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時間總是煎熬的,唐風看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不時看向周圍,生怕這個時候有人過來投硬幣,雖然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后果,但是他的任務肯定會失敗。
還好周圍一片平靜,大部分游客都是看完日出后,在此逗留閑聊的,新一輪的游客估計還在路上,偶爾有一兩個準備過來瞧一眼,也被霆子強等人用其他理由牽制住了。
當時間走完最后一秒,熟悉的氣流迎面撲來,不過這次的動靜很小,只有在石碑附近五六米內才能面顯感受到,不過耳鳴和頭暈還是依舊。
看到腦海中的區域地圖顯現出新的光點,唐風終于松了一口氣,示意霆子強事情辦完了,不用阻攔那些人了,霆子強急忙對幾個游客道謝,然后和他匯合。
從酒店出門到登頂安裝完成,總共用了一個多小時,現在不過才九點多一些,本著來都來了順便看一下的心思,他這會兒也不急了。
玉皇頂位于碧霞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巔。
玉皇廟位于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始建年代久遠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
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
西北側有“古登封臺”碑,古代帝王登山祭天,就在此處設置祭壇。玉皇頂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從玉皇頂出來不遠就是‘五岳獨尊’石碑,正楷書體,系清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構(光緒年間,泰安府宗室,鑲藍旗人。)題書,在其右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石碑整體早已成為泰山的標志。
繼續往下走則是青帝宮,位于泰山玉皇頂西南,西靠神憩宮,東接上玉皇頂的盤道,是青帝廣生帝君的上廟。
青帝即太昊伏羲,古代神話人物之一,道教尊奉為神。傳說青帝主萬物發生,位屬東方,故祀于泰山。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青帝觀設壇祭拜。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登泰山時,加封青帝為廣生帝君,并撰刻碑記,贊頌青帝“節彼岱宗,奠茲東土,生育之地,靈仙之府”。
其后則是碧霞祠,位于泰山極頂南側,泰山天街東邊,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稱昭觀,明弘治間(1488—1505年)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
泰山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
碧霞元君是以華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華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是在五岳之尊的東岳泰山,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后,對于華國北方地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華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在民間有“北元君,南媽祖”的說法。
出了碧霞祠往西走,進入山頂主干道,路邊有去往孔廟的岔道,不過唐風只是路過,沒有深入,順著臺階往下就到了南天門附近,也就是停放懸浮車的地方。
在泰山的整體空間布局中,岱頂是“天庭仙界”,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大部分在岱頂筑壇祭天,以期實現天人溝通,祈求國泰民安。
岱頂氣象萬千。旭日東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盤、黃河金帶為泰山四大奇觀,此外佛光、霧淞、雨淞等自然奇景更為泰山增添了神圣的光彩。
泰山主要有六大風景區:泰山幽區、泰山曠區、泰山妙區、泰山奧區、泰山麗區、泰山秀區,涵蓋整個泰山景點,一年四季,風景各異,游客如織。
其實這番游覽,對于唐風來說,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各個景點,而是山道邊咖啡店內的一本書,或者說是書的封面:一條陡直沒有盡頭的山道上,身穿紅背心的挑山工被肩頭重物壓彎了腰,卻一步步堅韌不拔的向上攀登。
這種百折不饒飽含深意的畫面,在這個年代是極為少見的,并且也極少能親自體會到,如果不是站在這險峻的山道邊,根本無法聯想到畫面上的場景,自然也無法體會其中的精神。
科技日益發達,各種飛天遁地的交通工具層出不窮,這種場景將一去不復返,也許在歷史長河中會留下一點痕跡,但是很快會被日新月異的其他文化所取代,也許下次感動人就是開著貨車上山的司機了,再以后說不準就是開著懸浮車的人等等。
其實感動無處不在,越往回看,感動的故事就越多,并不是這些人要感動誰,而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工具技術不得不讓他們如此,人們只要拋開這些客觀因素,剩下的就是感動。
比如開鑿山道的工人,衣衫襤褸饑寒交迫,在這山石凌亂的峭壁上,一錘一錘,日復一日的開鑿、打磨,背負千斤,不敢懈怠,稍有不慎將有失足懸崖的危險,把無人區打造成人間坦途,他們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是換做是一隊站在懸浮平臺上,利用機械開鑿山道的工人,還有人會感動嗎?可能感動的人就會大大減少。
乘坐懸浮平臺下山比上山要刺激的多,上來放眼全是懸崖峭壁,視野有物心里踏實,下山看去一片空曠,整個城市在腳下,周圍山風肆掠,有種急速滑降的感覺。
回到酒店附近才11點左右,唐風和霆子強在路邊隨意吃了點東西,便召回人手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從魯省TA市到晉省DT市渾源縣恒山風景區,直線距離500公里,乘坐真空軌道車大約是四個小時的時間,中間橫穿冀省。
恒山,含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
狹義的恒山,即所謂“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確定為“五岳”之北岳恒山。
位于SX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廣義的恒山,或稱恒山山脈,是SX省DT市東南部、HEB省ZJK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間一系列山峰的總稱,大致西南-東北走向延伸,東西長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寬80公里左右,最高峰為代縣、應縣邊界處的饅頭山,海拔2426米。
而唐風要去的目的地則是狹義的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