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張銘文生意上飛躍發展的一年,也是他創業史上最關鍵的一年。
張銘文是個不甘落后脾氣性格,葉子也是不甘落后的脾氣性格。兩個年輕有抱負的人結合在一起,畢竟注定要做出不平凡的事業來。
創業就要發展,因為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張銘文首次帶兒子回老家回來以后就迅速調整工作狀態。
首先他和妻子商量關于進一步擴大生產的事。
“葉子,自從咱們買了車以后,咱們的客戶越來越多,并且送貨的地方也越來越遠。”銘文和正在院子里洗衣服的老婆說。
“嗯,我知道,你又想上設備,又讓我繼續回家招工。”葉子說。
“對,但也不全對。”銘文說。
“設備當然要買,不過這次咱們這次不買以前那些傳統的設備了,你看咱們工人現在操作的設備都是4、5年以前的傳統老設備,一個工人就算不吃不喝一天下來也就加工兩百多斤成品,每5個工人就要專門有一個‘師傅’伺候,切料、開料、分割等等。”銘文說。
“干咱們這一行的加工車間不是都這樣嗎?這一道道的工序離了哪個環節也做不出成品貨啊!離了哪個工人也完不成啊!”葉子疑問的說。
張銘文接著說“工序自然少不了,但是可以合并。”
“合并?怎么個合并法?”葉子更迷惑了。
“這就是重點了,媳婦其實在春節的時候我就聽說了,就是,還是設備,只不過我今天所說的設備跟傳統設備大不相同。”銘文說。
“有什么不同你就直說,怎么還賣起關子來了。”葉子聽得有些不耐煩。
“就是,最新的大型設備,這臺設備是及切料、開料、分割、加工等所有工序通通‘打包’。媳婦我就簡單的給你說吧,就是你在這臺大型設備前面放進原材料,后面接著出來的就是成品。”銘文比劃著和老婆說。
“啊,真有這樣的設備?”葉子驚奇的問。
“當然,你以為光咱們想著發展,人家制造設備的就不可以創新了?”銘文自信的說。
“哪,哪你怎么不早說啊,咱們買。”
葉子高興的又說:“聽你這么一介紹,這種大型設備不但節省時間,而且也節省人力?”
“對,這一臺大型設備至少頂5、6個正常工人所干出的成品。”銘文說。
“買,買,這個不用商量。哎,這設備多少錢啊?”葉子問。
“兩萬!”銘文說。
“兩萬?”葉子驚訝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壞了,兒子醒了,我要去看看兒子了”葉子趕忙跑到屋里抱起了兒子。
銘文也跟著進了屋,他剛想接著剛才的話繼續說下去,就被媳婦話給打住了。
“哎呀呀!只顧著和你說話了,把兒子忘了,你看看,哎呀,都尿床上了。快,你抱著兒子,我把尿濕被子趕緊曬上去。”葉子趕忙把兒子塞給了銘文,就忙著收拾被兒子尿濕的被褥。
剛睡醒的小越越“咿咿呀呀”的在爸爸的懷里好像不高興,一個勁的串騰,他這是要找媽媽。張銘文抱著兒子就跟在葉子后面,媳婦去院里銘文就跟到院里,媳婦回屋里銘文就跟到屋里。
“哎呀,非要找你,還是我去收拾被褥吧。”銘文不耐煩的說。
葉子見兒子鬧就從銘文手里接過了兒子。張銘文晾曬完兒子尿濕的被褥后又來到葉子跟前。他逗了逗媳婦懷里的兒子接著說起了大型設備的事來。
“這大型設備呢三年內保修,還是上門服務,一開始呢專業的師傅跟著來,他幫著裝好,調好。”張銘文耐心的說。
“設備倒是好設備,可是這價格也太高了吧!”葉子說。
“設備貴是貴了點,但是值啊!現在我們的客戶訂單都排到一個月以后了,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么大好的機會如果我們再不想辦法改變一下的話,要是讓別人專了空子,到時候我們后悔都來不及了。”銘文認真的說。
“你都打聽好了嗎?”葉子問。
“也沒什么,我早就打聽好了。”銘文說。
“既然你執意要買,又看準了,那就隨你的便吧,那你準備買幾臺?”葉子問。
其實張銘文做事也是非常謹慎的,也就是他膽大心細的脾氣性格才注定了他創業以來的小輝煌。
“兩臺,先進兩臺看看情況,如果還算順利,半個月后再進兩臺。”銘文說。
“好吧,我知道你決定的事情,就要做到,別人是左右不了你的。”葉子說。
也是,家里無論碰到什么大大小小的事情,張銘文總是先和老婆商量一番,不過,只要他看準的事情,就算老婆不同意,他也想辦法讓她同意。這就是張銘文所謂的“商量”。他明知道最后老婆也得順著他,但是他還是要和媳婦商量。這也許就是相互尊重吧!
“工人還招嗎?”葉子問。
“招,繼續招,有工人就有動力,”銘文說。
的確是這樣,員工多了責任就大。有時候想偷會兒懶,或者生意上遇到障礙,泄氣的時候,張銘文看到這些員工就會頓時來精神。因為他們工作的好壞,工資的多少,都和老板的一舉一動是分不開的。
電話聯系好后張銘文便踏上了去河南的火車。
張銘文來到河南倒沒有急著去買設備,而是來到了他的一個同行家里。
河南同行熱情的接待了他,張銘文這河南同行的帶領下直接來到加工車間。只見幾百平方的車間里整齊的排了兩排這樣的大型設備,一排大概7、8臺。車間里工人們都正帶勁的工作著。
“老哥,聽說你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挺佩服你的。”張銘文說。
“嗨!玩唄!”同行笑著說。
“老哥,你這設備裝上幾個月了?”銘文問。
“也就兩三個月吧!設備剛上市沒多長時間我就買了。”同行笑著說。
“怎么樣?好用嗎?做出來的成品還行嗎?”銘文仔細的問。
“剛剛開始的時候,的確不大適應,它跟咱們以前用的那傳統設備不一樣,一開始我是按老傳統思想考慮的,總覺得做出來的成品,合格率不是很高。不過經過和設備廠家一溝通,再加上,跟著來的師傅手把手的教員工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慢慢的也就順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