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扎巴是一位彝族小伙子,來自四川大涼山懸崖村。他經常在休息時間走進我的辦公室和我聊天,他所在的村和我的這個山谷一樣的貧窮,共同的貧窮讓我們找到了共同的話題。
“我家居住在大峽谷斷坎巖肩斜臺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層臺階的中間那級,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其中接近村莊的幾乎垂直的兩條相連的藤梯長度約100米,沒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險的。稍不留意,就會摔死或者摔傷。”阿里扎巴低著頭對我說。
“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樣。”
“是呀,我們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那些戰亂年代,我們沒有戰亂,沒有土匪,我們自給自足,全村72戶,彼此相親相愛,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和我家的山谷一樣呀,長期在封閉中生活。”
“改革開放后,村建了連接山下的索道,不過開動一次索道需要幾百度電,村里人根本用不起,后來索道就拆除了。政府從安全問題考慮,計劃在現有的崖壁道路上用鋼筋焊接的梯子代替藤梯,再添加防護欄,可得耗資幾百萬。如果通路,就要全盤考慮相鄰的同樣沒有通公路的其他兩個村子,三個村大約300多戶,1420人。打通三個村子和外界連接的公路,大約需要五六千萬。由于太費錢所以至今為止,我們還是靠藤梯解決進村問題。”
“那娃娃咋上學?”我常常認為,我生活的這個山谷是中國版圖上最條件差的地方,沒有想到還有比我們這個地方更條件差的地方,我好奇地繼續追問著。
“村下有政府建立的一所小學,大人會在月初把孩子送到學校,月末時候接回來。現在政策好,住校有補貼,娃娃有營養餐,吃飯住宿都不要錢,娃娃比我們吃的好,書本費和學雜費都免著。”
“我們這里也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娃娃也有營養餐,現在的娃娃上學真幸福。我們村去年實行了易地搬遷項目,村里22戶條件差的都到村部旁邊的搬遷點居住了,你們怎么不搬?”
“峽谷有許多溶洞、峽谷,原始森林,物產豐富,氣候溫和,環境特別好,2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來到了這里,生活基本自給自足,就是沒有一條路。村民長期生活慣了,害怕到外面不適應,而且當地政府說,這里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旅游地方,村里人都夢想著通過旅游致富呢。”
“一定會有那一天的,阿里扎巴,我家的山谷以前也是四面環山,一條小溪流把環抱的山拉開了一條口子,山谷一百多戶人沿著小溪流過的地方踏出了一條羊腸小道,三十年前,羊腸小道變成了架子車路,十五年前,架子車路變成了三輪車路,五年前三輪車路變成了小轎車路,今年變成了柏油路。以前天下雨,路坑坑洼洼,積水特別多,就出不了山谷,現在雨天我穿著雨衣騎著摩托車,暢行無阻。泥濘不堪的土路突然變成了柏油路,我真的沒有想到呀。阿里扎巴,我真心的感謝政府沒有忘記我們這些最貧窮的地方。我的這些感謝,也許別人不會理解,但你一定會理解,它發自內心,是真誠的,也是非常深切的。”
“是呀,云,我能理解。聽你嫂子說,村里來了電視臺記者,我們村還上中央電視臺了,不久,旅游致富就不會成為夢。”
有時候,我們會一起說愛情:
“阿里扎巴,你打電話時,我怎么聽見嫂子的聲音好像是我們這面人。”
“是呀,云。我們打工認識的,和你是一個省。前年接了婚,去年十月生了個姑娘,現在她在村里看孩子呢,家里還有爸爸媽媽,還有一個妹妹。我們村里,彩禮錢特別高,18萬,山下的15萬。村里的姑娘長大后,都遠走他鄉,都不愿意回來,有時候出30萬也找不下個對象,山上山下,有許多大齡青年。”
“是呀,你們村怎么和我們這個山谷那么像呀!我們這里也一樣,我家那個山頭住著二十一家,二十三歲以上的小伙子十一個,只有三個接了婚,其他都打光棍著,我也一樣。彩禮錢也高的可怕,三個月前,李大媽的女兒出嫁了,就要了十八萬,來的人還拿著秤,秤了那十八萬人民幣,看有多少斤重。”
“云,你有心愛的人嗎?”
“有,她的名字叫霞,和我一個山頭的,自小一起長大。”
“她漂亮嗎?”
“在我眼睛里,她是這個世界上最漂亮的。”
“你們為什么不結婚呢?”
“我還很貧窮,我不想讓她跟著我過貧窮的日子。”
“云呀,這個想法是錯的。只要有心愛的人,就要追。追到手,就馬上結婚。現在單身的多,你一松懈,就變成別人的老婆了。”
“不會吧,”我笑著繼續說道,“如果那么可怕,結婚后,兩個人不在一起,那還不照樣被別人搶去了,結婚證只是一張紙,只不過這張紙上面有兩個人的照片,有婚姻登記處的公章罷了。”
“是的呀,前幾天我看報紙,報紙上說,今年前三季度離婚的比結婚的多。有的女人呀,良心大大的壞了。男人辛辛苦苦在外打工掙錢養家,女人悠哉悠哉在城里陪讀,娃娃書念的不怎么樣,老婆卻跟著別人跑了。”
“是呀,阿里扎巴,我們村兩個陪讀媽媽丟下了孩子,先后跑了,一個前不久回來辦了離婚手續,另一個至今下落不明,聽說把傳銷里面進去了。”
“可惡的傳銷,不知道害了多少人,我們那里幾十個人都進了傳銷,兒子叫父親,親戚叫親戚,熟人叫熟人,一個人進了傳銷組織,身后一大批人都進去了,弄的家破人亡,親戚反目。”
“我看見你每天都給嫂子打電話,你們關系真好。”
“是呀,盡管電話費很高,可每天都會給她打電話,哪怕是一分鐘。每次聽見她的聲音,我的疲憊就沒了,有妻子真好呀,每次我把錢拿回去給她,看見她帶笑的臉蛋,我就覺得我真偉大。看見她花我給他給的錢那高興樣子,我就特別幸福。”
“你們每天都打電話,都說啥?”
“要說的話多著呢,心里提醒自己,打電話要錢的,要少說,可一打起電話,說著說著就十幾分鐘了。云,你們不常打電話嗎?”
“偶爾打,隔三差五打。”
“云呀云,不是我說你,你知道現在人為啥離婚的那么多?”
“不知道。”
“兩個人走到一起,相戀、相愛,到結婚靠的是什么?”
“當然是愛情。”我隨口說道。
“云,你只說對了一半,靠的是愛情和金錢。婚前,兩個人親親我我,在一起生活,一起花著錢,有錢花,有愛談,走著走著就結婚了。婚后,男的外出打工去了,為了錢,留下妻子在另一個地方生活。這下問題就來了,稠的分不開的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阻隔,變得越來越稀了,如果半路來個帥哥,這個帥哥用金錢和愛發起進攻,吹響了沖鋒號,婚姻就出現問題了。”
“阿里扎巴,聽你這么說,婚姻也是一場戰役呀。”
“是呀,云,每個結婚的人,都要時刻準備著,發起婚姻保衛戰。”
“你太有意思了。”我笑了起來。
“云,你看過戰斗片嗎?”
“當然看過,我最愛看戰斗片。”
“你認為打仗最可怕的是什么?”
“當然是敵強我弱呀!”
“云,淝水之戰,你應該知道吧。前秦統一北方以后,用八十萬軍隊去攻打東晉,東晉用八萬軍隊去迎敵。先秦可謂強大吧,可前秦在這一戰中不但沒有消滅東晉,卻亡國了。”
“應該是沒有好的武器。”
“戰爭年代,我們的紅軍用小米加步槍,照樣不是打跑了敵人的飛機和大炮嗎。”
“阿里扎巴,你就不要考我了,你說說是啥?”
“云,最可怕的是內部亂,出內奸,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前秦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原因是剛統一了北方,人心不齊,在這種情況下去打仗,注定了前秦的失敗。”
“你說了這么多,和愛情有什么關系?”
“云,愛情也是一樣的。當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人們常常會譴責第三者。第三者無論多么強大,只要婚姻中的男女雙方彼此相愛,敵人是攻不破婚姻之城的。婚姻出現問題,應該去努力解決內部問題,然后去迎敵。”
“如何去解決內部問題呢?”
“當然是用心呀,男女雙方靠的是用心溝通走進婚姻圍城的,出現了問題,就用心溝通呀,看看那里出了問題。和諧的婚姻,都是溝通出來的。”
“我明白了,你說這么多,不就是想說,你天天打電話就是為了和妻子溝通。”
“對對的,云,溝通可以化解矛盾,可以增加相會理解,可以化解相思,溝通是萬能的藥,那里有病就去那里溝通。”
有時候我們會談談深奧的話題:
“云,最近我看了許多閑書,關于生命,一些哲學家和思想家說得神神秘秘的,長篇大論,可我看過以后,總云里霧里的,你能不能說說你的看法。”
“阿里扎巴,生命就是一呼一吸的過程,過程結束了,生命就結束了。”
“云,就這一句話。”
“是的,阿里扎巴。人,如果不呼氣,就會憋死;人如果不吸氣,就會窒息而死;人如果不吸氣不呼氣,生命便停止了。生命,有時候很復雜,拿一個人來說吧,人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都有名稱的。一個姓李的孩子出生了,走著走著,人們開始叫小李、李副主任、李鄉長、李書記、李縣長、老李。一路走來,在呼吸中小李出生了,在呼吸中當上了副主任、鄉長、書記、縣長,在呼吸中老李死了。可活著的人們對生命無比重要的呼吸,卻視而不見,只有咽氣的時候,呼吸困難的時候,才醍醐灌頂,想起了掛氧氣袋。人們注重的是別人對他的稱呼,稱呼對他們太重要了,而真正對生命重要的呼吸,人們卻常常忘記它的存在。”
“云,對對的。生命就是呼吸的過程,呼吸結束了,生命就結束了。小草離開了呼吸就會枯萎,黃土地離開了呼吸就會僵化,小狗沒有了呼吸就會死亡,人類失去了呼吸就會失去生命。”
有時候,我們會談談讀書:
“云,你平時愛讀書嗎?”
“當然愛讀,小學時候,我最愛讀神話故事;初中時候,我最愛讀愛情故事;高中時候,我最愛讀關于孤獨的詩歌;現在,我在讀關于人生和宇宙的書籍。”
“云,我也愛讀書,我愛讀《三國演義》,還有席慕容的詩歌,還有寫黃土高原的小說,比如路遙寫的《平凡的世界》。”
“阿里扎巴,你愛讀的那些書,我也愛讀。我發現我們有許多共同點,我以后稱你為哥哥,可以嗎?”
“太好了,云,我們以后就以兄弟相稱。你給我說說你最近讀什么書呀,好弟弟。”
“哥哥,我最近讀《周易》。”
“弟弟呀,那可是算卦書,你讀它干什么。我們懸崖村有位白胡子爺爺拿著《周易》,給村里村外人占卦呢,人們稱他為半仙。”
“哥哥,你錯了。”
“弟弟,我錯在哪里?”
“哥哥,聽我給你說:《周易》,是中國傳統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人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的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至今《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弟弟,我明白了,我們那個白胡子爺爺把《周易》當成占卦之書而占卦,你把《周易》當成哲學之書而思考人生和宇宙。”
“對對的,哥哥。我們盡管民族不同,盡管一個生活在祖國的北方,另一個生活在祖國的南方,可我們的根是相同的,都生活在祖國的大地上,我們都是喝祖國的水長大的;我們的魂也是相同的,都是炎黃子孫,都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熏陶中長大的。”
“弟弟,你說的太好了。我很開心,雖然我們屬于不同的民族,可我們的心是相通的,我們雖然貧窮,可我們從來沒有忘記奮斗。我們雖然貧窮,可我們不會永遠貧窮下去。”
多么好的哥哥,他和我的靈魂走的如此近,我們緊緊擁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