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楊懿和其他同學走在高中生活的同一條軌道上。
更為幸運的一點是,比起同期正處于迷茫中的孩子,他對自己要走的路清晰無比,看起來也似乎很堅定。
楊懿的媽媽在出版社工作,負責兒童圖書編輯的工作。在小時候的楊懿看來,媽媽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工作,等他長大以后,浪漫這個詞被他替換成了想象力。
給每一本故事書挑選適合的插圖,看似很簡單的工作,富有想象力和童心的人的人卻才能夠將簡單出落得別出心裁。
那個時候,楊懿從媽媽帶回的兒童書中逐步了解到自己生活的這個地方的歷史,開始對人類文明的燦爛與苦痛有了淺淺的感知,慢慢認知自己與周圍的關系,在媽媽的影響下,那片他接觸到的童話世界帶給他的靈感的指引下,他想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他想用自己的筆觸描寫一個真實而溫暖的人類空間。
而在他自己看來,這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經歷了夏天以后,踢過無數場的足球以后,在腦海里塞了“氫氦鋰鈹硼”以后,楊懿升入了高二。
文理分科的時候,他不做多想地就選擇了文科。
等到文理分科表交到班主任手上的時候,他就被請到了辦公室喝茶。
“這是你和你父母商量的結果?家里同意你選文科?”班主任翹著個二郎腿,中指和食指交叉在桌子上演繹著進行曲,目光反復打量他,仿佛是看一副銹透了的金屬腦,班主任就近給楊懿拉了一把椅子,“坐下,好好聊一聊。”
楊懿沒坐到椅子上,言簡意賅,“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自己想念的文科,自己做決定就好了,把結果告訴我爸媽就好了,過程就沒必要了吧。”他臉上笑嘻嘻地,無意在這件事情上多做糾結,選文理這樣的小事情,如果自己心里的天平已經很自然地倒向某一邊了,答案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那就是說這事還沒和你爸媽討論過吧?選文科還是選理科可是大事啊。”班主任見他態度堅決,便擺擺手讓他回教室了。老師最容易想到的還是請家長這件事,借著“孩子成長溝通”的名義就把楊父請到了學校。
等到楊懿回到家的時候,面對的便是父親那張鐵板燒的臉,他本來就不茍言笑,空氣顯得更加凝重。
楊父談話一向開門見山,“決定選文了?”
楊懿點點頭,“我不是一直以來都打算選文的嗎?所以這事情我也沒特地同你和媽商量了。”
他把脫下的鞋歸整到鞋架上,才剛挺起身,就聽到楊父招呼,“過來,談一下。”
“等一下,我先去洗個手。”楊懿在洗手間給自己洗了一把臉,看他爸爸不太好看的臉色,他膽戰心驚,不曉得班主任和他說了什么。
父子倆仿佛坐到了談判桌上,楊父把班主任說的那番話簡要地向楊懿傳達了,當然老師言辭里的情感成分被楊父一一省去了。
楊懿選擇理科的優勢明顯優于文科,這種優勢自然說的是考大學的優勢,別人都拼了命地想選理科,選了理科就離大學更近了一步,而且,按照楊懿的條件,學校若是培養出了一個理科人才,可比培養一個文科人才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全國大部分的中學,都有著重武輕文的偏見,社會的眼光也帶有這樣的偏見,一個孩子去選文了,大部分人私底下說的都是‘啊,這個孩子腦子不太靈光’,但很少有人會認為,是因為這個孩子喜歡文科,或者是這個孩子適合學文科。
楊懿不在乎別人怎么去討論這件事情,他知道自己想走哪條路,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走到路上。
“老師給我分析了一下你的情況,就這樣選文是不是太輕率了點?”楊父問這話的時候眼里還帶著慈光的,和所有的這一代父母一樣,他最希望這個年紀的孩子能夠穩妥地上一所好大學,其次是好的大學,更好的大學,所以當老師和他說,楊懿選理科能夠沖刺全國更有名的大學時,楊父那些關于尊重孩子的想法就遠拋在了腦后。
“我不是一直都表明了我想選文的念頭嗎?之前您和媽也沒說什么反對的呀,我就是想選擇文科,這是我的興趣,而且我以后也想從事新聞類的工作,我已經想好了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為什么還要大費周折地選擇不相關的理科呢。”
楊父的語氣開始加重,“我不是反對你,考大學畢竟是一件大事情,你至少得拿到大學的通行證了,你才能好好談你想做的事情吧,通往目的地的兩條路就擺在這里,哪條好走,哪條難走,你也看得清楚,你不能光拿小孩子那套理想主義來看問題,光憑你的什么一腔熱血來沖動行事,你再會選,能比人家老師會看嗎?”
楊父的話一重,楊懿的脾氣也犟了上來,“我自己的人生,我會不會看,都得我自己走以后,哪條路好走沒有能看出來的吧,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走的路,我選擇自己選的路,沒有什么不應該的吧。”
……
最后爭個面紅耳赤,卻還是不歡而散,盡管楊母從中調和,卻還是無濟于事。
楊媽勸楊父放寬心,去讓孩子自己走他的路,得到的卻是老套而傳統的回答。
“我又不是想害他,老師和我分析得明明白白的,好的和壞的在眼前明顯擺著,他非要往坑里跳,這個年紀的孩子,你不引導他,說不定他以后走過去,他考不好了,他后悔了怎么辦。”
“你又不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又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他從來就堅定自己要念文科,要學新聞,你不也是一直沒反對的嗎。老師的三言兩語就把你說住了,那你也不是誠心地支持他吧。”
楊父沉默了半晌,“我再怎么不反對,我也希望他走風險更小的那條路。”父親的話語里含著對兒子的擔心,卻又是滿滿的不理解,“學理科怎么就不能學新聞了,先考上大學,到時候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不就好了嗎?為什么非要把一件小事看得這么重大。”
“你還是不了解你的孩子,你認為對的并非他認為對的,你沒辦法為他的人生做出正確的選擇,他要選了理科,上大學要報考的專業也會受到限制,沒有你想的那么簡單,你別太固執。”
楊母認真地表達見解,楊父卻并不聽勸。
楊母又趁著楊父不在的時候反過來勸楊懿,“兒子,要不咱們先考慮王老師和你爸爸的提議,咱們就算選了理科,上了大學還是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專業是不是,這個事情沒有那么的嚴重,嚴肅到你都不和爸爸交流了。”
楊懿搖搖頭,“媽,我知道自己想要走哪一條路,為什么爸爸就是不能為我了解自己要走什么樣的路而感到自豪呢,如果我的目標就在前面,我為什么要去走所謂的安全的路,七彎八繞上一段呢。”
這場對局里,沒有誰真正地說服誰,盡管是大人看來的一件芝麻大點的事。
很難判定最后誰扮演了妥協者的角色,其中的很多細節和心緒都被如今的楊懿略過,當時事情的結局是他郁郁地坐在理科班的教室里,看陽光從窗簾縫里,透過玻璃,折射在課桌上,他就那樣呆呆地看著陽光,度過了漫長的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