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虧張世澤惱怒,朱慈炤讓他做的事,確實觸碰了他的逆鱗!
朱慈炤竟讓他獻城投降!
聽到投降兩個字,張世澤差點氣昏過去。
“我本想做岳飛,你卻硬逼著我去做秦檜!在這大明朝,做一個忠臣怎么就這么難呢!”
“如張縉彥一般獻城,必定被人用唾沫星子淹死!這不是毀滅英國公一門的清譽么?”
這時,張世澤的腦海中浮現岳王廟內,秦檜夫婦跪在岳飛像前的一幕。到現在已經跪了快500年!
若是混到如此地步,還不如自殺!一了百了,還能死得清白!
他立即決然地說:“我若是投降,昨天夜里就降了,豈能等到現在?王爺以后勿出此言!”
張世澤轉念一想不對,自己若是降了李自成,崇禎還怎么出城?他朱慈炤哪能如此氣定神閑?
“這四皇子不會是在試探我吧?”
隨即,張世澤有一種被褻瀆之感。
“老朱家人的疑心病真重,我在前面拼命守城,在這時候他卻有心情褻瀆忠臣,真讓人寒心!”
也不顧禮節,他用力撥開朱慈炤要扶他的雙手,斬釘截鐵地說:“英國公府世受皇恩,只有戰死的英國公,沒有投降的英國公,王爺不必再出言試探,以免寒了將士們的心”。
朱慈炤當然不是在試探張世澤,而是真心為他謀一條活路。如今北京已經破城,再守安定門只是困獸之斗,徒做無謂犧牲!倒不如留下這批忠義之士,將來可堪大用!
尤其英國公張世澤更是驍勇戰將,而且還年輕,不到30歲。將來必定是一員虎將!
看張世澤一臉的正氣凜然、威武不屈,朱慈炤越看越愛不釋手,暗贊:“真是一條頂天立地的漢子,北京城的守將,有他一半的氣節,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頓時愛才之心陡增,更不忍張世澤在此橫死!
他也想過,帶張世澤一起南下。
但這根本行不通。
這1000多人,全是步卒,且很多已經負傷。全軍向南撤退,目標大、行動慢,闖軍派出輕騎,一個時辰就能追上,到時誰也跑不掉!
不等張世澤再說話,他就將這些道理,全部講給他聽。
張世澤聽后還是猶豫不決!
對他來說,跪著活比站著死要難得多。戰死不過是痛一下,但是茍活會被人罵一輩子!
即使自己是假投降,但是自己的家人知道么?世人知道么?都不知道!說不定自己以后幾十年都生活在罵聲里,他實在是受不了!
朱慈炤知道,在這個危機時刻,時間比黃金寶貴,容不得半點浪費,見左右無人,他突然說道:“英國公張世澤聽旨,朕命你假意投靠闖軍,保留有用之身,將來為國效命!來日光復北京,必為你平反”。
“臣遵旨!”
張世澤盡管不情愿,但也只能接下這旨意。
朱慈炤進前一步,拍著張世澤的肩膀說道,張將軍你放心,你這是“奉旨投降”,無損英國公一系的英明。它日陛下必定風風光光為你正名!
聽到自己是“奉旨投降”,張世澤才放下心來,既能夠不死,還能保住名聲,手下將士也不必殉國,將來還能殺闖賊報仇,如此一舉四得,何樂不為呢?
朱慈炤還讓李若璉留下接頭暗號,以便將來與張世澤聯系。
崇禎在車里,將這一切聽得真切,他第一反應就是,“矯詔!永王居然當著我的面編造圣旨,眼里還有我這個父皇么?”
他想立即掀開車簾,出去否了這個“旨意”!
隨即,崇禎自我否定了這個想法,他知道朱慈炤這么做是事急從權,不得已而為之,心中暗自點贊:“永王做事果斷,我都多有不如!”
但他又轉念一想:“即使永王這么做,雖是迫不得已,也不能原諒。沒出北京城,他就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矯詔,日后還有什么他不敢的?”
崇禎揉了揉自己的后腦勺,在奉天殿內被朱慈炤打暈的場景歷歷在目,心道:“南下路上要伺機敲打他一下,讓永王規矩些!”
崇禎還在懊惱,這時車簾打開,朱慈炤上車,崇禎知道他是要解釋矯詔的事。崇禎一擺手說道,“不用解釋,剛才的事我已經知道,事急從權,你是不得已為之。”
這句話雖然說得很自然,但此時崇禎的臉色,卻像是明知道飯里有個蒼蠅,還不得已吃進去的樣子,異常的難看!
當初,聽到袁崇煥在皮島,用自己賜予的尚方寶劍斬殺毛文龍時,崇禎也是這個表情!
…………
伴隨著吱呀、吱呀的響聲,安定門徐徐打開。
時間不等人!
李若璉等人趕緊驅車出城,但是當他們趕車到離城門洞只有幾丈遠時,所有人都看傻了眼。
只見,安定門外,闖軍已經列隊整齊,站在護城河邊枕戈待旦,足足有3千多人。
好在,剛才只是打開城門,吊橋還沒有放下。否則,闖軍早就一哄而上,沖進城中了。
張世澤也是一腦子的不解,按照常理,北京城已經破城,要攻打永定門,闖軍應該是從里面攻城才對。
畢竟,從城外攻打,要面對3丈多高的城墻,還要填平護城河。費時費力不說,還會有很大的傷亡。
但是,從其他城門進城之后,繞到背后再攻打安定門,守軍完全無險可守。
按常理,闖軍應該出現在我的身后,為何突然一下子堵在安定門前,他們為何不按常理出牌呢?
現在皇帝陛下被堵在安定門,下一步該怎么辦呢?張世澤轉頭看向朱慈炤!
此時焦慮的不止是張世澤,崇禎更是心中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
崇禎雖然與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斗了一輩子。
但自從登基以來,唯一見過的賊寇就是高迎祥。當初,高迎祥兵敗被俘,崇禎專門把他押進京師凌遲處死。
但被俘的高迎祥是沒牙的老虎,任由崇禎擺布。眼前的這群闖軍,可都是拿著刀槍,豈可同日而語?
眼見闖軍壓境,他竟不知所措,也不自覺地看向朱慈炤!
豈止是崇禎,當下所有人的目光都不自覺地看向朱慈炤!
所有人都等朱慈炤一錘定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