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趕著馬車,李松坐在車上,引領著一條馬車長龍,沿著水泥馬路,向水泥廠方向緩緩行去。
路邊的行人看到天子儀仗,都議論紛紛,難道朝廷有什么大事要發生?
走了小半個時辰,車隊到達了水泥廠,在環形路面依次停下。
因為水泥馬路已經修好,水泥廠暫時沒有活干,已經停工了,所以今天的空氣沒那么差。李松又讓工頭把水泥廠好好打掃了一下,所以環境還湊合。
水泥廠不能一開始就給皇上和大臣們留下太糟糕的印象,那樣的話,搞不好就沒有將來了。
皇上和大臣們下車后,在水泥廠轉了轉。工頭帶著工匠,前來大禮參拜,皇上讓他們平身。這些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皇上,很是激動。
李松介紹說:“剛才這條道路,就是水泥馬路,全是由這個水泥廠生產的水泥鋪成。”
皇上問道:“水泥廠今天怎么沒有動靜?”
李松說:“水泥馬路已經修好,廠里暫時沒什么事了。”
李松問皇上:“陛下覺得這條路如何?”
皇上說:“朕感覺很平穩,就像是在城內坐馬車,完全不像在城外。”
楊駿也說:“是啊,以前只要一出城,馬車就開始顛簸。相比之下,這條路修得很好。”
李松說:“其實這一路上還可以開得更快一些,依然平穩。不知回城的時候,陛下是否愿意一試?”
皇上說:“好,朕也想看看,這條路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于是大家重新上車,李松又引領著車隊,沿環形路面繞了個圈,轉到了回城的方向。
李松讓張琛加快車速,只要不太顛簸,盡量開快一些,后面的馬車都緊緊跟隨。
這次回到南門,只耗費了剛才一半的時間。
回到朝堂上,李松說:“這回來的路上,車速可是快了一倍,當然所用的時間也減了一半。不知道皇上和各位大人感覺如何?”
皇上說:“只是稍微有些顛簸,還好。”
楊駿說:“比坐馬車去長安舒服太多了。”
李松說:“這個速度,可是比平常馬車快了許多。從洛陽到長安本來需要兩天,如果修了水泥馬路,照這個速度就只需要一天了。也就是說,早上出發,晚上就可以到,不需要在路上投宿。”
很多大臣一聽,都瞪大了眼睛。他們經常往來于洛陽和長安之間,知道李松說的是實情。
楊駿有些激動地說:“安寧侯說得不錯,要是馬車保持剛才的速度,確實一天就能到長安,而且也沒那么累。”雖然李松是自己的外孫女婿,可朝堂之上,他也只能稱呼“安寧侯”。
李松說:“這種道路還有個好處:下雨天沒有泥濘,可以照常趕路。即使是大風大雨,也只是開慢點而已,不會陷在泥里動彈不得。”
大家都吃夠了下雨天不能動彈的苦頭,要是能風雨無阻,那可就太好了。
楊駿像是想起了什么,問道:“你說這道路是水泥鋪成,想必要花不少錢吧?”
李松說:“是的,1里路可能需要5000兩銀子。主要是這水泥制作不易,另外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本也是比較高的。”
聽到修1里路竟然要這么多錢,皇上和大臣們都吃了一驚,只有張華、裴秀保持鎮定。
沉默半晌之后,楊駿說:“這水泥馬路上,坐著馬車確實舒服,下雨天也不怕。修路雖然花錢多了點,我看還算值。”楊駿是個注重享受的人,每次往來長安都把他折騰怕了。
李松作為一個現代人,自然更關注時間的問題:“還有啊,水泥馬路可以節省一天的時間,這一天可以做很多別的事啊。往來于洛陽和長安的人那么多,每個人都節省1天,長此以往,該節省多少時間,又可以做多少事啊。”
雖然古人生活節奏慢,路上花幾天時間已經習以為常,但是李松說的確實很有道理,很多大臣都表示贊同。
突然,和嶠似乎想起什么:“安寧侯,你剛才說1里路可能需要5000兩銀子,洛陽到長安750多里,那豈不是要將近380萬兩銀子?”
大家剛才只關注了1里路5000兩銀子的高昂造價,沒想到洛陽到長安的總體造價更是一個天文數字,經和嶠這么一說才想起來。
如此造價,靠朝廷的財政收入肯定是無力支持的。雖然有鹽稅,但是鹽稅還要用于購地,即使都用來修路,照這個造價,也修不了幾條路了。
張華這時發話了:“洛陽到長安的馬路是后話了。現在必須盡快動工修建青海郡到西平郡的道路,這條路修好了,能運出更多食鹽,增收不少鹽稅。”
楊駿問:“修這條路需要多少錢?”
張華說:“600里,需要300萬兩銀子。”
又是一條天價路!大家也承認,這條路確實應該先修,因為馬上能賺回來。
裴秀插話道:“水泥馬路雖然造價很高,但是安寧侯提出了‘收費馬路’之策,費用可以逐步收回,修路就不至于成為沉重的負擔。”
這時就連皇上都有些好奇:“何為收費馬路?”
李松回答說:“就是這路修好后,過往的馬車都得交費,這樣就能逐漸收回成本。”
看到大家疑惑的表情,李松趕緊解釋:“這個不是強迫性的,如果不愿意交費的,可以走舊路;愿意交費的,就走水泥馬路。”
荀勖點了點頭:“這樣的話,還算合理。”
楊駿說:“既然能收回成本,那就可以開始修路了吧?”
李松苦笑道:“哪有那么容易?剛開始幾百萬兩的修路費用得朝廷出吧?等到后面收回成本,恐怕得好多年以后了。”
楊駿想了想:“這倒也是。但是會不會出現收不回成本的情況呢?”
李松也有些擔心這事,他想了想說:“10年之內確實難以回本。”
根據現世界的經驗,李松知道隨著人口的增長、科技的發展,對交通的需求絕對是有增無減。晉朝目前不到2000萬人口,肯定會大幅增長,將來馬路上說不定會人滿為患,那時還怕不賺錢嗎?
何況還有一點:這巨額的修路費用不需要繳納利息。要是在現世界,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光利息都要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想到這里,李松說:“臨晉侯放心,洛陽、長安兩京之地,那么多的人來來往往,長期來看肯定很賺錢。”
眼前這位雖然是平陽公主的外公,也可以說是自己的外公,但朝堂之上,還是只能以其爵位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