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唐代杜牧的《清明》,流傳千古,至今,一到這個時節,它的前兩句會被無數人復制,轉發,大概,他是寫出了多少個跟他一樣悲傷人的故事,當然,今天也包括我在內。
灰蒙蒙的天,土里土氣,整個城市充滿了缺氧的感覺,在這鋼筋混凝土的小區內,我感受不到大自然的氣息,我呼吸不到那種百分百純凈的氧氣,抬頭看不到天,一睜眼就能看見樓層,這種壓抑的感覺每天都在步步緊逼著我,一到下雨,我都會看著飄窗外濕漉漉的馬路,寥寥無幾的車輛和沒精打采的行人,心里住著的那個人就不停的往出蹦,無論我怎么藏,怎么掩飾,都抵擋不了內心的那種想念,是的,我想母親了,更是在這個清明時節,全國的互聯網消息都在提醒我,明天就是清明節了,該給故人掃墓了,那種提醒,就像一把刀,深深的刺痛我的心,本該趁這個假期是可以去幫父母打掃衛生,嘮嘮家常,帶他們出去踏青,可這次,我卻只能以特殊的方式去看她,千言萬語,也抵不過一聲撕心裂肺的哭聲。
為什么人都是在失去以后才懂得去珍惜,等到剛剛學會懂事父母就老了,等到剛剛學會包容我們也老了,當我們不知前方的路該往哪走的時候,我們的燈塔也滅了,再也不能為我們照亮迷失的路,總以為他們是永遠都用不盡的能源,總以為他們是自帶光能,總以為他們永遠都不會熄滅自己的燈,可是,我卻忘記了一點,人總會老,天總會黑,燈總會滅,人總會離別,沒有誰會永遠陪著誰,那些手里撐著傘的人,匆忙的腳步是在著急的趕路,是為了不讓自己淋濕,還是急著去為他們的家人送傘,不管有什么樣的理由,都比我活的充實,腦海里全是母親為我送傘的情景,那是我在上初中的時候,秋季的雨一下就是十幾天,雨水里帶著寒氣,特別冷,霧大的時候伸手看不見五指,盡管那樣的天氣,每晚在村口等我放學回家的母親從未間斷過她的等待,所以說,媽媽的愛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是下雨天里的一把傘,是炎炎烈日下的一棵大樹。
我今天下樓衣服淋濕了,回來身上冷的有點發抖,午飯時,自己呡了一口白酒,驅走了心里的那股寒氣,但當酒精穿腸的那個過程,孤獨,寂寞冷,很想給媽媽打電話,發個視頻,電話關機,微信拒收,可能是我哥把媽媽的電話放起來了,免得讓父親看見心里難受。女兒有些話還是喜歡和媽媽說,雖說爸爸很愛我,可心里的話說給他聽,我怕他為我擔心,只希望爸爸能盡快的適應沒有媽媽陪伴他的日子。
借酒消愁愁更愁,每逢節日倍思親,今晚又注定無眠,我想你,可你卻遠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