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從東邊斜射過來,讓吃完早餐,走出店鋪門外的蕭謹一家人感受到一絲暖意。
“今天天氣不錯。”感受到陽光暖意的王鳳芝笑著說道。
“對了,父親、母親,忘了跟你們說一件事情,今天鄭將軍會讓人過來量我們家木梯的尺寸,好重新做一個新的木梯送過來。”
“鄭將軍還要送個木梯給我們啊,他真是太破費了。”王鳳芝十分驚訝地說道。
“這樣才能顯示鄭將軍請謹兒回鄭府的誠意嘛。”蕭景到是看到了問題的實質。
這些小錢對鄭芝龍來說根本不算什么,蕭謹也懶得解釋,他把包袱背好,上馬坐好,說道:“好了,我出發了,爹、娘親、萍兒,你們保重。”
“謹兒保重。”
“路上注意安全”
“相公一路平安。”
王鳳芝三人揮手跟蕭謹道別,蕭謹也揮了揮手跟家人道別,才騎馬離開。
這次蕭謹在心里打定主意,他這次一定要在鄭府立足,絕不能再被趕出來,他已經看出來,他如果想影響明末的歷史,只有在鄭芝龍和鄭成功身上下功夫才有這個可能性,否則僅憑他自己的能力,哪怕知道以后的歷史,也是沒有改變歷史的可能的。
泉州到晉江安平鎮距離其實不是很遠,用現在的距離計算,三十公里估計都不到,早上一路上行人不是很多,蕭謹用了一個多小時騎馬就到了安平鎮,比以前坐馬車快了很多,他已經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五里橋旁邊的鄭氏府邸,開始放慢速度。
蕭謹在鄭府也呆了三個多月了,鄭府的門衛都認識他,他在大門下馬,不用通報,就有小廝幫他牽馬,有小廝領著他去見管家了。
管家對蕭謹更是熱情,親自領他去“敦仁閣”原來的房間入住,還向他解釋老爺有急事,跟高參謀一起出去了。
“管家,曾其五先生在哪里?我等下去找他商量一下我們兩人怎么上課。”蕭謹把帶來的包袱放好后,問道。
“曾先生已經辭去鄭府的職務了。”管家說道。
“哦,那麻煩你去通知鄭森,巳時五刻到老地方等候,我休息一下,等下去給他上課了。”蕭謹愣了一下,說道,既然曾其五不在了,那他可不能浪費時間,馬上就得給鄭森上課。
“蕭先生這么急啊!”管家有些驚訝地說道。
“怎么能不急,鄭森的功課拉下不少,得趕緊補回來。”蕭謹說道。
“好的,我馬上去通知少爺。”管家答應一句,轉身走出了房間。
“沒想到曾其五臉皮這么薄。”蕭謹一邊從包袱里找等下要上課的資料,一邊輕聲嘀咕了一句,他猜曾其五得知鄭芝龍又請他回來后,覺得自己臉面受損,不好意思再呆下去,就辭職走人了。
蕭謹覺得儒家子弟有一個大毛病,都特別愛面子,不像他,之前被鄭芝龍變相趕走,昨天鄭芝龍去請他,他連樣子都不做,直接就厚著臉皮回來了,換了儒家子弟,估計鄭芝龍不來個三顧茅廬,絕對請不回來。
找好資料,休息了一下,蕭謹拿著上課所需的東西走出房間,往“致遠園”走去。
走在熟悉的碎石小道上,看著熟悉的假山和熟悉的花草樹木,蕭謹在心里暗暗下決心絕不能再被趕走。
走了一陣子,蕭謹看到他熟悉的大樹,他熟悉的學生鄭森正坐在大樹前面的一張小書桌前等著他,也許是聽到腳步聲,鄭森轉頭來看了過來,看到是他時,鄭森笑了笑。
“蕭師父,今天你上的課是什么內容?”等蕭謹走近,鄭森笑著問道。
“今天講的內容跟建奴入寇有關系。”蕭謹鄭重地說道。
鄭森聽到興致大起,建奴入寇是這兩天最火的話題,他父親這兩天就經常跟人聊到有關建奴入寇的塘報。
蕭謹走到大樹前面,從帶來的資料里拿出一張比較大的紙,用兩根竹簽插在樹上,用教鞭指著紙上的文字說道:“這是一張邏輯圖,我們來深究一下為什么建奴會入寇?建奴入寇要因為大明軍隊戰力薄弱,大明軍隊戰力薄弱是因為大明軍人地位低下,大明軍人地位低下是因為大明以文制武的體制,而大明以文制武的體制源自宋朝,宋朝的以文制武的體制又是宋太祖趙匡胤開創的。”
“好了,現在我們推理出建奴入寇的原因源自于宋太祖趙匡胤開創的以文制武的體制。今天我們就著重講宋太祖趙匡胤開創的這個以文制武的體制。”蕭謹用教鞭指著紙上最后一行文字,說道。
“蕭師父,不以文制武,讓武夫掌權的話,難保不重現唐季藩鎮之禍和五代十國武夫亂國的災難。”鄭森倒是有些理解以文制武的體制。
蕭謹從拿來的資料里又取出一張圖紙,用竹簽插在大樹上,說道:“這是一張宋太祖趙匡胤改革內容圖,我們一起來分析宋太祖趙匡胤開創的這個體制。第一,調兵權和練兵權分離;第二,軍隊分成駐扎京城的禁軍和地方的廂軍、鄉兵;第三,更戍法,軍隊將領和士兵分別定期調動,造成將領和士兵不熟悉;第四,開創文官治軍。”
“前三項都可以理解,效果也不錯,第四項就太過了,宋朝之前,出則為將,入則為相,文武其實并不分家,宋太祖為了更好地壓制武將,特意將文武分家,然后拉攏文官,壓制武將。宋太祖此舉解決了五代十國武夫亂國的根源,不過又導致了后世出現另外兩個嚴重的問題,民族武力的衰弱和文官特權階層的崛起。”蕭謹拿著教鞭指著第四項,說道。
“我們華夏族武力的衰弱為什么會跟以文制武的制度有關系?”鄭森有些不解地問道。
“當然有關系,宋太祖特意將文武分家,并崇文抑武后,民間開始流傳“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俗語,優秀人才開始不愿意去軍隊了。一個民族的武力是否強大是這個民族能夠在這個世界生存的重要保障,一個民族的優秀人才只想做文官,不愿意加入軍隊,這個民族還會尚武嗎?從宋朝開始,我們華夏民族確實開始變得不尚武了,軍隊對外戰爭敗多勝少,契丹、黨項、女真和蒙古輪流成為我們民族的夢魔,直至最后國土徹底淪陷于蒙古民族之手,不是我們華夏民族人口眾多,占據的地盤遼闊,我們華夏民族恐怕已經不存在這個世界了。”蕭謹一臉悲憤地說道,這么多朝代,他最不喜歡的朝代就是宋朝了。
“哦,明白了。那蕭師父,宋太祖這個以文制武的制度為什么又會造成文官特權階層的崛起呢?”鄭森接著問道。
“從宋朝崇文抑武開始,文官地位就非常崇高,而文官大多是從科舉制度里選拔出來的,而科舉又只考儒學經典,這就非常容易讓選拔出來的文官有共性,有共性就容易抱團形成一個利益集團,而且這個利益集團還壓制了武將階層,凌駕在整個社會之上,現在還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鄭森,你說文官階層屬不屬于特權階層,可怕不可怕?”蕭謹看著鄭森,說道。
“確實很可怕的。”鄭森點了點頭,說道,他有點認識到圣人之學的可怕了。
蕭謹覺得從宋朝開始,儒學就開始慢慢變成準宗教的儒教了,對社會各方面的束縛越來越強,而儒生們呢,則很像歐洲的教士階層,凌駕在整個整個社會階層之上,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說法都出來了。
人類社會面臨的社會問題其實是差不多的,從程朱理學開始,中國和伊斯蘭世界、歐洲基督教世界一樣,都面臨了教士階層獨大的現象,只是歐洲率先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了現代化進程,使得人們覺得現代化就是西化,蕭謹覺得那其實是一種誤解。
蕭謹想起了中國近代的五四運動,隨著西方的入侵,國民的覺醒,學生們終于把矛頭對準了儒教,高喊“打到孔家店”廢除封建禮教,儒教越來越勢微,儒教這個準宗教對中國社會的束縛開始逐步解除,這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宗教改革,加上漢族軍事階層的重新崛起,比如北洋軍閥、蔣介石的黃埔嫡系和解放軍的軍政干部,都是既能從軍又能從政的,終于徹底打破了文官和武將的界限,讓華夏民族迎來了新生。蕭謹心想要是這種類似宗教改革的運動早點開始,中國恐怕進入現代化的進程要早很多,近代史也不會這么屈辱了。
“好了,接下來,講講我們大明文官階層權力的演變。”蕭謹收起第一張邏輯圖,拿出另外一張大圖,用竹簽插在大樹上,說道:“大明開國之初,本朝太祖雖然也分了文武,不過他規定文官和武將是平等的,并沒有以文制武的說法,可惜太祖沒有意識到儒家演變成儒教,并一家獨大的問題,導致明朝中期文官階層壯大之后,利用土木堡之變,勛貴階層損失慘重的良機,開始了奪權之路,于謙首開巡撫領兵的先例…………………………”
鄭森聽得很仔細,他一邊聽一邊記,這些東西以前曾其五師父絕對不會說的,他開始對圣人之學有了新的了解,他感覺他以前的觀念快要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