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治水蕩妖記

第十二章鯀治洪水舜入帝都

歲年有云:

“年又年去,日又復日,光陰又不知幾何矣”。

話說在那太陽殿中,有十個金烏被鎖在太陽鏡里面,為何如此,天帝與曦和生下十日,曾在下界食人放火,被帝俊命天士,將他們擒回,用火風銅子鏈,將他們鎖在太陽殿中,而主導火風銅子鏈的,是一盞癸水燈。

有云:

“十日金烏由帝生,卻是由帝消其眾。”

卻說赤皇圣人豨韋氏率眾打獵,在昆侖之西,擒獲到一獸,名曰“梼杌”,遂將其用大力繩捆綁,放入銅籠,用雜草鋪蓋起來,命獵丁駕云車,送與天帝。

一路之上,那獸在籠中掙扎叫喊,駕車獵丁看了看它身上的大力繩尚在,便不管它,豈知天車剛入天境不久,那獸便掙脫大力繩,破籠而出,眾獵丁慌了神,便各取兵器,急忙追趕。

那獸誤打誤撞的逃到了太陽殿,嚇得看殿的天丁,棄殿逃跑。

那獸被追來的獵丁驚著,四處亂竄,不小心打碎了癸水燈。隨后,逃出太陽殿,眾獵丁緊追那獸而去。

那癸水燈一倒,十日金烏的鎖鏈自行脫開,紛紛逃離太陽殿。

而天士們,得知十金烏脫了鎖鏈,便圍追堵截。最終,天士們用天水網,只擒到一只小金烏。

卻說那梼杌獸在天境四竄,驚動天帝,而天帝著派天將神兵堵截,最終,在白玉湖邊,用天網擒住那獸。

那送獸的獵丁向天帝請罪,說了經過,不一時,有天丁來報,告知太陽殿癸水燈已破碎,那十日金烏掙脫了鎖鏈,眾力士只擒到一頭小金烏,另外九頭金烏,紛紛已逃下了凡間。

有云:

“九日逃下界,人間有劫難。”

話說人間清涼,忽然,燃熱起來,慢慢的越來越熱。不一時,天上出現十個太陽,人間如火。

九金烏火性大發,在唐都周邊,四處放火食人。之后,其眾吃飽喝足隱于云中。

那堯帝率臣民祭祀上天,祈求天帝的幫助。

有云:

“唐后大堯,乃上元天官大帝降世之真人,接帝嚳之穩,開中興之局”。

那唐后與眾臣,在那祭臺上,祈禱上蒼的相助。

彭祖曰:“天上突現十個日頭,真系禍害大地矣。”

那大堯祈禱告天,曰道:“天帝哪!請救人間罷。”

卻說下界的祈禱,那天帝得知后,心中已是有數了。

那金烏九日在下界,給人間萬物及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而天帝痛下決心,現身于下界,找到了獵戶大羿,賜他神弓,及十支冰箭,命他前去射那九只金烏,大羿得令而去。

有云:

“帝降大任,受與大羿,救民水火,除日衛民。”

那大羿來到唐都,見到唐后大堯,將來龍去脈,告知了唐后。

此期間,那九金烏從遠處飛至唐都之上。一時間,遍地焰烈,那唐后命大羿前往射日,大羿出了都城,行于高山之上,連連發箭,射落九個金烏。

有云:

“人間焚十日,大羿射九烏,

英雄自古有,射日只一人。”

話說在中天宮境內,天帝正在用寶鏡,看了大羿射日后,心痛如絞,不一時,有云伯來見。

那云伯曰:“不好矣,不好矣,稟天帝,那小金烏撕裂天水網,逃了下凡。”

在列臣之中,有一神行出,正是夸父。

有云:

“金烏已懼逃北荒,一場追逐將此起。”

那夸父自告奮勇,請命追其歸來,天帝準諭。夸父是肉身成仙,下凡追日,連走不停,日日夜夜,不停追趕那金烏,元傷慢滅,前方風吹雨打,絲毫不停。

那夸父到了一大澤,飲盡大澤之水,遂繼續追日,不料,大澤之水有瘴氣,其飲那澤水后,腹中內炁收血水,使其更渴,因長運奔動,遂在中道崩死。

有云: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那金烏逃至北海之岸,遂沉入北海之底。

有云:

“此金烏,后被玉皇收為養子,玉皇義妹云花女與楊公私合,生下一子,觸犯天條,被此金烏與意馬心猿壓于桃山。云花女之子,號蓬萊洞裹仙楊二郎。后來,那二郎擔山趕日,劈山救母,力壓心猿,此乃后事也,不題。”

卻說那九只金烏,被大羿射死,大地又重新復蘇,大羿遂解了人間之苦。

不久后,大羿將神弓,與最后一支冰箭,藏于白芒山之中,不題。

有云:

“天時日月轉,世間事事變。”

那十日災難已去,但黃河之邊,海入之水狂起,發生了山洪,中土地帶洪水泛濫,淹沒了無數莊稼,亦淹沒了百姓的房屋,導致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洪水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此時,乃是帝堯六十一年夏仲之時。

洪水泛濫,即無人能治愈水患,無人能夠挑大任。

卻說在帝都大堂中,四岳強舉姒鯀治洪水,堯帝以為不可,先放議下,遂散朝。

有云:

“那堯帝之所以,不以鯀為治水主司,因鯀以前治水,致使人命毀族之故。”

黃昏又到,那唐后堯帝在后堂,因治水選人之事,很是煩困,漸漸入夢。

卻說唐后入睡,進于夢中,即夢見其師務成子,那務成子向帝堯舉薦任命鯀為理水大監治河,說出其略,曰道:“四岳之意,暫讓鯀代理治水大任,若將后找到新人,再接替鯀,我之意,看當前,無人能出來穩定洪災,唯有鯀方能救穩一時,知其不能勝任,而今又無人勝任,其不能長久任治水之任,暫一時乃可。”

有云:

“夢中圣師太上顯,八十一化有其一。”

晨曦,唐后夢醒,便傳四岳,而四岳乃薦鯀,唐后許之,并任命鯀為理水令,率眾治洪。

帝堯六十一年夏末,鯀率師在黃河北邊治水。

有云:

“洪水滔天,肆虐無度,洪水時漲時退,鯀師前治后理,疲憊不堪。百姓深受洪災之禍,歷時一年,水災漸退,三軍受憊,百姓慘狀。”

帝堯六十二年冬初,大鯀率師在崇地建城郭,讓無家可歸的百姓居住,那堯帝得知,便派人把崇地賜封給鯀,讓其管理崇城中之民,并賜崇伯,不題。

有云:

“舊事暫去,新事又來。”

帝堯六十三年春,話說在唐都城堂中,堯帝招來諸部首領酋伯,議選攝政之人。

早在十五年前,堯帝就舉舜出山為事,而那舜即不愿留于唐都,只愿歸隱在厲山學道。

有云:

“舜年二十,孝聞天下,年三十,由征舉之,不出,隱于厲山十五載。”

在大堂中,那四岳與諸臣公,都一致推舉姚舜為攝政子,而帝堯應允,遂派伯成子高為使,而伯成子高率三個兵丁,駕著黃牛車,秘密出發,前往歷山,去請那姚舜來都攝政。

卻說丹朱聽聞父親堯選舜,為攝行天子事之人,便馬上找到其父堯帝,大談自己為何不能繼位,而堯帝當面說丹朱不夠賢明,不能當大任,無經驗治理家國。

那堯帝對丹朱的一番談論后,把丹朱氣得退回其舍。不一時,丹朱招來親信議策,其親信為驩兜氏都之長子,曰苗,又曰苗民。

有云:

“驩兜氏,蛇部族首領名稱,其部第一代首領,名曰都,乃顓頊帝暗子。驩兜氏都引三苗攻大堯,在丹水,被大堯打敗。戰敗后,驩兜氏都與三苗遂投于大堯之下。因治水之失,驩兜氏都被大堯流放崇山,數月,大堯釋之,其后遷往南海,半途,因自之羞愧,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其次子居南海而祠之。其長子苗,接其部落首領之位,為二代驩兜氏首領,侍丹朱也。”

那苗對丹朱曰:“當今果斷行事,在舜來的路上,除掉舜”。

丹朱曰:“由汝去辦”。

那苗當失一色,不情愿的曰道:“尊令”。

于是,那苗便派人,跟蹤伯成子高等人,不題。

有云:

“一場血雨來,驚風見幽蘭。”

漫漫歲月去,卻說那伯成子高一行人,終于到了歷山。

有云:

“歷山之舜,曾以一年聚民成村,二年成市,三年成邑,那堯后把牛羊和倉房財物賜給舜。而弟象與后母得知,要放火燒死舜,之后,舜被英熾救下。事后,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將賞賜之牛羊財物送給父母,讓象住他房子,把琴也送給了象。”

話說在歷山之河畔,茅屋花樹石旁下,有一中壯之人,在聽一老者說道,此中壯之人,名曰姚舜。

有云:

“姚舜者,此乃中元地官大帝入世降凡。

此老者,名曰尹壽子,又曰伊壽子,乃舜之尊師。”

有云:

“老君化身為九九,元神降圣帝王師,一世真靈唯李老,顯渡魯丘道傳釋。”

尹壽子曰:“無形之大道,會眷顧善人矣。看水,水利萬物,亦有害于萬物,陰陽對等,互有利害”。

那姚舜曰:“老師,弟子不明,為何水乃會有利有害”。

尹壽子曰:“水,乃生之源泉,大地之明靈,人吃物并水,方長可存活。水,看似柔濟,即會天落卷洪,可決萬物于亡也”。

那舜曰:“水可訓否”。

尹壽子曰:“可訓,人訓畜,人訓禽,人訓火,人亦可訓水,人若一條金心,萬物皆可訓”。

那舜曰:“人心,相何?”

尹壽子曰:“人心藏身,不可摸透,人心可懼。但為首思之主宰,心乃世間暗靈,左右回擺,思中遇惡,乃為惡也。思中遇良,乃為良也,一念之間,便會棄良從邪。”

那舜點了點頭。

尹壽子又曰:“智修之士,心在中,而不在傾左傾右之間,平穩于世,甚為難也,故為智士定心修法也。”

不一時,有一人來至樹下,此人名曰川后,又名英熾,號燕熾。其乃姚舜的發小,對尹壽子見了禮,尹壽子免其禮。

英熾對舜曰:“有遠方來使找汝,聽說系帝都而來,已到市口前”。

尹壽子哈哈而笑,曰道:“舜,大任已降于汝,去罷”。

那舜不明何意,隨即,其便辭別了老師尹壽子,隨英熾回了去。

不長時,那舜與英熾回至市口前,見到帝都來訪的四人,眾人觀望,那舜走至四人跟前。

伯成子高見曰:“汝系舜否?”

那舜曰:“貧家正是”。

伯成子高曰:“大后口諭,國有事議,請舜入帝都”。

那舜行禮接了口諭,并曰:“已是黃昏,請來使暫息我家,明日發程,我現有一事,讓英熾帶汝四使前往”。

伯成曰:好”。

英熾曰:“不可,汝父母弟皆在家中,不好辦矣,不如,到我家住一宿罷”。

那舜曰:“真是應擾汝矣”。

英熾曰:“哪里話”。

英熾又對伯成等四人,曰道:“諸使,請隨我來”。

隨后,那伯成等四人便隨英熾而去。

那舜又前河畔花樹,見到老師尹壽子還在樹下,便上前下拜。

尹壽子曰:“舜,汝深得百姓贊譽,三年聚村成大市,此次來使,已是堯帝將天下托付于汝”。

那舜曰:“老師,弟子怕難當大任,心有余慮,而不足力矣”。

尹壽子曰:“放膽而治,我賜汝幾句言。處世為人為道,治國先以德,重教諧化和,不是汝治民之道么?”

那舜恍然初醒,頓開茅塞,舜曰:“一聲驚醒睡夢人,多謝尊師教道”。

隨后,尹壽子取出一把青銅劍,曰道:“我賜汝一把青銅利劍,收好。”

那舜謝拜,接了老師之劍。

尹壽子曰:“今晚,汝留住在吾此處一晚罷,吾已托人告知汝父母也!”

那舜遵了師命,留了下來,晚風輕浮。

有云:

“星月辰照夜地堂,風吹樹野又天光。”

次日早曦,那舜辭別老師,往英熾家中。

那舜對英熾曰:“我回家辭別父親庶母,再同行。”

英熾曰:“不可,汝庶母為何樣人,汝尚不知曉么?以后,如若得職,再回孝父親庶母,豈不是更好,現四使已久候,不可耽誤。”

那舜還是堅持回家,不長時,便回了家。而其庶母卻不讓他進家門,他在門前,向家中禮拜三次后,便去與那伯成子高等人會合了。

之后,舜與英熾及諸使整裝已全,便同往入都,舜乘伯成子高之黃牛輛車,燕熾帶著家物野糧矛兵,乘另一黃牛輛車。

卻說二車出了歷山,行駛許久,來至一林。忽有十五人舉長矛而出,此十五人,乃是那苗民收留的西羌內信,親選之為殺士。

即時,嚇得駕車之人墜落于地,那十五人舉矛便刺,而伯成子高的隨眾,全被那群羌人刺死。

那子高躍下車,使出長矛,與來敵大戰。

而舜與英熾也使兵長矛,去助伯成子高。廝殺一場后,那伯成子高殺敵五人,刺敵傷二人,而舜也殺敵三人,刺敵傷也是三人。

那些西羌殺士見打不過,便大敗撤走,而英熾亦被羌敵刺中,受了傷。

舜曰:“英熾,英熾,汝可好”。

英熾曰:“莫大礙,只是被刺中左肩,幸好,帶有紅藥草,在后車之上”。

那舜隨之取來,放口中嚼碎,付帖在英熾傷口,以獸皮包扎。

伯成子高看見在不遠處,有個深坑,于是,子高便埋葬那三個隨從。

隨后,那子高行到舜與英熾跟前,曰道:“此處不可長留,我等快行離去”。

隨即,三人打點一番,隨之起程,那伯成子高自駕引前,而姚舜駕車搭英熾在后。

有云:

“時光飛馳,任行世流,

日過又日,方至帝都。”

話說那群西羌殺士回至帝都外林,面見了驩兜氏苗,而驩兜氏苗得知沒有殺了那舜,感到事已不好,于是,遂往告于丹朱。

而丹朱得知后,責備了驩兜氏苗干事不利,怒斥那苗一番,遂讓那苗收好尾手,不讓外漏,那苗得令去行,不題。

卻說舜等三人,到了唐帝都,民眾圍望歡相迎,伯成子高帶舜入帝都高堂,舜被安至都城西大房,英熾另有安至,不題。

那伯成子高將一路之事告于唐后,而唐后派人撫慰犒賞伯成子高的隨眾家人,并派人去禮祭死去那幾人,不題。

次日,唐后堯帝親率四岳、丹朱、苗及諸臣,迎姚舜入于城堂內,敕任姚舜為攝政子,讓其參與政事,眾臣齊呼萬歲。

隨后,堯帝為舜接風洗塵,君臣齊宴,那堯帝問舜之妻兒,舜告知無妻無兒,堯帝得知舜尚未有妻兒,甚為驚訝。

一頓酒盡肉飽過后,堯帝又將舜安居東廂堂。

之后,姚舜便日日參與政行,治理國事,不題。

政事有云:

“忙忙歲年去,政事舜得應。”

話說一晃又是兩年過去,姚舜每參與之事,皆合民意,使商業與農業大增。

有云:

“兩年一晃過,主政顯真功。有功有績百姓擁,無功無績百姓棄。”

帝堯六十五年夏初,那堯帝在城堂內設宴,共與諸大臣歡堂。

卻時,那堯帝當眾宣布一事,把兩個女兒,即娥皇、女英,許嫁于姚舜。

而姚舜亦應下,并下拜謝禮,呼堯帝萬年永期。隨后,眾臣又紛紛向舜祝賀。

當盡酒過后,宴會完了,各自散去。

有云:

“數日過后又歌舞,齊慶新人入婚房。”

卻說五日后,在帝都中,舉行了大舜與娥皇、女英的大婚,歌舞長興,帝都同慶。

歌流有云:

“河洲長日,雙子渡勞,

夫妻萬年,共期至老。”

那唐后堯帝將自己的兩個大齡青女,許了給大舜,又暗中考察他的德為,看他何如處國政,及理家事,欲傳大位于舜。

卻說在東土治水的大鯀得知后,很是反對,并派人上告唐后,勸說不要禪位于姚舜,而唐后不聽。

有云:

“不祥對舜欲孰以天下,

唐后弗鯀不識時務載。”

一晃不覺又三年,又到了帝堯六十八年春初,那女英為大舜生下商均,夫妻更是恩愛。

有云: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鄉,三年成邑。夫妻三人,恩恩愛愛,家中大事小事,皆交二妻。”

話說那大舜與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三年,依禮相事,大舜治政處家,皆是出眾。

當年夏仲,堯帝任命大舜為司乘,治糧政。

秋仲,唐都東里山突發洪水,堯帝令大鯀從東土回師,與驩兜氏苗所部,共往東里山治水。

冬末亥月象日,三苗之民在江淮、荊地作亂。于是,大舜向堯帝請命,前往平叛,堯帝準允。

有云:

“一年有四季,曰春夏秋冬。一年有十二月,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酉戌亥。年有多一月,曰闕月。日有三十,以獸為名,始曰鱗,次曰鳳,三曰龜,四曰鵬,五曰凰,六曰虬,七曰象,八曰鷹,九曰鶴,十曰熊,十一曰豹,十二曰犀,十三曰鼠,十四曰牛,十五曰虎,十六曰兔,十七曰龍,十八曰蛇,十九曰馬、廿十曰羊,廿一曰猴,廿二曰雞,廿三曰狗,廿四曰豬,廿五曰狼,廿六曰魚,廿七曰狐,廿八曰鹿,廿九曰螈,三十曰鷺。一月有三十日,有之月為廿八日,有之月為廿九日,當看飛天月。”

卻說大舜領英熾、伯成子高、陶皋等人,率大軍前往平叛。

有云:

“兵革從來為國正,更是為民好安定。”

帝堯六十九年子月鵬日,乃春初之時,大舜率師到了江淮、荊地之后,三苗之民聞得唐師大至,倉促在荊山應戰,一戰下來,三苗之民死傷相藉,遂向唐師投降。

之后,大舜一邊派人回報唐都,一邊留下安置降民。

戰事取勝,且言報捷傳回唐都,全城振奮,舉朝同樂,不題。

卻說東里山治水前方傳回,大鯀與驩兜氏苗治水不利,縱容手下為非作歹,大鯀潛逃。

而堯帝得知,便將此事,派人告知大舜,而大舜得知,派人回話,建議流放四兇,堯帝準允,遂派軍往去行令。

有云:

“三苗在江淮、荊地為亂,于是,大舜歸而言于堯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又放驩兜氏于崇山,再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丑月中旬,堯帝命大舜回都主政,主持擴城安流民,不題。

卯月初,大舜請命往羅蒲開荒,堯帝準允。去說丹朱屢奏堯帝,請放回驩兜氏苗,堯帝亦準允。

之后,大舜率英熾、后稷等臣,領一支師隊到,往羅蒲開荒。

有云:

“開荒種糧,乃為家國。”

帝堯六十九年夏初,北方的黑狄部落南侵,掠至荾康,而荾康離唐都三百里,使得唐都人心惶惶,眾臣舉大舜前去破敵,堯帝遂派人往羅蒲,叫回大舜。

有云:

“民心安定托英才,天下將系于一人。”

話說大舜率英熾等人,回到唐都后,那堯帝便命他去抵御黑狄,大舜得令而去。

卻說那黑狄之師,攻克荾康城,在城中大肆掠奪貨物人口,并占據此城。

十日后,大舜與英熾率唐師,到了高登山,離荾康不遠,二人商量遂分兵擊之。

大舜曰:“汝率一軍,繞至荾康城之北,斷其去路,我正面擊之。”

英熾曰:“好計。”

隨后,二人分頭行事。當晚,大舜率軍突然發起攻擊,打得黑狄之眾,措手不及。

有云:

“一時間,殺聲震空,火光沖天,這邊慌,那邊沖,真是一場好戰斗。”

那黑狄之師,被打得棄城四逃,有的落于河被淹死,有的被英熾追擊斬殺,狼狽不堪。

次日清早,大舜收復荾康城,奪回人口貨物。隨后,大舜命英熾整軍復修城墻,其呼來使兵,對使兵交代一番后,讓使兵回都報捷及防狄之事。

有云:

“保國安民為己任,人生從來不懼死。”

卻說堯帝正與眾大臣議事,突有令兵入報,說荾康使兵來見,堯帝讓其入內。

不一時,荾康使兵入見,曰道:“稟大后,司乘舜已收復荾康,其令我再告大后,準其修復荾康城,駐于當地,布略防狄。”

堯帝曰:“準。”

那荾康使兵得諭回傳,卻說那報捷傳回唐都,舉城振奮,慶祝大捷,不題。

卻說使兵回報大舜,說堯帝準其方略,大舜甚喜,遂一一布防,不題。

有云:

“心藏大愛,為民無疆。”

大舜率軍民,一邊修高荾康之城墻,一邊開荒種糧,甚得民心。

帝堯七十年夏末,大舜鎮守荾康,條條有序,經有一年之久,其已將荾康之地,打造成了御北狄之堅盾。而那北狄之眾,不敢南犯。

有云:

“歲月漸漸幾何了,國事家事務務全。”

在數年之內,大舜所建績功業,使唐后無皆欽佩。于是,唐后決定將行天子攝政之權,及共主之位,禪讓于大舜,歸山隱退。

有云:

“諭招天下諸侯到,聚于唐都行禪位”。

秋仲,唐后呼回荾康的大舜,召集諸侯到唐都,遂向天下告諭,禪位于大舜,諸侯齊賀,萬民歸心。

有云:

“老后禪位新后登,百姓信服人心明。”

姚舜成為新任的大后,其治政期間,那丹朱不找大舜的麻煩,全因兵隊之權在于丹朱,不在大舜。

后來,舜帝重用提拔了一批英才,有皋陶、契、棄、夔、龍等人。

有云:

“棄,又名后稷。契,又名閼伯”。

禪舜元年冬,舜帝提拔英熾為太正,察督百官。

那英熾又向舜帝,推薦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等人。

有云:

“使人盡其才,使人顯其能。”

話說某一日,英熾建議舜帝奪回兵權,舜帝不聽其話。

英熾勸告無解,行至河邊,曰道:“善者,必是被欺,我愿當惡者,為舜盡我全義”。

禪舜二年春仲,那舜帝帶妻兒,回了歷山。隨行者,有皋陶、龍、契等人,而英熾留都主政。

有云:

“時光匆匆,一去不返。”

卻說舜帝回到歷山,回到父親瞽叟家中,其父后母見了大舜,雖也不像以前那樣刻薄惡意,對待舜帝,但希望舜帝,能給庶弟象一個封地,舜帝便答應了。

次日,舜帝親去拜謁其老師尹壽子,卻不見其老師在家,于是,便派人去尋找。

那舜帝來到厲林,見到青年時的先生蒲衣子在放牛。于是,兩人在一大樹下,相談國事,蒲衣子將自己所著的《天下論》,與舜帝大談,《天下論》其文,有治國、治水、治民、治軍、治法、治巫之工整全篇,一番論經談道過后,讓舜感嘆為治國之大才。

舜帝曰:“公乃治國安邦之奇人也,若使百姓安居樂業,我愿讓位于先生。”

那閼伯聽后,即怒視著蒲衣子。

蒲衣子曰道:“我乃一介野民,方才,實乃妄談國事,天色已晚,我告辭矣。”

隨后,蒲衣子趕著牛回去了,那舜帝也回了厲山。

次日清早,舜帝率眾官,親自去厲林尋蒲衣子,找到其草室,已經不見其人了。

有云:

“舜帝讓天下于蒲衣子,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終也。”

舜帝在一大石靜坐,那閼伯來報,曰道:“聽厲民所說,汝恩師伊壽子,已不知去向也。”

舜帝聽后,心是難過,遂往老師家中,再看一看,不題。

有云:

“伊壽何方去,唯有天知曉。”

卻說英熾在都城中,游視民情,聽到一些百姓在歌頌大堯,還聽聞一些國人去拜見大堯,英熾怒火中燒,氣轟轟回去都堂,遂招來十幾個死士,煽動一些部族首領,說要輔唐后要復位,此些謠言,果有水、火二部族被煽動,要親迎回堯帝。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黃公麟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龙里县| 泰安市| 吴堡县| 枞阳县| 蒲城县| 哈巴河县| 定南县| 大庆市| 同江市| 芦山县| 保康县| 拉萨市| 巴青县| 乐陵市| 吉安县| 昌宁县| 亳州市| 外汇| 伽师县| 全椒县| 抚州市| 水城县| 葵青区| 拉孜县| 长垣县| 丰都县| 上思县| 望江县| 卢氏县| 武义县| 阳新县| 潮州市| 铁岭市| 长顺县| 东莞市| 津市市| 金乡县| 渑池县| 滨海县|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