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禮這次過來洛陽,帶了兩期手抄報,除了第一期是完整的外,第二期頭版、次版空白著,其余地方都已經讓人抄好。
這次投稿眾多,正好選出頭版、次版的文章來,有這么多投稿,正好看看是否有合適的,把頭版、次版給填了,他就不需要絞盡腦汁的想亂七八糟的東西來填充版面。
最重要的是,采用投稿來的稿件,能提升參與感,以現在的輿論傳播方式來看,若能提升參與感,對輿論的傳播具有積極的意義。
既說了要“以志為盾,以筆為刀”,賀禮挑選稿子就有了側重,文筆犀利,觀點具有代表性,甚至稍微有些爭議但三觀不歪就行,只要能炒起話題度。
賀禮對才柴道:“不管白貓還是黑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文章只要不是觀點太離譜的,有爭議也不怕,可以提高話題度,就怕太過四平八穩。”
賀禮刷刷刷挑出幾篇文章來,讓才柴先看,看完了問他:“依立禾你看,這幾篇文章,哪一篇最合適?”
才柴凝眉,眼神在幾篇稿子上移來移去,片刻之后,選出一篇來:“郎君,屬下以為當選這一篇。”
“為何?”
“我們第一期剛發表了論隋之亡的文章,然并未引起話題,屬下以為當繼續挑選與之相關的文章刊登,集合兩期之力,務必要引起話題,如此才好引入接下來的主題?!?/p>
才柴說得毫不猶豫,報紙的選稿,他以前從未做過,皆是賀禮這幾日緊急培訓的,現在他能有自己清晰的思路,賀禮表示賺到了,笑得欣慰:“我與立禾你觀點一致。第一期時,開業儀式太過搶光,話題熱度文章趕不上報紙立意,第二期確實該把主題拉回來,便依立禾的意思選稿吧?!?/p>
才柴見自己的意見被采納,不禁高興得眉目飛揚,當即選了兩篇寫得最好的,剩余比較出色的,賀禮道:“叫人在外面立上一個布條欄,每期來的投稿,若有寫得好的,但又上不了時報的,便粘貼在布條欄處供大家品讀?!?/p>
“喏?!?/p>
賀禮與才柴又商議了一下第二期的內容,商議完了兩人一起哼哧哼哧的干抄寫的活兒,抄寫選出來要刊登到第二期的頭版和次版文章。
兩人抄了一個多時辰,眼見天色漸晚,便決定拿回住處去抄,出得門來卻見好幾個士子,或以你背為桌案,或直接把紙鋪在地上,正在抄寫。
賀禮見狀過去一看,見眾人抄寫第一期內容的有之,抄寫木牌欄上明言警句的有之,皆在奮筆疾書。
“賀總編有禮?!?/p>
賀禮在洛陽城里出名了,似乎士子們都認識他。賀禮和氣的還禮,問道:“諸君有禮,君等這是……”
“貴社的時報只有五百份,城里讀書識字豈止五百人,自是無法人人皆有,無有又想看當如何?只能自己過來抄?!?/p>
“對對,此等士林盛事,也該讓外地親朋知曉才是,在下過來抄了是打算送給我川中的好友的?!?/p>
“在下欲送往吳地?!?/p>
“關中?!?/p>
“河東?!?/p>
……
一個接一個的報了目的地,除了荒僻的,比如嶺南、南詔等一帶,大多都有人抄了想送過去。
賀禮與才柴對望一眼,笑著道:“原來如此,只怪在下資財有限,每期出的太少,只能麻煩諸位都辛苦了。如今天氣越來越熱,諸位還是要多注意身體才是。阿福,以后每日早晨先燒壺熱水,留門口處放置著,若諸君抄寫時口渴,可前往飲用。”
“多謝賀總編。”
與一眾抄寫的士子聊了幾句,了解了自己想知道的東西,賀禮與人告辭,牽著賀魚,與才柴一起回住處去。
路上,才柴眉飛色舞,難掩喜色:“郎君開了好頭,此事便成了六成,甚好,甚好?!?/p>
就如才柴所說,賀禮開了個好頭,那便不能浪費了,第二期須得更加精心才是。為了這個,兩人連端午節都不曾好好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埋頭屋里抄寫第二期。
鄭十六與顧十郎兩人來過一次,見兩人埋頭苦干的樣子,端午節的那天,只把賀魚接了去,賀禮和才柴這里命人送來粽子,兩人意思意思的吃了兩個便算過節,門頭上插的茱萸還是鄭十六幫忙插上去的。
及至第二期,福祿壽喜財五人每人領了一百份剛出門,半個時辰不到便發完了,發完之后,門口很快便聚集了人,皆拿著紙筆,都是來抄寫的。
漸漸地,因為每日皆有人來這里,京城時報報社的門面竟成了洛陽城里的一景,讀書人都喜歡朝這里聚集,哪怕不抄寫,來這里與同好們聊聊,交流下學問等等,較之一人閉門造車又有不同,人還是群居生物,喜歡過來的人很多。
于是,本來就人多,自此后更多了,看得人多,評論探討的人自然也就更多。其時民間尚遺留著幾分魏晉清談之風,探討辯論之事十分盛行。
特別是從第二期開始,外面加了兩個布條欄,每期寫得好卻落選沒上時報的好文章,都會貼在那里,任人品讀。報社門口本來就人多,現下自然更多。
賀禮命人訂了一些木質的坐具與矮案幾,每天開門的時候放出來,晚上關門的時候再收進去,以供抄寫的士子們使用。
在第二期如期發表后,賀禮看才柴已經越做越上手后,便有意丟開手,讓才柴獨當一面,才柴也不負所望,做得有聲有色,上手以后,許多東西根本不需要賀禮再置喙,他自己便想方設法的做了,果然,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受限于時代的。
“敢問這里是京城時報社嗎?”
賀禮正跟才柴說話,外頭有人來問,看穿著打扮應該是車夫,才柴應了一聲:“對,這里就是京城時報社,請問有何貴干?”
車夫連忙道:“某受人所托給京城時報社送東西過來,勞煩兩位郎君查收?!?/p>
“受人所托運東西過來?什么東西?先前并無人對我說過?!?/p>
不止才柴奇怪,賀禮也覺得奇怪,兩人一起出去看,就見門外停了兩輛馬車,是那種專門用于貨運的大馬車,馬車上栓著兩塊石頭,一塊刻著張子四句,一塊刻著半首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