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江日報》頭版下方一角,赫然刊登了復旦大學教授謝依德及其丈夫曹文信的照片,在兩人中間正站著一位金發(fā)碧眼的外國人。
“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偕同夫人再次訪華,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為中英兩國文化交流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來訪期間,李約瑟特意會見了在華舊友,并將他們真誠的友誼帶回了地球另一端……”
李約瑟,這個名字,周建國可不陌生,他在大學就讀時就曾聽老師謝依德提起過。此人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學專家,更是學貫中西的大思想家。
“李約瑟之問”,這個由謝依德介紹的觀點,曾引發(fā)了大學時全班最激烈討論,成為周建國腦海之中經(jīng)典片段。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fā)生?”
這就是李約瑟以西方視角整理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后,在不斷贊嘆17世紀之前中國人在科技領域取得遙遙領先世界的成就,卻在17世紀之后未能誕生近代科學反倒遠遠落后于開啟文藝復興的歐洲國家。
擁有上下五千年燦爛文化,一直都是地球村優(yōu)等生的中國,卻在近三百年內一步步落后,直至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屢次被西方列強欺凌,差點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每次讀到這段悲慘歷史,周建國都覺得氣憤不已。
幸好新中國成立改變了這一切,讓中國人從此站了起來,又以“兩彈一星”的底氣抬頭挺胸重回國際大家庭。
上次返校拿畢業(yè)證時,老師謝依德還在被下放勞動,這些年日子過得應該挺辛苦。
其丈夫曹文信當年在李約瑟介紹下,來到劍橋大學攻讀,拿到了生物化學專業(yè)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后,身處英美的夫妻倆,又是在李約瑟的幫助下,才能輾轉回國發(fā)展。一門夫妻兩博士,分別在半導體和生物化學領域擔當領軍人才,雙雙成為國內學術界的耀眼明星。
正是因為外國友人李約瑟去年下半年訪華時指名道姓要見這兩位老朋友,謝依德及其丈夫曹文信才得以從“牛棚”解放進京,參加了外賓會見并在今后工作生活上得到條件改善。
以前是“發(fā)動學術權威”和勞動改造對象,現(xiàn)在被解放了,他們夫妻倆可以簡單從事跟所學專業(yè)大致相關的工作,但科研還是被明令禁止。
當初聽到廣播播報國內將從國外進口先進技術設備時,周建國就敏銳察覺到風向發(fā)生了改變,今天看到自己的恩師夫婦也得到解放,心情更是說不出來的高興。
雖然地處皖南山區(qū)小三線軍工廠,跟外界處于封閉狀態(tài),但周建國依舊時刻關注國家的大環(huán)境轉變。
他打算有機會返回滬江時,找時間去看望一下謝老師,自己也有好幾個技術問題需要指點。
身處小三線,周建國發(fā)現(xiàn)對自己最大的不便,就是專業(yè)知識書籍和期刊缺乏,對國際半導體技術潮流一無所知,就連國內同行水平也互相不了解。他悲哀的發(fā)現(xiàn),近兩年自己的知識技術開始原地踏步,像一個饑渴的孩子卻找不到水源。
此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上次替兒子治病返回滬江之外,已經(jīng)整整三年時間沒有回家。
軍工廠號召大家扎根建設,并不提倡返回滬江休假探親,組織大家在廠里過年。
1971年過年時有兩位新來的青工因工齡太短批不到假期,太想家從廠里不辭而別,八零一一廠硬是出動了好幾個尋人小組,在碼頭處將其攔了下來半勸半騙將人拉了回廠。
沒有辦法,作為半軍事化管理的八零一一廠,有時候個人就得服從集體統(tǒng)一安排。
按政策,職工擁有探親假,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夫妻兩地分居,探望配偶的話,可享受30天假期。二是未婚職工探望父母,有20天假期。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2年一次給45天假期回家。三是已經(jīng)結婚職工探望父母,每4年給假一次,時間為20天。
上述天數(shù)都是實際見面探親假期,路途耗費時間假期另外計算。休假期間工資照常發(fā)放,來回路費按硬座、輪渡標準由單位報銷。
好比按小三線職工返回滬江單程需要2天時間,休一次看望父母探親假的話,實際上執(zhí)行24天假。
周建國娶了華陽縣本地姑娘俞美詩為妻,自然就無法享受到探望配偶的假期。而且結婚了話,也不能享受未婚職工探望父母的假期。最后,只有4年一次的已婚探親假符合標準。
1968年底夫妻倆登記結婚,正好今年滿了4年條件,可以擁有20天假期返回滬江市探親了。
提到探親假,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其安排在了春節(jié),畢竟中國人千百年來傳統(tǒng)就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守歲過新年。
大規(guī)模支援內地建設以及上山下鄉(xiāng)活動,導致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大范圍的人口流動,人們從大城市和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向內地中小城市和邊疆地區(qū)遷移。光是建國后滬江市這些年支援內地離開的人數(shù)就超過百萬,其中有近5萬人生活在皖南山區(qū)。
逢年過節(jié),尤其是春節(jié)前,全國鐵路、水路和公路上就會出現(xiàn)浩浩蕩蕩的探親大軍,他們紛紛從祖國各地向大城市進發(fā),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波春運人群。
雖然周建國未能返回滬江,但他的母親宋芝華倒是想念孫子,每年都會抽幾天時間坐船前來看看。反倒是父親周東寶一直在執(zhí)行任務,偶爾回一趟滬江,連孫子周逸的真人都沒有見過。
沒有辦法,歷經(jīng)舊社會的落后和苦難,才會舍小家顧大家,對新中國的建設自愿奉獻。
打定主意今年帶著一家三口返回滬江過年,順便帶兒子好好看一看大城市開開眼界,周建國心里暗道。
鄭云德由副轉正,成為八零一一廠的廠長,近期工作忙得是屁股不著家。
“我們家老鄭今早特意交代,讓我過來通知你們,工廠幼兒園和小學招募老師今天正式開始報名。若是美詩真想調來廠里,就趕緊到廠辦領表報名參加。”
隔壁潘蕓大姐敲開周建國家大門,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多謝你們關心,中午我就去將報名表拿回來。能調來廠里工作的話,美詩她肯定會高興死了。”
其實不單妻子高興,就連周建國也非常期待,畢竟很快就能解決夫妻分居的現(xiàn)實問題。
關于俞美詩調往八零一一廠任教的事情,周建國特意返回縣城跟老丈人家商量過。
丈母娘不是很同意,因為教師屬于“臭老九”中的一員,社會地位比現(xiàn)在團委干部要低。而且她還有一個小心思,就是不希望女兒離開自家,已經(jīng)習慣一家人在一起。以及她親手一把屎一把尿帶大了小周逸,心里對這個寶貝外孫可是疼愛得緊,不希望對方離開變得孤零零。
“頭發(fā)長見識短!
八零一一廠的待遇比華陽團委要好多了,你沒看到女婿經(jīng)常拿來咱們家各式各樣的東西嘛,都是他們廠自己發(fā)的福利。
你忍心每周看著女兒背著外孫騎車風雨無阻往山里跑啊,女兒女婿這些年受的苦也足夠了。
另外,跟父母住在一起對外孫好,周逸要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將來方能長大成才。”
俞天陽倒是非常支援大女兒的舉動,去了軍工廠至少生活無憂,還能小家庭團聚在一起。
“連中美、中日都能關系解凍正常化,這世上還有什么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呢?
以前沒有‘臭老九’的說法,現(xiàn)在知識分子的處境說不定只是暫時,今后可能又沒有了呢?
曾經(jīng)美詩身上有一股沖勁,但自從跟你結婚有了小逸后,就消失不見了。她到八零一一廠當老師,說不定正好合適當前求穩(wěn)性格。
普通人想要進入軍工廠工作是可遇不可求,要知道華陽縣不知道多少人羨慕。
這次既然有好機會,那就不要錯過了!”
跟周建國單獨談話,俞天陽還是很顧及女婿面子。從家庭背景來看,自家女兒算是高攀了。
“爸,你放心,美詩跟在我身邊的話,一定不會受委屈。八零一一廠有我,還有鄭大哥照顧,她很快就會適應新工作崗位。
到時小逸也會到幼兒園就讀,開始讀書識字。”
周建國對老丈人還是很尊敬,對方一直都通情達理很支持小夫妻倆在一起。
“老鄭做事穩(wěn)重周到,許多縣里跟其打過交道的人都說他不錯。
我特意了解過,在老鄭協(xié)調下這次看電影打架風波已經(jīng)過去,大隊干部都說你們新廠長是一個值得交的朋友。
你若是能跟他學一學,將來前途可以更上一層樓。”
自家女婿算是自家人,因此俞天陽說話直接之中又帶著期待。
“爸,你知道我只對技術感興趣,對其他雜七雜八的運動不敢興趣。不過鄭大哥確實是值得相交的朋友,他一直以來都很照顧我們家,對小逸也很關心。”
若是八零一一廠的廠長和總工程師兩個職位讓周建國選擇,他會毫不猶豫選擇總工一職,因為和人相比還是跟技術打交道要簡單。
受老師謝依德的影響,周建國更喜歡當一名學者畢生鉆研半導體技術,若還能教書育人的話就最好不過。
當周建國在為妻子調入廠里教書之事奔波時,一位不速之客的到來讓其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