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杠的不是【照婚紗照】,而是【人家明明不想照,非要人家照】。
明明就是芝麻小事,愛照就照,不照拉到,根本不值得苦口婆心勸說。
我說:我不想照,因為客人進屋看見墻上的照片,再看我真人,那不piapia打我臉嗎?跟奔現似的。不說客人,我自己看著照片,再照照鏡子,不也凈給自己添堵嗎?我要掛就掛生活照里照得比較好的。
一位姑說:不要只看負面,不要這么自卑,不要這么悲觀。
我說:我就是不喜歡看到自己被修過的樣子,怎么就叫悲觀了?我咋覺得我只掛真實照片才是不悲觀、有自信呢?
何況還要好幾千,如果能上門服務,環境、衣服都直接給P上還好,但這些他們偏偏不P,弄得我還得換衣服,還得出去照,腿溜細,臉曬黑,錢歸他們,照出來跟自己男人摟著另一個女人拍的似的,我不要。我寧可這錢被賣冰箱、賣家具、搞裝修的賺去,也不想被賣金飾的和P圖的賺去。
姑笑了笑,說:年紀輕輕比五六十的人還不懂浪漫。
這話沒錯。我不止20多歲就比五六十歲的不懂浪漫,就憑我從小都不看王子灰姑娘類偶像劇這一點,我未成年時就比五六十的還不懂浪漫。其實現實中我對情感又很細膩,會有很多小心思——我只動心于真正發生或會發生的感情。
對人也是,我如果不認識你,哪怕你是朱自清,你的散文、你的感觸、你的艱辛不易、你的小溫馨小確幸我都是不感興趣的。好在我對于“認識的人”標準很低,哪怕你我只是評論區一兩句話的交流,我就會把你認作我認識的人,就會對你感興趣、會看你的文。所以這里特別要感謝看到這里的每一位讀者,感謝你們愿意看我一個陌生人的胡侃。
連寫小說也是——曾有讀者問我為什么女主無愛后不瀟灑離開。我起初無言以對,心想:是啊,一般斬斷情絲后不都應該決然離去嗎?可為什么我寫的時候想都沒想過這個結局呢?現在看來,大概是感覺古代背景下這一選擇不大現實吧。
看電視劇也是,具體請看第10章里我如何批判電視劇看重美感而不看重真實感。
所以,照片也不會是個例外。任何照片,我都只喜歡真的,不喜歡P過分的。明星精修圖不算,明星連人設都不一定是真的,照片更無所謂。
寫著寫著,好像還是跑去批判【婚紗照】了。這真不是我本意,我為了不照婚紗照,自然要列舉出一些理由來黑它,同樣,照的人心中自有照的理由,我完全贊同,一點都不反對。我本意只是:照不照,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不值一勸。
——照嗎?
——不照。
對話結束。這樣更合理。
——————
擺不擺酒也一樣。
婚禮,一輩子可能就一次,應該隨當事人心意。你喜歡熱鬧,那就大擺宴席,一點問題都木得;他害羞靦腆怕敬酒、怕成為所有人目光焦點,不辦真的就不行嗎?
可能還真不行,因為父母對這個都有期待。你如果不辦,他們可能會這樣說:爸媽養你這么大,就想看你風風光光結婚,這點心愿都不能滿足嗎?
可這個事情,難道就不要看看當事人的喜好嗎?
有親友靦腆內向,硬著頭皮辦下來,說后來想起來一次尷尬一次,根本不是什么美好回憶,神圣啥的都沒注意到,只有窘迫感刻骨銘心。
有閨蜜柔軟易感,偏她的婚禮上司儀大肆講著【感恩父母】的套話,令閨蜜哭得稀里嘩啦、妝容盡毀。閨蜜說平靜下來后再一回想其實一點意思都沒有,都是一些傳銷洗腦的煽動套路+煽情BGM營造的效果。她妹妹看完她的婚禮后直接心理陰影了,表示要慎重考慮自己將來的婚禮形式,決不能像姐姐這樣跟被當猴耍了一樣。
婚禮應該有彈性——活潑的人辦活潑的婚禮;易感的認辦平和的婚禮;喜歡煽情的人辦司儀搶戲型婚禮;喜歡儀式的人可以中式一遍、西式一遍、居住地一遍、老家一遍,搞那么三四遍;內向的人可以只請十幾個;反感儀式的人可以干脆不辦。可我認識的人都辦了,且我見過的婚禮都是一樣流程、沒有彈性,畢竟傳統民情在此,大多數還是會遵從父母的意思——請好幾十桌上百桌、組織豪車車隊、組織拍攝、司儀煽情、輪番敬酒……
寫到這里忽然又想起來一件事——大家辦婚禮還有一個重大好處,那就是收分子錢。雖如此,前面寫得不易,還是不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