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們散去了,各家各戶都關好了門,外面已經看不到一絲亮光,村院里歸于了寧靜。
順子家也關好了門,上好了鎖。昏暗的燈光下,屋里只剩下了成順的爸媽,還有在樓上不知玩著什么的成順。
看著眼前的營業執照,兩人還在說著營業執照的事。
“不會真是老肖說的那樣吧,如果真那樣,執照豈不白辦了?”成順媽說著自己的擔心。
“應該是要辦這個東西才能做生意的,咱家成遠比他們更了解情況,這種事聽成遠的不會錯的。既然已經辦好了,有總比沒有的好。還是想想做什么生意的好。”
顯然兩人還在糾結著晚上聽到鄰居們說的一些話。
做生意是需要本錢的。家里本來就沒有什么錢來做本錢,不只是順子家,別人家也沒有什么錢來買東西。有句話說是:“七十年代忙生存,八十年代忙吃飯”,每個家庭都還在為解決吃飯問題而想辦法,本錢太大的生意自然不在考慮之列。
成順媽在鎮里的飯店上班。雖然說是飯店,其實就是山區的那種十幾張桌子的小飯館,做的是些家常飯食,平時顧客并不多,要到了趕集的日子才會忙些。那時這些飯店都是歸合作社管的,由單位里發工資。飯店里上班的人并不多,每個人都是多面手,不但要會做飯、炒菜,還要會做油條包子這些早點,會磨豆漿,會做豆腐。
成順爸身體不好,不能長時間干重活。他是農村戶口,在之前的包產到戶中分到了一畝三分地。他身體不好不能種地,于是就托給了生產隊里別人來種,每年都要付給別人十幾二十塊錢作為勞力費與種子化肥錢,然后別人交五百斤稻谷給成順家。成順爸上過幾年學,算是有點文化的人了,他平日沒事就看看報紙,東家坐坐,西家聊聊地過日子,如果有誰家需要寫點什么東西,算算數什么的,就去幫幫忙。一家人的生活主要是就靠成順媽那不多的工資維持著。
“做生意是要本錢的,沒本錢就只能想想的。”成順爸不禁嘆了口氣。
“先做點小本生意吧,你祖上就有經驗。”成順媽說。
成順媽所說的祖上就有經驗說的是成順爸的父親那一輩。那是解放前的事,那時祖輩從更偏的深山里遷到了小鎮,做的就是蒸酒做豆腐的事。那時小生意沒做多久,遇到了后來的三大改造,家里的小生意就并進了合作社。那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看來還是只能做豆腐賣了。”
兩人商量了半天也商量不出一個更好的結果。
成順媽做豆腐是有經驗的,因為趕集的時候飯店里生意比較好,他們隔三五就要做一次豆腐。
“蒸酒磨豆腐,不敢逞師傅。”做豆腐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到豆腐的質量。成順媽在這方面經驗很足,并不擔心磨豆腐的過程中會出現什么問題。
做豆腐本錢少,家家戶戶都能做。小鎮上之前偶爾也會有人做來賣,不過那時是偷偷地做了拿來賣。當山上種的豆子收了下來,有些人就做上幾斤豆子,然后偷偷地走鄉串戶地叫賣起來。鄉里鄰里的,工商所的人知道了也不太管。但各家各戶要吃到豆腐更多的是等到過年的時候,準備年貨的時候才會有。每到了臘月準備過年的時候,人們把種出來的豆子磨成豆腐,把大部分的豆腐用木子油炸好了,在上面撒上鹽巴,放很久也不會壞的,當作是年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
即使想做豆腐,成順爸媽也犯了愁。做豆腐要用到石磨,家里是沒有的。
石磨在很多農家里都是一件大件。一副石磨用幾十年也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就是祖上遺留下來的。到了過年過節或是辦喜事的時候才會,家里有石磨的人家就會提前一天把石磨拿了出來,悉心地清掃了再用。家里沒有石磨的就只好借了別人家的,到用完了還石磨的時候都會附上一碗用石磨做出來的東西以表示謝意。
很久以前成順家有石磨的,但在那時改造的時候一并被合作社收掉了。現在沒有農活,家里自然就沒這不怎么用的石磨了。
不過賣豆腐應該是最有希望成功的,畢竟屬于每天都要吃的菜。當地流傳一句話:“雞蛋豆腐肉,生活象地主。”說的是只要有雞蛋豆腐肉這些菜,生活就是很富有的了。雞蛋和肉價格貴,平時里家家戶戶都買得少。豆腐雖然便宜,但不可能家家戶戶每天都做的,如果只做一餐兩餐吃的那是特別麻煩的,因此平日里還是買著吃來得實在。
成順爸心里想:“豆腐生意應該還是好做的,買一片也就幾分錢,有錢的時候多買一片,沒錢的時候少買一片。”
有句話說:“夜里尋思千條路,早起還是賣豆腐”,說的是整夜地想做什么門路好呢?每一項都不好做,最后還是選了早早起來賣豆腐這條路。雖然有了營業執照,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真正說到具體做什么的時候,成順爸媽其實是沒有多大的選擇余地的。
成順爸最終決定做豆腐小本生意了。他知道挑擔串巷賣豆腐的營生本小利薄,人是非常辛苦的,但確實沒有別的辦法,于是先打定主意,“就算做豆腐也好,先做起來再說。”
真想到做豆腐的時候,成順媽卻有點擔心了,成順爸的身體不好,挑個擔要到鎮上去賣是不輕松的。他走那一百米石階都費勁,中途要休息好幾趟,更不用說挑擔了,成順媽不禁問了起來:“你這身體受得了不?要不做早點賣吧。”
成順爸聽到這話不好怎么說,只能說:“先試試吧。”。他心里想:“受不了又能怎樣,你還有更好的辦法不成?一切都只能先做起來,實在不行再停了。”
如果是賣早點,自然會輕松很多,不只是因為挑豆腐到鎮子上去的時候更累,還因為做豆腐的時候花的工夫更多。沒見過做豆腐的人不知道,用傳統方法做豆腐的時候工作量是很大。僅說用水量就很大的,十斤豆子少說也得費幾百斤水才能做好,而且長期與水打交道,也容易引發風濕痛。更不用說把豆子磨出來那一兩個小時不停地推磨。
可是在小鎮上,早點注定沒有多少銷路。除了每天通過的班車上偶爾會有人買,小鎮上的人更多的是自己做早餐,而且山里的早餐很多人吃的都是米飯,不吃米飯上午干活都沒有什么勁的。
兩人也想到了做小販,從周圍的縣市把產品批發過來,再在當地賣了,賺點差價。那時經常會有鄰縣的小販到這個小鎮來賣些當地不在時令的小菜、水果之類的,但計算來計算去也沒找出賺錢的道道,而且一出去就是好幾天,成順爸那身體讓人不放心,也只能做罷。
兩人甚至想到了把冰廠里的冰棒之類的冷飲批發出來,再去集市上擺個攤來賣。但這個方法更不現實,因為山區本來氣溫就不高,冰棒更多的是小孩子吃的東西,而且只有夏天那短短的一兩個月才能賣出去一些,更適合那些放假之后的學生去嘗試,大人根本不會去做,畢竟做生意是要養家糊口的,不是小孩子的游戲。
商量來商量去,也不知商量了多久,兩人最后還是覺得只有做豆腐生意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