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書是不是突發奇想,中學時期就想寫一本書,覺得是對人生的一種完善,今年終于行動啦!
前段時間旁聽幾次了政治課,很意外的收獲————了解到了現代青年“喪文化”,內心觸動蠻大,深思后也多少看到青年一代責任與擔當。關注國內一些大佬包括施教授的“安貧樂道”精神,李博士的“不需深思的快樂與快感”“平安喜樂”“喪中取樂”等等,有觀察到身邊和北上廣深的一些青年各種精神面貌。
年前翻到高中的日記有句話“——如果你不能學習知識,那么你就去創造知識——”這句話或許有些空洞,但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盛風之下,工業革命將再次刷新,“人工智能”價值會愈發細極化,職業的前景動蕩不安是常態,很多崗位面臨著由“固定”的作業向“自由”作業甚至“機器”作業的轉變,如果在這個時代創造一個“職業樹”既滿足社會生存、個體需求和條件又自由且可拔高到追求層次,那么這棵樹會成長的很飛速。
同時也想調整下自己方式,每年我都會燒掉自己過去一些的日記,美名其曰:放下過去。其實還是會放不開,就如同放假會難過一樣。也是偶然翻開相冊,覺得自己以后應該留點什么,所以可能后文會出現信,日記等各種格式的篇章是給自己的。
關于心性,我是急性子+不安感,家里管的緊,又存在自身優柔寡斷的情況,所以經常會想很多東西,不想自己每天是處于一種只是踏實的狀態,而是覺得當下過的是我想要的真實,未來回看也過得有意義,這就是我所求。
最后,這本書既寫給自己的也是寫給那些自卑又優柔寡斷的同胞們,我想說我們都學著關注當下,眼光放長遠(至少想到五年后),心態放穩,在這個時代坦然無愧的立足。
謝謝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