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倆人繼續在深圳打工,但開始面臨生兒育女的問題,兩人都住宿舍,相隔有一段距離,又沒錢在深圳定居,思來想去決定回老家發展。
回到老家后,沒有工廠,于是又四處找工作。招娣由于學習成績好,有高中學問,于是去考了教師資格證,順利在村里小學做起了代課老師。建平沒有讀到書,只好學一門手藝。在當時,學習做木工還算是有點市場,偶爾幫村里人做做衣柜、桌子、板凳之類,工作時間自由,收入也還可以。
一年后,招娣的大女兒就出生了。大女兒的出生,招娣很是喜歡,春天出生,于是取名春梅。招娣把她捧在手里,護在懷里,怎么看都看不夠。但是對建平而言,則滿是憂愁。建平的家庭一般,但是傳宗接代的觀念很強,有家族流傳下來的字輩需要男丁去傳承。所以建平母親對大女兒的出世由期待變成了平淡,并且在背地里暗示建平盡快再生一個。
不僅催生第二個,建平母親對招娣的態度也火速轉變。生之前還會噓寒問暖,生之后就任由招娣呆在房間了。招娣是順產,恢復的比較快,月子還沒出,招娣已經被要求自己洗衣服了。
建平收入不穩定,有時候要外出做工,對招娣的遭遇并不大知情,回來聽到招娣抱怨,也只是對母親嘴上勸一句了事,更多的時間花在外面做工上,只想多掙點錢。
大女兒一歲后,建平開始勸招娣生第二個,招娣很猶豫。因為當時計劃生育抓得嚴,招娣不想失去工作。建平卻一再勸她:“沒有這份工作我也能養活你們,而且你也只是代課的”。
招娣被說得多了,也開始動搖,自己的父母也勸自己要生個兒子才能在婆家抬得起頭,于是招娣只好順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