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張良,見過沛公。”
大殿上,張良主動過來向劉邦打招呼。
“張良!”
蕭何,羅浩都是驚訝。
羅浩是沒想到在這里會遇到大名鼎鼎的張良,漢初三杰啊,有名的謀士,劉邦得天下的重要幫手。
而蕭何驚訝的是:“你就是博浪沙,刺殺嬴政的義士豪杰,張良,張子房?”
“失敗之事,不提也罷。”
張良不愿意提起博浪沙的事情,雖然他因此而出名,但失敗了,他認(rèn)為不光彩。
“原來是博浪沙刺秦的義士,久仰大名。”
劉邦雖然第一次聽說,但表面卻熱情得很,而且自來熟的樣子:“子房,你也是響應(yīng)楚王號召而來?”
這種主動打招呼的人,劉邦有好感,說明對方?jīng)]有瞧不起自己,當(dāng)然很客氣。
張良搖頭,沒有遮掩:“我來此,是想找楚王借兵馬復(fù)韓,但估計希望不大。”
如今趙王,燕王,齊王,楚王,魏王(魏豹自己繼承他兄長),就只有原來的韓國沒有立韓王。張良是韓國貴族之后,現(xiàn)在一心想復(fù)韓。
“為何?”
劉邦說道:“楚地各路義軍來此,聽楚王號召,兵馬了不少。只要楚王下令,肯定能借出一些兵馬。”
張良瞥了一眼項梁所在的位置,小聲說道:“楚王是項梁找回來的,項梁的兵馬是楚地最強(qiáng)的義軍。沒有他同意,楚王恐怕無法做出決定。”
“不會吧?”
劉邦詫異的看了看項梁的方向,說道:“大家都是為了對付暴秦,應(yīng)該聯(lián)合一起,不分彼此才是,怎能為了一己之私。”
頓了頓,開口承諾道:“若是項梁不同意,子房要是不嫌棄我劉邦兵馬弱,我愿意助你復(fù)韓。”
張良倒是一愣,劉邦居然第一次見面,就愿意幫他。而且復(fù)韓可不是說說,需要打仗死人的。
劉邦此人,仁義!
在心里,劉邦給張良留下了好印象。
“多謝沛公!”
張良鄭重禮謝:“沛公仁義,無論張良事后能否復(fù)國,都會記住你的恩情。”
“子房不用客氣。”
劉邦笑著說道:“一見一方,我就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親切,說不定上輩子我們就認(rèn)識。”
說得跟真的似的。
羅浩沒出聲,靜靜的打量著張良。眼前的張良,看起來三十多歲,衣著顯貴,舉止談吐都帶著貴族氣息,與劉邦的氣勢完全不同。
兩人卻能談笑風(fēng)生,難怪都是非常人。
“對了,忘了介紹。”
說了一會話后,劉邦介紹道:“這是蕭何,沒有他,我劉邦一個亭長,不可能成事。他是樊噲,他是羅浩,都是我的生死兄弟。”
“主公謙遜了。”
蕭何謙虛道:“我們都是跟著主公,才有今日的成就。”
察言觀色,圓滑,會說話,莫過于蕭何了。
在張良心中:樊噲粗獷,應(yīng)該是個勇猛之士。羅浩,年輕俊朗,劉邦的親衛(wèi)?
羅浩沒有多話,他的身份,和張良多說話,也不合適。
隨后在張良的介紹下,羅浩他們了解了在大殿中的其他人:項梁,項羽,范增,項伯,宋義,魏豹等人。
“如今宋義是楚國丞相,項梁是上將軍統(tǒng)領(lǐng)全軍。范增是項梁的謀士,也是他建議擁立現(xiàn)在的楚王。”
張良講述道:“他是魏豹,魏王魏咎的兄弟,繼承了魏王之位,來找楚王借兵復(fù)國。那人是項籍,聽說此人力大無窮,乃是項梁之侄……”
項籍,不就是項羽嗎?
羅浩看了過去,這里的項羽看起來二十多歲,高大魁梧,一看就是個勇猛之人。
“大王,到!”
楚懷王,羋心(熊心)來了。
是個二十多歲,文文弱弱的人,剛被擁立不久,還不適應(yīng),看起來有些緊張。
“拜見大王!”
項梁,宋義兩人帶頭參拜。
“諸位免禮,請入座。”
楚懷王的聲音有些緊張顫抖。
接下來,楚懷王講了幾句客套話,項梁就站出來主持場面。
看得出來宋義等一些人有些不滿意,認(rèn)為項梁太囂張,不把楚懷王放在眼里。
事實也是如此,項梁擁立楚懷王,只是要一個傀儡,借助楚國的名義,拉攏四方,共同滅秦。
接下來幾日,項梁與其他人商量如何攻入咸陽,滅暴秦。
整體戰(zhàn)略就是以項家軍為主力,其他各路義軍配合。最后功勞最大的肯定也是項家軍了。
“兩位放心,我們一同攻入咸陽滅秦之后,大王肯定會封賞。”
對于張良和魏豹借兵的事情,項梁婉拒了。
項梁不是項羽,有吞天下之心,不會讓魏國和韓國復(fù)國為他將來添亂。
“我率領(lǐng)兵馬從薛軍西出,進(jìn)攻陳郡;沛公與諸位從泗水郡往西,進(jìn)攻碭郡;最后在滎陽匯合,一同攻破函谷關(guān),進(jìn)入咸陽,滅秦!”
項梁的整體戰(zhàn)略簡單明了,將楚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就是項家軍,一部分是劉邦這種泥腿子組成的義軍。
看得出來,他沒對劉邦等人有多少期待,只是希望他們拖住一部分秦軍,不給他添亂就好。
“諸位,可有意義?”
項梁安排完后,看向眾人。
“上將軍之令,我等自當(dāng)聽從。”
眾人那有什么意義,項家軍獨大,惹不起。
數(shù)日后,劉邦,羅浩他們帶著兵馬離開薛城返回泗水郡。
魏豹,張良等人跟隨著。
尤其是魏豹,想著或許可以借劉邦之手或者其他義軍幫助他復(fù)國。
張良則是跟著劉邦,先看看劉邦的情況,然后再決定要不要接受劉邦之前的好意。萬一劉邦只是說大話,他好另尋他路。
其他一些義軍,少的數(shù)百人,多的三五千,合起來有一萬多兵馬,雜七雜八的。
項梁他們看不上,劉邦倒是打起了主意,準(zhǔn)備找機(jī)會收了這些兵馬。
羅浩有些發(fā)愁,因為歷史軌跡發(fā)生了許多改變。在歷史上,這個時候劉邦應(yīng)該依附項羽的,現(xiàn)在呢成了不大不小的一方諸侯。
而且,他還擔(dān)心。歷史上項梁死在定陶,而現(xiàn)在就不一定了。要是項梁一直在,加上范增,項羽……劉邦還有多大勝算?
還有在項梁軍中“打野”的韓信,若不來投劉邦,歷史又該如何?
總而言之,歷史軌跡因為羅浩而不斷在改變,已經(jīng)越來越無法預(yù)料。
劉邦以后還靠不靠得住,要不要換一家?……這是羅浩猶豫的問題。
“若是項梁沒死,恐怕跟著劉邦就沒希望了。”
羅浩心里一嘆。
“這支兵馬!”
路上,張良注意到了羅浩率領(lǐng)的三百橫刀營,感覺不同凡響。
“他們是主公的衛(wèi)兵,裝備自然用的最好的。”
蕭何急忙敷衍,企圖打消張良的進(jìn)一步的探究。
“親衛(wèi)?”
“原來如此。”
張良說道:“氣勢上,不輸于項梁手下的精兵。”
然后注意到了羅浩,問:“是羅浩領(lǐng)這支親衛(wèi)?”
“正是。”
蕭何沒有多說什么,這些日子交談后,知道張良此人很不簡單。怕言多必失,讓張良知道了羅浩的才能。
不過,另一方面,劉邦在打拉攏張良的主意:“子房,這次進(jìn)攻碭郡,還需要你幫我。放心,等拿下碭郡,我就直接進(jìn)攻穎川郡,幫你復(fù)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