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工作日,都在忙著年前結算囤貨。家里兩個男人也是很忙碌。家里兩個女人也是沒得空。為此,王總管就打電話給自己的小妹張彩銀商量了一下,小奶奶帶好阿太后過來杭州幫忙帶妹妹。
小奶奶張彩銀之前下崗后就是在打零工,自從王小澤出生后,來杭州幫著二姐張彩鳳也就是王總管家做些家務和偶爾帶下王小澤。之前王總管因為胃靜脈屈張裝支架,不易太勞累,小奶奶也來杭州三四年。后來因為大奶奶要去給兒子兒媳的飯店里幫工,老家阿太就托小奶奶照顧。
這次能把小奶奶叫來杭州,也多虧了因為正月里回老家,碰到了王總管的嬸娘一家,她家的一個媳婦是在醫院里做護工的,照顧老人有經驗又力氣大。反正一樣是照顧老人,于是請她來做住家護工。因為工資開的合理。人家也很樂意過來。
阿太是老退休工人。之前一直是在單位食堂做活,身體健朗,除了耳朵背時點,沒有其他毛病。阿太的退休工資有3000多,以前的政策是三姐妹帶老母親,誰帶這份工資歸誰拿。包括生活用度開銷。現在請阿姨上門照顧老母親,工資照付,用度另算。這是在鎮上已是很好的待遇了。
這次小奶奶又加杭州幫忙,王爸做主,要比以前拿的再適度增加了幾百。是凈到手的工資。吃住都在王家。加上小奶奶的兒子也馬上大學畢業要回來了,要用錢的時候還沒開始。能幫襯一把是一把。
小奶奶張彩銀是個為人老實,做事塌實的女人。之前也提到過。只要在水池邊干活,這個水籠頭就會一直流著,洗這洗那的。
讓小奶奶到杭州來主要是為了在白天時搞搞家里的衛生,白天空時幫著抱抱妹妹,下午主要就是負責做一頓晚飯。家里之前也陸續換過三個阿姨,都不盡人意。還是小奶奶讓人放心。
小奶奶唯一牽掛的就是兒子鄭文杰。當年兒子上中學就沒少費心思。奈何老公鄭明山是個“手無寸鐵”的“藝術家”,一心吃迷于寫書法創作品。下崗后一直宅在家里寫這寫那,都是靠老本和小奶奶的工資過生活。盡管再怎么節儉,還是得不到王爸和王總管的見待。只是一說起這個老公,小奶奶就要流眼淚。因此,也就除了過年或是要緊事兒,基本也就是宅家不聯絡的人。
還是王爸經不住王總管的念叨,給鄭明山安排了一份看管家具店的活。雖然工資不高。但總是能養活自己。
這樣,兩夫妻等于是被迫易地,節頭節腦的小奶奶張彩銀才會回家一趟。因此,湯鈴一直很記得小奶奶的好。只要是能幫得上忙的地方,都是義不容辭的。
鄭文杰當年高考是上了二本線的,是將將過線,選專業優勢不大。可是要是去上三本,學費就是二本的一倍。鄭文杰也是迫于現實壓力,聽從父母的安排。張彩銀夫婦是托了老同學的關系了解到了一個二本學校,上了師范類的語言文學專業。
對一個原本語文就是一般般的孩子,讓他走語文老師的專業路線,可想他這四年大學是怎么艱難克服的念下來。這孩子因為家庭原因,內向和堅韌。實習的時候讓他去老家一所中學上語文課,他說:“這些孩子有幾個站起來比我都還要高,紀律不好的幾個叫不動。”他打消了站講臺前的念頭。心想人得為自己而活。
大學畢業,要是不能在杭州找到工作,就得戶口發還原籍了。好不容易在人才市場上,找了個通信公司先進去做業務員。湯鈴主動提出,有單位的話,就把戶口掛在自己娘家吧,也是親戚投靠么。
小伙子朝九晚五的上了幾個月的班。吃住都在湯鈴家。他平日里沒有別的不良嗜好,唯一癡迷的就是畫畫。為此,張家姐妹是十分擔心,生怕他走他爸的老路,為了“藝術”荒廢正經工作。全家只有王祝是最支持這個比他小6歲的表弟的。早在大三時就偷偷買了塊連接電腦的畫板送他。
鄭文杰也不辜負表哥的支持,自己買書專研。這電腦畫板作畫可比在紙上作畫難上加難。就連身邊一些同學朋友都反對他。認為他不選擇安穩做老師,確要從零開始學畫畫,是不是大學等于白讀了。
好在小伙子爭氣,想即然想好了將來的路,自己就要選擇好好走下去,對自己和未來負責。他憑著一千手觀音畫像,被一家專業動畫公司錄用做為實習生。要去BJ一年。
看著兒子的固執,張彩銀是沒少流淚,拿出2萬元積蓄交給他,讓他保重。臨行前,湯鈴作為嫂子,給他置辦了一些生活必須用品。由王祝送上了去BJ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