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和束皙乘坐的四輪馬車,由于車輪是木制的,而不是現世界里普遍采用的橡膠輪胎,所以,即使行駛在平坦的水泥馬路上,如果車速太快,也會有些顛簸。
在應對顛簸方面,古羅馬時期的四輪馬車再次在技術上領先。從后世復原的情況看,古羅馬的工匠們采用了牛皮拽拉模式來減震,在當時還沒有彈簧的情況下,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當然,在17世紀發明出彈簧后,各種車輛就主要依靠彈簧來減震了。現世界里的汽車就大量使用了減震彈簧,使得顛簸大為減輕,從而提高了乘車的舒適度。
回到工部,李松讓人找來劉鐵匠,畫了一張彈簧的草圖給他看。
劉鐵匠看著圖紙上這繞了一圈又一圈的東西,疑惑地問道:“大人,您這畫的是什么?”
李松說:“這個東西叫做彈簧,用鋼鐵打造,按下去后,一松開就會彈起來。”
劉鐵匠說:“這玩意做出來有啥用啊?”
李松說:“用處大著呢。目前可以先用在四輪馬車上,起到減震的作用。這樣的話,即使馬車開得飛快,也不會像以前那么顛簸了。”
聽李松這么一說,劉鐵匠倒是有興趣做出來看看。不過,看到這彎彎繞繞的形狀,劉鐵匠有些犯難:要做成這個樣子,可不容易啊。
李松問:“怎么樣?能做出來嗎?”
劉鐵匠說:“我試試看。”
李松知道,劉鐵匠可以說是目前能找到的手藝最好的鐵匠了,如果他都沒有辦法,那找別的鐵匠估計也不行,希望劉鐵匠不要讓自己失望。
過了幾天,劉鐵匠拿著2個樣品來找李松。
劉鐵匠說:“大人,我試著做了2個您說的彈簧,您看看是否符合要求?”
李松接過樣品看了一下,只見每個彈簧都只有手掌大小,不過形狀倒確實是那種繞了一圈又一圈的樣子。他雙手分別按住2個彈簧,壓到極限,然后松開手,兩個彈簧隨即都彈了起來。
李松說:“不錯,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彈力還是有些不足,要是彈力能再大一些就好了。”
劉鐵匠說:“我這次只是試著做了2個,后面還可以改進。”
李松說:“好的。你就按這個樣子好好做,要爭取做得質量更好一些。”
劉鐵匠見樣品獲得了李松的認可,深受鼓舞,興沖沖地離開了。
又過了幾天,劉鐵匠拿著5個樣品來了,這次經過李松的測試,彈力基本上符合要求。
李松好奇地問道:“這次5個彈簧都做得不錯,你是怎么打造出來的?”
劉鐵匠說:“那天看了大人的圖紙后,我回去想了很久,終于想到用拉絲的辦法,可以做成這種一圈又一圈的形狀。但是這對于手藝要求很高,稍不注意,就會成為次品。我每次都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做出一個彈簧來,很不容易。”
李松說:“真不愧是工部手藝最好的工匠啊。那就請你按這次5個彈簧的樣子,盡快再做15個彈簧出來。”
劉鐵匠說:“15個?這可要下大力氣才能造出這么多,我得趕緊去忙了。”
李松說:“那就辛苦你啦。”
又經過幾天的努力,劉鐵匠終于拿著一共20個彈簧,來見李松。
李松讓人找來束皙,和劉鐵匠一起,來到上次制作的那輛4輪馬車前。
李松讓人另外打制了一塊木板,大小跟馬車車廂內部的地板一樣,然后讓劉鐵匠在車廂地板上按照4行5列的方式,把這20個彈簧均勻地安放好,最后再把新木板放了上去。
安裝完畢,李松用力壓了壓新木板,果然很有彈性。束皙也試了下,確實跟原來的大不相同。
李松請束皙上了車,打算體驗一下改裝后的四輪馬車。
馬車夫趕著馬車,再次駛上了水泥馬路,并逐漸開始加速,這次馬車始終比較平穩。當加到最大速度時,仍然感覺不到多少顛簸。
束皙驚訝地說:“這次比上次平穩多了,是怎么回事?”
李松指著腳下的木板說:“這次是剛才增加的20個彈簧起了作用啊。”
剛才張鐵匠安裝彈簧時,束皙就曾拿過一個彈簧看了看,發現這個小小的裝置很奇妙,當按壓下去再松開后,彈簧就能恢復原狀。
結合剛才看到的情景,束皙想明白了:“原來這些彈簧能起到緩沖的作用,怪不得能減少顛簸。”
李松說:“不錯,就是這個原理。”
束皙感嘆說:“四輪馬車配上彈簧,行駛在這水泥馬路上,簡直是太舒服了。在開這么快的情況下還能這么平穩,我是第一次遇到。”
正說著,突然馬車夫一個急轉彎,李松和束皙都有些猝不及防,趕緊扶住馬車的車廂。
李松往車外一看,原來馬車剛剛駛出了熊耳山,來到平原上。
李松想起,此處的馬路邊就是那個王生家的祖墳,因為王生遲遲不肯遷墳,導致平直的馬路在這里不得不來了個急轉彎。
幸好馬車夫剛才反應及時,才沒有出問題。要不然肯定會沖出路面,搞不好會翻車,而車上的人也有可能受傷。
這種四輪馬車在快速行駛的時候,對馬車夫的要求很高,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遇到轉彎的地方,要及時轉動方向盤。
不過,要不是遇到王生這種特殊情況,這條馬路是不會出現如此的急轉彎的。這倒是讓李松設計的轉向裝置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結果證明這種裝置是可以較好地完成緊急轉向的。
回到工部,束皙很興奮:“尚書大人,我覺得這種四輪馬車可以多生產一些,將來朝中的各位大人一定會很喜歡。”
李松也有跟束皙類似的這個想法。所謂“衣食住行”并列,可見“行”也是日常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洛陽通往長安的馬路,再過2個多月就要完工了。可是光有水泥馬路是不夠的,還得有好的車,才不枉了這么好的馬路啊。
李松說:“好啊,那就讓張木匠再打造幾輛四輪馬車,讓劉鐵匠都給裝上彈簧和轉向裝置,再交給馬車夫們試用一下。”
10多天后,又有4輛這樣的四輪馬車被打造出來了。李松讓工部的5名馬車夫,每人趕著一輛四輪馬車,天天在水泥馬路上測試,如果發現問題及時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