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說”我要罷工,作為你作品的豬腳,好處啥都沒有,壞事我一個沒跑掉。”
作者說:“我給了你我的全部你還要啥,難道不夠嗎”
吳昊說:“額,你的全部,解釋哈。我有那么重要,你給我全部,我不相信”
作者:“我通過真實事件的揣摩,賦予你真實的情感性格。”
吳昊:“說劇情慘點就慘點,你也給我個女主塞。來點愛情,我還不知道是啥感覺”
作者表示:“我想給一切你想要的,但實力不允許,我自己都沒遇到對的人,我也不知道啥是愛情。”
吳昊說:“我想知道我的原型本來的結局”
作者說:“就這樣吧,給你這些資料你就知道了,而且我用我的憐憫延續了你三年的生命,到今天,你將不會再繼續了,因為我已經找到答案。我改變不了你的命運,我失敗了”
那是小說的取材資料,你看了就知道自己的原型:某某其實高中最后已經患上抑郁癥,嚴重時被綁在床上。根本無法參加高考,醫生也說不能回歸社會。其父親因為承受不住壓力,另一方面也無法回家面對同鄉人的眼光。選擇去撞行駛的汽車,這樣好歹給家里留點錢。而吳昊母親也瘋了,。某某妹也只能被迫離開學校,家里經濟一下就一貧如洗。噩耗傳到老家,年邁的奶奶也很快一病不起,幾天后也離開人世。某某只能呆在精神病院,終老。
原來作者了解到某某的事情,一方面怨他不爭氣,也憐憫他一家的遭遇。就用手里的筆,在小說里借主角吳昊多添了某某的三年的光陰,并想強行改變結局,可是不行,縱然吳昊沒有抑郁癥也不會有好結局。
分析過程,吳昊其實并沒有學習的天分,甚至有點傻在學習上。他并不知道學習的意義,他學習的目的就是證明自己。盡管初中憑借努力,讓他學到扎實的基礎知識。但此時他內心已經膨脹,認為自己不錯。
緊接著到了一流中學,里面的學生本身接受的教育不是一個村里娃能比的。而且的吳昊學習能力上根本比不上別人,但他還想證明自己,這根本都是無法完成的目標。高中的壓力來源于吳昊自己,其實他不需要證明自己,努力學就是了,不用跟別人攀比。他的觀點導致最后發現無法證明自己時,就悲觀厭世,自暴自棄,最終毀了自己。毀了家庭。從此吳昊資料可以看出吳昊是一個不是實在的人,活在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為中心。行為沖動,遇到挫折,就會灰心,心碎,不想活。
所以吳昊的性格注定他的悲劇,縱然我用筆免了他一難,但他若不醒悟遲早的死在自己手里。
空中傳來一“”嘆息,我懂了,我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