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
“功夫見好漢,劍兵驚亂風。”
話說應龍對戰那四個妖酋,毫不落下風,而那四個妖酋皆占不到應龍的任何便宜,大禹飛來,幫應龍助陣。
而中冬在河岸,殺了數個小妖,飛上去為應龍、大禹助陣。
有云:
“大禹執斧,力戰垚山、嚳山二妖。中冬使棍,對戰三妖赨山。應龍持劍,勇戰大妖孟山。此四妖酋皆使銅矛,雙方乃在空中搏殺。”
卻說應龍持劍,打退那大妖酋孟山,見到大禹被垚山與嚳山兩個妖酋,打得有些措手不及。于是,應龍收起了劍,現了本相,飛去助那大禹。
傾時,應龍便以神龍擺尾,將那二妖嚳山打落,四妖垚山想逃,大禹追去。
那大妖孟山與二妖嚳山又趕來戰應龍,而應龍張口就咬那大妖孟山,卻被那大妖孟山躲過了去。
那二妖嚳山使銅矛殺向,即被應龍一把抓到,那大妖孟山見狀,急飛閃至應龍背后,吐出妖火。
有云:
“何處取得此七焰,昆侖紫巔窺綺果。
吃得一個渾身火,任他天兵亦怕魔。”
應龍剛準備將那二妖嚳山撕成兩半時。卻不料,那大妖孟山在應龍后面,吐了把火,燒爛了應龍左邊翼翅,應龍遂受了重傷,遂化為人身,從空而墜。
中冬打退那三妖赨山,遂飛縱而去,一把接著應龍。
那大妖孟山與二妖嚳山、三妖赨山,一起攻向中冬,而中冬變化出仙藤,將應龍綁在背后,遂迎面對戰那三個妖酋,使棍左擋右戰。
有云:
“救友盡全力,蕩妖從無怕。”
忽然,應龍大喊一聲,痛煞我也。
中冬見狀,奮力打退那三個妖酋,遂趁機縱飛撤去。
而那三個妖酋,哈哈大笑起來。
大禹架開了那四妖垚山,縱身而撤,亦回了去。
那四妖垚山找到其幾位哥哥,并曰:“大哥,應去探他們老底。”
大妖孟山曰:“四弟言之有理。”
二妖嚳山曰:“我去一趟。”
傾時,二妖嚳山化作一股妖風往林中而去,其他三妖回了石洞,不題。
卻說真行子等人回營后,遂派太蓮與伯益,各領一隊,巡防四周,若有妖怪襲營,只管放箭。
正在中軍大帳內的真行子等將官,忽有令兵入報,說到:“中冬仙長背著應龍回了大營。”
大帳中的眾將官,很是驚訝,隨即,眾將官遂出了去迎接。
青鶴見后,問曰:“出了何事,應龍為何這般模樣?”
中冬曰:“先到應龍旅帳內再言。”
隨后,中冬將應龍背回其旅帳,放下在其席上,此時,應龍即沉沉迷迷,不得復醒,睡在席上,那真行子等虞將官,皆進入應龍旅帳。
閼伯曰:“出了何事耶?”
中冬曰:“應龍被那妖酋吐出妖火,燒壞其左邊翼翅,便化為人身,從天摔落,我飛往將其接住矣。”
真行子曰:“為何不見文命?”
正當帳中眾人,還為大禹擔憂之際,不一時,帳外行入一人,正是大禹。
真行子曰:“文命,爾沒事罷!”
大禹曰:“沒事,讓老師掛念也。”
中冬曰:“如今,要提防妖怪來襲。”
真行子曰:“我已派伯益與太蓮二人,各領一隊,防守巡視,防范于未然。”
后稷曰:“現應龍暈迷不醒,可如何是好?”
真行子曰:“在虞都之時,水公先生與我說過,東海敖蓬島,有一種果子,名曰雀離,那果子長于懸崖樹上,乃金赤之色,專治有翼神龍之傷,吃上一個,能復元氣,吃上兩個,受傷之體,可復全。”
中冬曰:“事不宜遲,今派人去取。”
青鶴曰:“我曾與父親、仙老伯,去東海敖蓬島采過此果,知道那處,我去。”
燕燭與百里童子皆曰:“我亦去。”
中冬曰:“好,爾等三人快去快回,多加小心。”
青鶴等三人得令出了帳。
隨后,青鶴師兄弟等三人,備足了干糧,隨即,青鶴與燕燭各呼來飛騎,遂沖天而起,往東海而去。
那中冬與大禹分守前后寨門,而真行子與伯益等人,還于中軍大帳,主持營中之事,而直窺橫革等人,輪流照料應龍,不題。
卻說那二妖嚳山變化為一個兵士,在應龍的旅帳外,聽到里面眾人之間的談話,不長時,那二妖嚳山見青鶴等三人,乘飛騎徑出營寨,其遂化為一股黃氣,跟蹤而去。
有云:
“妖邪本狡猾,須知日提防,
若是掉以輕,敗在當自狂。”
話說那雙騎行云縱空,飛了許久,那百里童子回目看了看,發現一股黃氣,一直尾隨跟來。
那童子曰:“二位師兄,快看,后面有股黃氣,一直跟隨而來。”
燕燭曰:“難不成系妖怪?”
青鶴曰:“是否妖怪,大家皆得小心。”
三人談聊之時,那股黃氣不見了。
燕燭曰:“看,那黃氣不見矣。”
青鶴曰:“好了,不必管他,繼續上路。”
白雁連叫幾聲,燕燭明了,曰道:“飛了許久矣,渠有些饑累,應得休息休息。”
青鶴曰:“好,前面樹林有片松間,可在前面停落,我等亦休息休息。”
白雁與黃鶴飛至那處松澗,將幾人送下。
燕燭對雁鶴曰:“汝等去找水食去罷。”
那白雁與黃鶴徑飛而去,青鶴等三人取出干糧,坐在那處松間空地用食。
卻說那股黃氣,在叢林中,現了本相,原來是石山的二妖酋嚳山大主,其在暗處觀望青鶴師兄弟等三人,而三人渾然不知,繼續用食。
那二妖嚳山心想:“在此除去其等,莫讓其等去取那果子,何樂而不為吶!”
那二妖嚳山微微一邪笑后,隨即,取出銅叉,又化作一股黃氣,飛向三人之處。
童子曰:“師兄,快看,又是那股黃氣。”
三人在此時,才反應過來,而那股黃氣現了妖身,使叉擊向燕燭,即時,燕燭急閃而過,青鶴抱著百里童子躍身跳到遠處。
那二妖酋嚳山卻哈哈大笑起來,隨即,其吐出七焰火,猛火四燃,青鶴等三人往樹林外而跑,傾間,大火焚樹,煙滾沖天。
卻說三人一路而逃,跑出了樹林,見到了一片汪洋大海,不覺時,來到了東海之邊,見到一只飛鳥,在叼木扔于海中。
其鳥有云:
“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那童子曰:“看那奇怪鴭仔,好似在叼木填海。”
燕燭曰:“難不成系精衛鳥?”
話語剛落,那二妖酋嚳山追上來了。
青鶴見后,曰道:“你我來個了斷罷。”
即時,青鶴取出紫金雄鐲,變作紫金圈,扔向那二妖酋,只聽乒乓一聲,原來那二妖酋用銅叉擋了一下,將紫金圈彈飛。
不一時,那紫金圈繞了一圈,飛了回來,青鶴使腳頂圈起來,又發一腳,將紫金圈踢了過去,那嚳山妖酋躲閃而過,而紫金圈擊倒一棵樹,又飛回到青鶴手上。
那嚳山妖酋氣急敗壞,又吐出妖火,熊熊烈焰沖來,青鶴被那妖火燒著,縱身跳入大海,誰知那火遇水更狂,更燃,青鶴又躍出水中,回到岸邊。
燕燭見狀使起劍,迎上去,而百里童子使法為青鶴除火,燕燭未至那妖頭身邊,便中了七焰火。
不一時,那精衛鳥化為人身,乃是一少女模樣,正是“女娃”,又曰“精衛”。
其模樣有云:
“臉如桃紅亮艷彩,羽眉粉麗雙睛秀,
身貌玲瓏嬌小美,大氣非凡玉香柔。”
那精衛隨即使出赤仙衣,拋于青鶴身上,那妖火隨即而滅,不一時,又將赤仙衣撲滅燕燭身上的妖火。
精衛曰道:“何方妖孽,敢在此禍人。”
那妖頭見精衛,撲滅了青鶴與燕燭身上的七焰火,頓時大怒,向精衛連吐幾口妖火而去。
燕燭大喊一聲:“姑娘小心。”
精衛用赤仙衣抱身,那七焰火燒不著她,任那妖怪如何吐火,皆傷不了精衛。
那燕燭與百里童子扶起青鶴,不一時,有一女子駕云而來,美貌非凡。
有云:
“媚姿艷態白柳裙,容顏賽過天宮女,
敢與嫦娥能與并,肩上披有青鳳羽。”
此女子是何人也,乃是精衛的姐姐,乃是南方炎帝之長女,名曰“赤帝女”,又號“姚姬”。
赤帝女看見那妖頭在用火燒精衛,祭出“混明珠”,此寶能收三界萬物之火,不管多厲害的邪火,或神火,亦逃不脫被“混明珠”吸去。
那嚳山妖頭吐出多少三焰火,皆被“混明珠”吸去,那嚳山妖酋收了火后,持著銅叉在氣喘吁吁。
青鶴曰:“我等一齊上”。
燕燭手持催雷劍,百里童子使起鳳儀笛,一起迎上,與那妖頭大戰,好一場斗殺,那妖頭不落下風,三人力戰,都占不到便宜。
再戰二十余回合,三人皆不敵嚳山妖酋。而此時,精衛趁機祭起斷魂蕭,往那嚳山妖頭身后打去,而斷魂蕭正中其后腦勺。
隨之,那嚳山妖頭直接被打得翻了個跟頭,不一時,其站起后,晃晃悠悠,吐了一口的綠血,回過神后,化作一股黃氣,逃離而去,大家皆收回了各自的法寶及兵器。
那嚳山妖頭受傷逃脫,但元氣大傷,暫回不了石山,逃至一洞,使法療傷,不題。
師兄弟三人見了那妖頭逃去,便回謝了精衛與赤帝女。
燕燭曰:“多謝兩位姑娘救命之恩,若不是二位搭救,我與師兄早去青華長樂天國矣。”
精衛曰:“莫要說此話,舉手之勞,不足掛齒。”
燕燭曰:“敢問兩位,尊姓大名?”
精衛曰:“我便是方才那精衛鳥,叫女娃,亦可叫我精衛。”
赤帝女曰:“我名曰赤帝女,又曰姚姬,乃精衛姐姐,是南方炎帝之長女。”
燕燭曰:“吾乃洪崖氏,道號燕燭。”
青鶴曰:“我呌青鶴,道號青真子”。
燕燭又指百里童子曰:“這位童子,乃我二人師弟,號曰百里精”。
眾人互禮一番,
那童子曰:“兩位姐姐好靚麗呀!”
燕燭輕拍了那童子后腦勺一下,曰道:“不可有邪念啊!”
此話一出,惹得大家哈哈而笑。
燕燭曰:“精衛姑娘,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精衛曰:“請說。”
燕燭曰:“見汝,在此叼木填海,不如跟吾等一起治水如何?”
精衛曰:“好呀好呀。”
赤帝女曰:“不許任性胡來,方才一來見汝,便見汝出事矣。”
精衛拉著姐姐手,撒起嬌來,曰道:“姐姐就讓我去嘛,天天在此叼木石填大海,還不如為民作點實事。”
青鶴曰:“精衛姑娘說得好,雖是女兒身,卻有英雄氣。”
燕燭曰:“我能護得了精衛。”
精衛曰:“還是我保護汝罷。”
話罷,使得眾人哈哈笑起,燕燭有點臉紅羞澀。
精衛對赤帝女曰:“姐姐,讓我去罷。”
赤帝女曰:“好罷好罷,那得先告知父親,再去。”
精衛曰:“不嘛!汝代我回去告知父親,我隨三人去矣。”
赤帝女曰:“真拿伱沒辦法,好了,汝可事事要多加小心”。
精衛曰:“謝謝姐姐。”
青鶴曰:“哎,差點忘了大事矣。”
赤帝女曰:“何事耶?”
那童子曰:“得去敖蓬島摘仙果,救應龍。”
青鶴呼來飛騎,和百里童子上了仙鶴背。燕燭吹哨一聲,那白雁飛來,跳上雁背。
燕燭曰:“精衛,快上來,起程矣。”
精衛躍上雁背,眾人別了赤帝女,往敖蓬島而去,赤帝女亦回了中天南方宮,不題。
卻說虞軍營寨中,那應龍依然暈迷不醒。
有云:
“風雨同濟心一齊,何懼同人醒不來?”
數日后,那青鶴等人來到了敖蓬島,下了飛騎,雁鶴徑天縱去,幾人同往而行,一路看得有感。
有云:
“黃葉滿山人無煙,蒲花隨風自然展。
島中月湖流山泉,色景讓人帶憂感。”
那幾人又行了一段,但見得:
“枯木黃草,遠處高嶺山丘,近看千丈巍峨,百層崖壁懸草,高槐碧蘚懸石,山勢好是險惡,讓人為之驚呼。”
卻說青鶴等四人,上了山,在山崖邊,看見雀離樹,并曰道:“看,那便是雀離樹,果子就在哪。”
那四人看得:
“紅錦樹,綠藤吊,青蘭碧攸花,蝴蝶蕩蕩,白鶴飛上過,赤金雀離懸滑崖邊,如何摘得讓人愁。”
燕燭曰:“生在懸崖滑邊處,如何摘得?”
精衛曰:“我去。”
話罷,精衛化為鳥身,飛去摘那雀離果,忽然,一只大雕從空中飛下,張雙爪便想擒精衛,眾人看了大驚。
燕燭立馬取出催雷劍,口上念咒:“乾坤借法,風雷受命”,咒畢,飛劍而去,傾時,風起雷入劍,千鈞一發之時,飛劍擊中那雕,一聲巨叫,震驚整個山谷,那雕落于懸崖之下,燕燭收回法劍。
那精衛摘了三個雀離果,回了三人身邊,對燕燭曰道:“謝謝汝救了我。”
燕燭曰:“不必謝,我言過,能保護汝。”
精衛聽了,害羞紅了臉。
青鶴笑曰:“好了好了,我等下山,回去解救應龍罷。”
隨即,四人便下了山,呼來飛騎,徑天而去。
有云:
“炎天似火,鶴雁人渴,烈旱甚燥,非水乃脫。”
那四人駕飛騎,縱橫千里大海,來到一島,島上樹林密布,高崖排立,布瀑滾流,川河交錯,又見到一大湖,四人遂駕飛騎縱下。
不一時,四人下了飛騎,那雁鶴飛至湖中,飲水降溫。
那四人見著兩條流溪,皆上前飲水解渴,天時炎烈,幾人解渴后,在蔭處庇涼。
突然,有煙氣隨風飄來,于是,四人便前往查看,過了一片樹林,見到一群三丈巨人,在烤大豬,及燒巨魚。
有云:
“雙頭一身,赤身短發,面有龍紋,頭帶鸚鳥羽,旁下銀錘燧石矛,強弓翎箭在跟前。”
燕燭曰:“系甚么族人,竟有雙頭?”
精衛曰:“我等到了卒陽國矣。”
青鶴曰:“卒陽國?”
精衛曰:“正是,卒陽國人,雙頭一身,其國多無主,面有龍紋,乃其國人出世之時,便有之,見龍紋方知族,非其族者,皆可食之也。”
青鶴曰:“甚惡也”。
百里童子曰:“其眾看見我等矣。”
眾人齊望,一支長箭射來,飛過燕燭面前,燕燭一時慌了神。
精衛曰:“快躲開。”
隨即,四人急忙躲閃到身后的大石,那些飛箭,射進了大石。
燕燭曰:“好險哪?”
青鶴曰:“我等盡快離開此地。”
精衛曰:“快閃開。”
隨即,四人急忙閃開,那石矛飛插刺來,將大石擊得粉碎。而四人急忙往回走,那群雙頭巨人,在后面一邊呼其戰音,一邊追殺而來。
青鶴等四人在樹林中,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覺,來到了一處懸崖,下方是溺水。
有云:
“溺水騰氣,能使散仙無飛法,真是前有懸崖,后有追兵,形勢甚是嚴峻,已到兩難之地。”
青鶴吹口哨,呼喚黃鶴,燕燭見狀,亦吹口哨,呼喚白雁。
不一時,后面大樹,一棵一棵被摧倒,雙頭巨人群快已殺到。
正在此時,黃鶴與白雁飛來,那四人齊躍,分別躍上鶴雁之背,那群巨人飛矛快至,那黃鶴與白雁飛天而起,躲過了巨人扔來的飛矛。
那群巨人在懸崖邊,看見雁鶴載著四人飛離,便不斷發出怒吼。
燕燭曰:“真險哪?”
隨后,四人駕著飛騎,徑天而去。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