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紅樓夢的感受分三個不同的時期,大學畢業第一次看,因為知道是最受贊譽的四大名著之首,看得時候只覺得很高明、震撼。
兩年后又看,那時候已經初步具備杠精屬性,連紅樓夢都想挑一挑。當然,如果要挑剔紅樓夢這樣的偉大作品,就只能是站在現代小說的常見寫作套路的角度上去挑。
首先我發現,紅樓夢里每個情節都很鮮活、容易記住,但一些玩樂作詩情節發生的順序會記不清,比如詠海棠,詠螃蟹,詠梅,賞月作詩,燈謎,擊鼓傳花,夜宴,吃鹿肉……誰先誰后搞不清。
這是否說明,這類情節并沒有很強的故事線的推動力?
我不知道術語叫什么,我所謂強的推動力,舉個例子,一般大家很容易記住官封弼馬溫、大鬧天宮、對戰二郎神、被壓五指山的順序,因為有明顯的因果關系,一個沖突推動情節往前走,激出下一個沖突,就這樣鏈鎖反應一樣往下發生,一環扣一環。
而紅樓夢要想記住順序,對我而言就需要一些參照,比如元春在場的作詩當然就發生在早期,薛寶琴邢岫煙等在場的就發生在中后期,總之無法單憑情節判斷出先后。
————
其次我感覺伏線、讖語這類的使用頻率有點太高,夢境預示現實的使用頻率就挺好。
讖語真的很能給讀者帶來沖擊,讀者讀到后面,想起前面的暗示,心里很容易產生唏噓,如癡如醉。我自己寫的時候也拼了老命地想要去仿效曹公。
所以,這必然是個好東西,但站在現代的角度,似乎有點用太多了。
我當然同意曹公的高明,但認為那主要表現在書中人物刻畫之生動、線索捋得之清晰、故事之蕩氣回腸,至于這里那里加一個讖語,有些當然也高明,但大部分似乎沒有前面幾項更需要技巧。
比如,作者知道惜春最后會出家,就在前面給這個人物加一句“若真剃了頭當姑子去,這花兒可怎么戴呢?”,這應沒有多大的技術難度;
再比如放風箏,寫探春的風箏飛走暗示探春將遠嫁,外加旁人命運的一些暗示,似乎也沒有什么技術性。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放風箏這節拋開伏線作用,單看情節的話,并無承接性也無推動力——它的發生不來自之前任何一件事,這件事寫完,就完了,也不引出后面的事,只是呼應一下最后探春的遠嫁。現代的小說,如果用這樣多的筆墨只為設伏線呼應后面,是很少見的。
類似情節還有很多,通常就是我記不住順序的那些,也就是那些主要為刻畫人物和設伏線,但推動力不大的情節。
————————
直到后來看到一部劇叫《回家的誘惑》。
我并沒有看過一集,但大概知道套路。它有韓國丈夫版、韓國妻子般、中國妻子版共三個版本,可見這類故事的受歡迎程度。
吸引人的原因大概就是,狗血惡俗,情節夸張,大起大落,重生逆襲等。故事主線:好妻子不化妝不打扮非常樸素,她的壞閨蜜勾引她的渣老公,兩人狼狽為奸謀害好妻子,好妻子大難不死,改頭換面,變成魅力無限精英階層大美女,回來復仇,主要手段就是勾引渣老公離開壞閨蜜,再拋棄渣老公。
這么一比,紅樓夢那些瑣碎和平淡就顯出高明了。《回家的誘惑》情節絕對不平淡,絕對環環相扣,但看完就是一笑了之,一般的成年人,再怎么廢寢忘食追著看,也清楚知道它的膚淺狗血庸俗,知道它屬于沒份量的那一類。
而紅樓夢雖然一路平淡,但平淡到最后,看完,卻會感覺到一種從心底蔓延開的感慨和震撼。因為那些平淡看似無用的細節,其實是為全景式地讓人融入,感覺旁觀著那一切,才有那樣撼動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