到處走到處玩。
所以,齊方就帶著來福,挎著糕點盒子出門去了。
唐書定的地點就在太平山。
整個太學三百多人,能入得唐書眼的不足二十,今天來的,加上齊方和他自己,也就十人。
一行人慢悠悠地走在山道上,一邊走一邊看,一邊看一邊稱贊。
“太平山風景確實好,以前怎么沒發現。”
“是該多來看看。”
“太平山上廟宇眾多,聽說都挺靈的,咱去拜拜吧。”
于是眾人又在太平山上眾廟宇繞了一圈。
太學生名聲在外,是清貴,極受尊敬。各家廟宇的主持長老無不歡迎,還紛紛求了各位的筆墨。
“太平山上誰家最靈?誰家香火最旺?當然是法嚴寺了,連當今老太后都在法嚴寺有供奉,咱能不拜拜?”
于是一群人又進了法嚴寺。
法嚴寺香火一如往常的鼎盛,但太學生出游,面子十足,加之又是唐書帶隊,法嚴寺派了兩個長老接待。
一行人走走停停,不多時,便行到崖邊。
展目而望,云山霧罩,仿佛神仙境界,諸生心中大快,紛紛要作詩填詞。
一人忽見崖邊鎮著一塊嶙峋的石碑,上面鐫著一首詩:
“故峰絕頂萬余嶒,策杖攀蘿漸漸登。行到月邊天上寺,白云相伴兩三僧。”
此人苦笑,搖搖頭,對著前面正作詩的諸生笑道:“各位,我看咱還是別作了。”
“為何?”有人不解。
“各位請來看這一首。”說著讓出一步,將石碑展示給諸生看。
依依都看了,果然,諸太學生都搖頭,道:
“我等還是別作了。”
正要看是何人題于此,但碑上卻沒有署名,一旁領路的長老和尚正要說是齊方所題,卻見齊方在人群中沖他搖手,示意不要聲張。
和尚只能作罷。
“長老,這首詩是何人所作?”
“出家人不打誑語,但作者自己不愿透露姓名,貧僧自然不能多言。”
任諸生如何請求,和尚始終不肯說出作者。
但唐書是知道的,他在后面輕聲笑道:
“你看,你又露臉了。”
齊方卻說:“這首詩你要嗎?你要我送給你了,等下我就叫和尚把你的名字刻上去。”
唐書手一甩:“我要拿了這首詩,清漪不得罵死我。再者說了,我才不想因為一首詩去應付那么多人。”
沒人知道題在法嚴寺崖邊石碑上的詩是何人所作,一行人問不出結果,也就散了。
繼續趕路,不多時,眾人進入太平山,來到一條小河畔。
此處流水潺潺,鳥啼啁啾,又兼有一兩處小竹,正是郊游踏青的好去處。
眾人商定,就是此地了。
各家小廝擺開酒食,眾人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