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
“傾時之間,有陣陣風,即是有物到。”
話說那祭壇外,來了一個邪神,在月光及火堆光照著。
他生得:
“人身赤鱗雙胡吊,披掛牛皮光腳丫,頭長綠羊角,貂皮為下裙,手持銅叉,若是人看了,陰寒透入骨。”
那巫師見了,下跪拜禮,曰道:“請江神大主納之”。
那怪曰:“做得好”。
巫師隨后現出妖怪模樣,乃是人身蛇頭,與那怪談聊一陣。:隨后,又變回巫師模樣,隨即離去。
那三友從樹上跳下,取出兵器。
圣仙曰:“呔,妖怪,快快放落兵器,可饒汝一命”。
那怪曰:“汝等是何人,敢擾阻老主好事,真不知海深天高”。
漢東曰:“不必廢話,看兵器”。
話罷,漢東取兵直上,那公魚亦上前助戰。那怪亦不是吃素的,在月光火光中,四個打斗混在一起。
圣仙施法將女子收入胸眼之中,那怪見圣仙收走那女子,頓時,怒火中燒,閃過那二友,舉叉直往圣仙就刺,圣仙亦舉兵迎上。
那怪敵不過圣仙,口吐綠液,圣仙閃過,那綠液中者必爛,噴至一堅石上,石頭即時腐化而爛。
圣仙曰:“好生厲害的毒液啊!”
漢東與中冬使兵器殺去,那怪又連續用毒液噴向漢東與中冬,而二友皆躲了過去。
那怪轉身,“呵”得一聲,又噴向圣仙,圣仙使了金蟬脫殼之法,變化出一假身,真身逃了去,那怪吐液噴中圣仙假身,而那假身隨即腐滅,化為綠汁。
那怪以為滅了圣仙,哈哈大笑,二友見了,亦為之震驚。
不料,圣仙真身飛至那怪身后,一矛從那怪胸前刺出,傾時斃了命,那怪死后,現了原形,乃是一只“鱉”。
有云:
“邪孽稱雄,橫行一方,三友當勇前,一掃其惡清,不負蒼生所寄望。”
圣仙從胸眼中將那女子放出,那女子自介氏名,曰為“阿雅氏”。
隨即,阿雅氏向三友下跪拜謝,三友免其禮。
漢東對圣仙曰:“汝啊!真是讓吾二人心驚一番呀!”
圣仙曰:“讓弟兄們擔心也”。
隨即,那中冬曰道:“草叢那位,汝可出來矣”。
那男子從草叢出來,此男子名曰“吳谷氏”,阿雅氏與吳谷氏見了面,二人無言擁抱而泣。
中冬曰:“吾等做了一件眷屬之事”。
隨后,幾人在此祭壇過了一夜,黎明到來,漢東將祭壇摧毀,驚動部落民眾,眾人紛紛前來圍觀。
而那巫師亦來了,看到祭壇被毀,大喊“江神要降罪了”。
漢東拿出了鱉尸,扔給眾人看,并曰道:“這便是汝等之江神”。
眾人看后,議論紛紛。
圣仙曰:“巫師亦是妖精所化,與此妖怪,專干危害部落之事,送女子與河妖,壞人族之常倫,如無女子,談何繁衍生息,女子乃國之母,國之源,豈可亂祭邪神,人自有人倫,豈人畜相合,敗壞自然常理”。
那巫師曰:“眾人無聽渠亂講”。
中冬曰:“巫師系一條蛇精,變化成人,危害汝等”。
圣仙向那巫師,吹了一口仙氣,那巫師現了人身蛇頭模樣,嚇得眾人,找地方藏了起來。
那蛇精怒曰:“今日為首主報仇。”
話罷,使青銅劍直取圣仙,數個回合,那蛇精便死于圣仙矛下。
當眾人紛紛出現,那蛇精現了本相,是一條小水蛇。
圣仙吹一口仙氣,將那些墟塵,一掃而空。
那祭壇化出一片鮮花,三友于是,為阿雅氏與吳谷氏舉辦了一場成親之禮,其部落首領及眾人,亦為這對新婚之人,殺豬宰羊,慶祝起來,眾人拉三友一起,跳舞歡慶。
漢東曰:“我無識跳啊”!
三友與那氏族眾人,歡歌笑樂慶祝了一晚,慶會散后,那氏族之人,留三友下來,安排了住處,三友在那氏族,過了一夜。
次日,三友來到了河邊,其部落老幼男女,齊同前來拜送。
三友駕騎起程,飛向峨眉山。
有云:
“日去復一日,時去復一時。”
卻說那三友到了峨眉山,不由感慨,萬分激懷。
真是:
“昔日三友聚峨眉,一條諭令三仙離,
三十萬載八千歲,今時方回往日地。”
那三友觀景唱懷,嘆感歲月幾多。不一時,三友遇一黑怪在行,只望得背影,黑毛黑發。
圣仙曰:“看,那有一黑毛之怪,可將擒拿,以練久違之勇”。
那二友曰:“好,齊上。”
話說三友掄起兵器,殺了而去。
那黑毛怪回眸傾間,原來是天真皇人。而三友不看明白,便舉兵就打,那皇人也懼不分色,舉太乙水晶劍使迎,四人互戰至四五個回合。
圣仙看見太乙水晶劍,甚熟,曰道:“二位兄弟,請止兵”。
那二友遂停了下來。
圣仙對那天真皇人曰:“汝好是甚熟,汝所拿這把水晶劍,亦可熟也”。
那皇人也曰:“吾看汝亦好熟悉也?”
圣仙曰:“汝可是天真皇人否?”
那皇人曰:“正是,汝是青坐么?”
圣仙曰:“正是孤家”。
那皇人曰:“汝束了發,差點認不出也。”
有云:
“三友束發以為便,人間風俗又卻新。”
圣仙與那皇人忽然笑起,漢東與中冬一臉茫然。
圣仙對那二兄弟,曰道:“此乃一故友,名曰天真皇人”。
那二友對皇人見了禮。
漢東曰:“吾曰漢東。
中冬曰:“吾曰中冬”。
那皇人亦作回禮。
圣仙曰:“汝為何在此處”。
那皇人曰:“吾隱跡峨嵋山不久,即與汝等在此相遇,吾以蒼玉筑室居于絕壁之下,室內座具皆黃金做成,有豪清三王陪坐,侍者為仙童玉女,修書著經,以仙蟻經譯為人間骨文,傳于世人,曾傳受倉頡仙蟻文,倉頡受之,后創中土陶骨文。”
圣仙曰:“原來如此”。
漢東曰:“果真玉室黃金具?”
那皇人曰:“如若不嫌棄,那請三位,入寒舍一聚,如何”。
中冬曰:“那吾等打擾矣”。
那皇人曰:“不擾不擾,請。”
于是,三友隨那皇人而去。
不長時,三友便隨那天真皇人到了其仙室,隨即,眾人便入至室內。
有云:
“以蒼玉筑室居于絕壁之下,室內座具皆黃金做成,侍者為仙童玉女,有豪清仙王三人陪坐。”
漢東曰:“真是好仙居”。
果真是:
“蒼玉作室明壁滑,諸具皆為黃金化,
仙童玉女隨為侍,豪清三王坐靈華。”
那豪清仙王三人,乃天真皇人的陪坐之客,三仙王起座,向三友見了禮,而三友亦回了禮。
那皇人互相介紹對方,遂請眾仙入坐。
豪清三仙王之號,分別有云:
“太極仙王、太和仙王、太華仙王。”
三友坐下,那皇人又傳玉女看茶。
漢東曰:“何物是茶”。
那皇人曰:“茶,乃神農氏所發,可利神建體,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僅去毒,亦可保體利神也。”
那玉女傳茶于眾位,而三友飲過茶后,果真是茶利清神,濃而不烈。
隨后,三友與那皇人等仙人,一起品茶談聊。
太和仙王曰:“看汝三人,可是同出一師?”
圣仙曰:“非也,吾等三人乃金蘭兄弟,亦系師兄弟也”。
那太和仙王曰:“不知尊師何寶姓名”。
圣仙曰:“家師乃太上至真天尊”。
漢東曰:“吾家師乃高上無極天尊,吾乃其首徒”。
中冬曰:“家師亦系高上無極天尊,吾乃次徒也,與漢東師兄同出一師”。
那太極仙王曰:“那如何是師兄弟耶?”
漢東曰:“家師高上無極天尊及太上至真天尊、無量道尊,乃是一太靈氣所化,入合道星境,相遇后,道合義同,遂義為友,太上至真天尊為長,家師高上無極天尊為次,無量道尊為末,此三公,乃大道至仙是也,吾與公魚二人師于高上無極天尊,上兄師于太上至真天尊,吾等三個乃師兄弟也”。
有云: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那太華仙王曰:“原來如此”。
圣仙對那皇人曰:“聽汝說,刻有經字,在何處,能否見一見”。
那皇人曰:“可行,諸位隨吾來”。
隨即,三友等人,便隨那皇人到后室,看見眾多獸骨及龜殼,
中冬曰:“為何有如此多龜殼及獸骨”。
漢東曰:“有何用處”。
太華仙王笑曰:“這可有用處哩”。
那皇人曰:“此些獸骨乃系部落之分丟棄,吾撿回,用于刻字,諸位,再隨吾來”。
于是,幾人又隨皇人進入刻經玉室,看其經文。
漢東對圣仙曰道:“吾等可幫其刻字傳經,如何?反正無所事事,不如留下助其刻經。”
圣仙曰:“好,那吾前去問他可行否”?
那幾人入于刻經玉室,看見青銅小筆,及擺放整齊刻完修來之經文。
中冬曰:“哦,此便系汝等刻之經文,多哉”。
即時,漢東對中冬私語,告于留下刻經識文,那中冬也點頭同意。
那皇人曰:“此便系吾刻好之經文也”。
圣仙對那皇人曰:“老友人,吾等三友愿留下一段時日,助汝修經刻字,可否”。
那皇人曰:“那太可矣,太可矣,吾求之不得也”。
于是乎,華寈三友留下,與皇人、豪清三仙王、仙童玉女共在山中著經刻字。
有云:
“累了,睡宿于蒼玉筑洞內,渴了,飲山泉之水,或以泉水烹茶而飲,采摘果實以為食,三友還與天真皇人等走訪多處,及拜會他山某仙。”
日復一日過去,三友識了仙蟻字,也認得了陶骨文。
有云:
“歲月匆匆意等人,來者乃是中土君。”
話說有一隊人馬,來到峨眉山,為首者,乃是軒轅黃帝也。
那黃帝率幾個隨從上山游觀,來至山上,那天真皇人與圣仙、太和仙王剛從山下打水上來,便與黃帝相遇,黃帝對三仙互見了禮,隨后,幾人坐于大石之上,長聊一番。
黃帝得知諸人乃是神仙,于是,問三仙賜物,那皇人授黃帝“五牙三一之文”。
不長時,三仙告辭黃帝而去,黃帝得了仙文,亦下了山,不題。
有云:
“歷時幾載功就妙,字文成篇滿乾坤。”
卻說三友助皇人已刻《五牙三一之文》、《度人簡》多本,另有《太始簡》、《水火經》、《通天簡》、《太斗簡》、《五雷文》、《太圣文》、《靈始簡》等諸經。
那三友助天真皇人,各刻三千甲,這些經字,已刻完畢了。
有云:
“不知時與節,不知日與月,刻仙簡,挑仙文,相助成諸經。”
那三友便向天真皇人,與那豪清三仙王辭別。
那皇人對三友曰:“修經刻文時日,真多謝三位矣”。
圣仙曰:“舉手之勞,何用謝”。
漢東曰:“甚是甚是,不必謝矣”。
那太和仙王曰:“那就由吾等送送三位罷”。
半晃光陰,卻說眾人至半山柳樹下,三友各自呼來飛騎。
那皇人與豪清三仙王對三友曰:“再會,再會”。
三友還禮后,駕飛騎遠去。
三友歷經有云:
“出洞三友聚,共歷峨眉山,遇與天皇人,助修諸經生。”
歲月有云:
“春去秋來,日月復現,洞中余百日,世上如百歲,黃帝升天,顓頊立世,歲河長逝,風煙四起。”
卻說三友旅完西海,又往西北暢游,一日,三友駕騎,來至一山林,見到火煙沖天,以為林中起火。于是,下林觀看一番。
只見得:
“堆木燒火,那部落之人,圍繞火堆,歡歌跳舞,美酒鮮果擺成一排,個個歡慶觀樂”。
那部落之人,見了三友。于是,有一白發長者,從列位中行出,請三友一同歡慶,三友亦隨那老者入坐。
圣仙對那老者曰:“敢問此方何名耶?”
那老者曰:“乃西那國也,今乃西王母生誕之日,來者皆是客,少時,那西王母便出來,與眾人相見。”
漢東與中冬互看一眼,
漢東曰:“哦!西王母在此耶?”
中冬曰:“吾曾于昆侖山見過西王母,未曾想到,西王母會在此設宴,西王母乃女仙之首,當年,未能討個蟠桃,甚是遺憾,若今相見,定討他個蟠桃。”
不長時,那西王母來至宴場,坐于中位。
有云:
“此西王母,曰酈姆,乃三十六代西王母也。”
圣仙對中冬曰:“是否西王母耶?”
中冬曰:“非也,此西王母彼西王母也,未曾想到,人間亦有西王母也。”
有云:
“西那國由仙界西王母臨凡,在昆侖東原,聚合各部落而成,仿白玉龜山之青琳宮,在巖山開洞,建造東原之青琳宮。以其自己西王母之名,為首領之號,傳女不傳男,歷七百七十七代。”
又云:
“后世有人間穆天子游于東原,遇著四百三十八代西王母,在東原青琳室情悅一番,成為一段佳話,亦成為一段謎集故事,此后事也,不題。”
漢東曰:“來來來,不談那些,吾等吃酒”。
就在眾人觀歌慶舞時,天色突暗,眾人在那大火堆前,議論紛紛。
有云:
“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使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宴會中的眾人,不知發生何事,在火堆前,看著蒼天風卷云飛,傾時,一片漆黑。
原來遠處西北,共工撞斷了不周山,導致天崩地斜,沉暗無比。
事有起因,話說顓頊與共工兩部族在人間開戰,共工早年學有神通,后又練有強兵,遂與顓頊爭奪中原大后之位。
戰初,共工引水,又缺河堤,水浸顓頊之民。
共工,何人也,有云:
“此共工,名曰康回,非氏非號也,原為羲氏之臣。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
那顓頊以赤精子為師,在姬水起盟,顓頊以侄帝嚳先鋒,與共工大戰于大原之南,兩族共戰者萬人以上。
后來,共工氏族大部基本盡數被滅,小數零散奔逃。
有云:
“共工氏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那共工戰敗,駕云西逃,顓頊令二孫祝融重黎及倉舒二人,同追共工,追至烏狄之漠西。
在不周之山,祝融駕神龍追上共工,兩人大戰一百回合,共工終不敵祝融,又敗。
共工見倉舒亦追來,于是乎,遂觸斷不周山之柱。
有云:
“共工戰敗,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此祝融何人也?
有云:
“此祝融,非共工康回之父祝融,此乃是老童與神女所生,顓頊生伯稱,稱曰老童,老童生祝融。此祝融雙頭一身,左手持火珠,右手執金矛,上相為人身,下相為獸體,雙頭蓬紫發,乘兩龍,左頭名曰重,右頭名曰黎,故曰重黎。那工共康回之父,名曰祝融。重黎之號曰祝融,一名曰祝融,一名號祝融也”。
那不周之柱崩塌,天陷溺水,大地遍暗,日月無光,星辰斗移,幸有女媧娘娘顯降下界,再練五色石,補不周柱之天洞,溺水被止住,蒼天又重新光亮起來。
那共工康回與祝融重黎、倉舒等人見了女媧娘娘現身,伏地下拜。
那娘娘曰:“康回,安可知罪”。
共工曰:“吾知罪也”。
那娘娘曰:“汝撞斷不周山柱,讓汝化入空柱玄光之底,擎天為柱”。
女媧娘娘遂將共工化入下不周山底,頓時,從山底,顯化出一道巨大赤光,變為一道天柱,擎天而立,共工在其內,隨后,那道赤光,慢慢消失在人間。
女媧娘娘命兩只黃獸在不周山外守衛,隨后,那娘娘與重黎、蒼舒,前去找那顓頊帝。不長時,便到了顓頊大營,眾人見之,伏地禮拜女媧娘娘。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