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治水蕩妖記

第四十章途中遇巨禽虎山有故人

有云:

“治水有英雄,助民有英杰。”

話說真行大禹之軍,來到土墓治水,又堵又疏,期間,真行令后稷幫助百姓在半山搭木建房,又令后稷且出糧食,一半資民以食,一半教以耕種。

虞軍在當地數月,深得當地民心,一日,百姓紛紛拿著家中所剩的貨物來勞軍。

此時,真行子與大禹、中冬、應龍等人,在討論土墓治水最終的方略,有令兵入帳,曰道:“有很多百姓來至營前,皆拿著貨物、食物,前來答謝虞軍將士”。

在帳中等將官得知,于是,皆行出至營門,見到百姓拿著自家物貨來勞軍。

閼伯曰:“多謝眾位百姓美意,可是,吾軍有律,不可隨意取百姓一分糧食,一件貨物”。

有一老者出列,曰道:“莫談此言,吾等皆為同胞之人,汝等剛來之時,資吾等口糧,現對洪水疏堵,又助吾等在半山開荒種莊稼。吾等以物答謝,軍律不取,乃民自奉也,不犯隊律,勞我天軍,系理所當然。”

真行子曰:“說得好,兵民一條心,何愁洪災不能平啊?”

大禹對閼伯與后稷等人,曰道:“那就收下罷,百姓亦是一片好心。”

隨即,閼伯與后稷二人呼百姓們進營中,收下了貨物,大禹勸留百姓們,一起共飯,百姓們都謝絕了,虞軍眾將司,在營門前,送了百姓離去,隨后,眾人又回到大帳議事。

不長時,突聽空中雁聲傳來,話說燕燭、精衛來了,兩人躍下飛騎,白雁徑去。

燕燭二人入了大帳,將水公托付之事,一一對眾人說了。

真行子曰:“即須文命開山斧方能劈開那巨石,那文命,可隨燕燭走一趟。”

大禹曰:“好罷,此處治理水患之事,托老師與眾人矣。”

大禹與眾人互禮后,便回帳準備一番。

燕燭問百里童子,曰道:“二位師兄,哪里去矣。”

那童子曰:“受真行先生之命,往荀山采藥,用以軍備。”

燕燭對精衛曰:“汝在此先候,我載大禹同往孟門,回來,再接汝。”

大帳內眾將司,又繼續討論治水之事,忽有兵士入報,曰道:“營外自稱寅子國使者來見”。

真行子曰:“請進”。

兵士下了去,不一時,那寅子國使進了帳,眾人見了那國使,衣服上,還結著干泥巴。

那國使曰:“吾曰軌,是寅子國參司,吾國現受洪災,聽聞治水大軍來此地,不惜三百之里,特來相見,望請救助吾國。”

說完便跪了下地,中冬趕忙將他扶起。

閼伯曰:“可是,此處尚未治理完。”

應龍曰:“既然來使,都不遠百里來此尋助,可派一支兵隊前往治水。”

中冬曰:“那吾去罷。”

真行子對伯益曰:“汝與仙長,率一兵隊前往。”

伯益曰:“系。”

話罷,便前往準備。次日,中冬與伯益等人,率一支兵隊,前往寅子國治水,不題。

真行子帶兵隊伐木挑土,應龍飛往別處,尋找大石,以填缺口,虞軍皆忙碌起來,不題。

話說燕燭與大禹駕白雁,來至一處,看見前方有霧氣。

大禹曰:“一路而來,不見有霧,此處,為何冒出如此多霧耶?”

燕燭曰:“小心為好。”

不長時,霧氣越來越濃,隨之演變成了霧霾,四周擴散,大禹與燕燭便被霧霾圍繞在當中,行了一段,不見霧霾散開,反倒是越來越濃濁。

有云:

“殺氣彌漫在霧中,一場追擒在此起。”

燕燭曰:“慘了,全系霧霾,分不清東南西北矣。”

大禹曰:“讓白雁繼續飛,沖出再說。”

飛了一段,霧霾依然濃濁,突然,一只巨禽,從兩人上方飛過,兩人還不知覺。

燕燭隱隱約約的感到后背一陣發涼,曰道:“好似有何物在我等背后。”

兩人回頭一望,兩只巨爪飛過,燕燭喊了一聲:“不好,雁兒快閃”。

兩人緊抱著白雁,而白雁側空下飛,便躲過了那雙巨爪。

燕燭曰:“好險啊!”

大禹曰:“應該系只大鳥,要盡快離開此處。”

燕燭曰:“雁兒,往下飛。”

白雁隨之往下方飛去,那巨禽消失于霧霾中,二人又緊抱著白雁,不一時,便飛到了河面上,剛擺脫空中巨禽,豈料,一條白色巨蟒,從前方水中奔出,白雁及時一個側飛,又躲過了那巨蟒的攻擊,白雁騰空而起。

又飛了一段,兩人以為擺脫了那巨禽,而前方,尚有散霧,突然,前方飛出那巨禽,因白雁飛行過快,二禽一下子,便碰撞在一起,隨之,全部摔了下去。

燕燭摔落下去,那巨禽一飛而來,用雙爪將燕燭緊緊擒住,一飛沖天而去。

而大禹摔落在一個湖里,剛浮出水面,便遇上了瀑布,隨之,從瀑布落入深潭,又被潭里的漩渦所吞卷,

有云:

“深潭下方有洞天,十里穿洞道相通。”

一陣卷水狂吞,大禹被卷到另一條河里,隨后,涌出水面,見到前方有塊巨大的殘木,于是,游了過去,爬上那巨大的殘木,在上面休息了一陣,才緩過神來。

大禹站起來,環見四周,有云:

“兩岸荊棘叢生,高山綠林密布,河道彎曲,空中群鳥飛過,岸上草中蟋蟀狂鳴。”

大禹隨殘木,飄到一處,見到炊煙裊裊,原來,是回到了自己家鄉部落。大禹本想回家,看看家中的妻子,但治水為重,又想到燕燭下落不明,便不回去了。

殘木飄至其部落,而其部落之人,看到大禹,紛紛叫喊大禹,而大禹向鄉人揮手致意。

卻說女嬌聽聞大禹又經過家門,跑到了岸邊,這回女嬌并沒有喊,只是,默默地向大禹招著手,大禹看見了女嬌,也向她招了手,隨后,順水勢回流,不久便來到了之前的三叉口。

有云:

“二過家門再別妻,英雄不是無情人,待到洪止百姓康,重逢執手共天齊。”

大禹在三叉口徘徊的來走,是先要找燕燭,還是先去孟門呢?其左右不定,亦不知燕燭是生是死,即時,其遂在岸邊流下了淚水。

突聽白雁之聲傳來,原來是精衛與百里童子。隨后,二人從雁背躍落。

大禹曰:“白雁為何載汝等耶?”

精衛曰:“我心中有些擔心,于是,便與百里童子追了上來,后見到白雁在一處,繞空飛翔,便知道爾等出了事,于是,駕雁四尋,便尋到了此處,見到了汝也。”

大禹曰:“原來如此,尋燕燭之事,便交與汝二人也,我現往孟門治水,請了。”

大禹禮別精衛與仙童二人后,便駕云而去孟門,那精衛駕騎縱天而飛,去尋燕燭了。

話說那巨禽抓了燕燭,把燕燭扔在一個山頂上的洞巢內,隨后,便飛走了。燕燭被鷹爪刺穿了兩邊肩膀,甚是疼痛,即時,坐著運氣復元。

不一時,一雙雙的赤目,出現于洞中深處,燕燭并沒有多想,繼續運功療傷。忽然,十余只巨禽幼鳥,從深洞中行出。

有云:

“那幼鷹,赤目白羽頭,黃體黑爪利,大于常人身,其名白頭蒼穹鷹。”

那些巨禽幼鳥,見燕燭不動,蜂擁而上,圍繞著燕燭,啄食他的身體,燕燭運用元氣,一陣金光閃爍,響動一聲,羽毛四散,飄出洞巢,血肉橫飛,那群幼鳥全部斃了命,燕燭使出七成功力,氣竭力衰。

此一響,燕燭知道必引回那巨禽,隨后,帶著傷,往深洞走去,果不其然,那巨禽聞聲趕回,燕燭躲在巨石后,轉了個身,一不留神,便摔下洞中的百里深潭。

燕燭沉入水底,便開法眼,看見水底中有許多出水口道,那巨禽回來后,看著已死去的全部幼鷹,便怒叫一聲,整個山洞,從上往下,為之一震。

燕燭選了一處水口,便往游了過去,殊不知,有一黑色長怪,已盯上了他,燕燭又游至一處,見到前面有光,便往前游去,不長時,燕燭便出了水洞,剛浮出水面,那巨大的黑蟒,便將他拖入水中,一直往深水拖去,隨即將燕燭卷了起來,燕燭運二成元氣,逼出出一神光,水底一聲巨響,將那黑蟒彈出水面。

那蟒痛在水面上,暈暈沉沉,隨之被飛來的巨禽,一把擒住,飛天而去。

燕燭拖著未愈之身,剛上了岸,穿過一片竹林,來至一片炎土之地,見到四處都是泥洞,又見到前方有一平石,于是,燕燭走了過去,坐下靜心養性。

不一時,各洞都伸出一個人頭。

燕燭見曰:“為何眾人皆躲在洞中?”

那些洞中的人頭,緩緩而出,但見得:

“人首蚓身,束發為紫,赤體三尺,有男有女,虎齒牛舌。”

燕燭大驚失色,而那群蚯蚓人哈哈而笑,此眾笑聲,讓人不寒而栗。

有云:

“炎土國,乃蚯蚓人之國土,其國人,好食人,食素又食葷。”

有一紫赤色蚯蚓人,緩緩旋轉立起,看著燕燭。

燕燭曰:“此為何處?汝等乃何人?”

那蚯蚓人曰:“此地乃炎土國,我乃此國之主,名曰赤伊子。竟有送上門的食物,難得,難得。”

話罷,眾蚯蚓人哈哈大笑。燕燭見狀,起腳便逃。

赤伊子曰:“抓住渠。”

燕燭每至一處洞口,便有蚯蚓人從洞中突然奔出,張口就咬,燕燭使躲閃之法,才沒有被咬到。

燕燭逃到一處,前方有三丈高石阻擋,已是死路。燕燭往后望,那群蚯蚓人緊追而來。

赤伊子曰:“看汝往哪里逃?”

燕燭運法,使盡元氣,數條蚯蚓人張口彪奔而來,這時遲,那時快,燕燭運氣奮力,飛上了高石頂,那些蚯蚓人隨之碰到巨石,血肉橫飛,皆斃了命。

有云:

“元氣運盡,常與凡人,若有元氣,則有大法。”

燕燭剛逃出妖口,遠氣耗盡,回頭望了望下面的蚯蚓人,便癱坐在巨石頂上。

突然,一只巨禽雌鷹從天而降,一把爪住了燕燭的左臂右膀,將他擒于空中,飛走了。

赤伊子曰:“到口個食物,飛也。”

那雌禽抓住燕燭,飛至一處,另一只巨禽雄鷹張開大爪,從遠處飛來,準備想將燕燭撕裂。

燕燭心神恍惚,已無力掙扎,微聲說道:“我命休矣!”

突然,那雌禽大叫一聲,松開了燕燭,原來,那雌禽被精衛祭出的斷魂蕭打中,隨即受驚,松開了燕燭。

那燕燭落于空中,精衛與仙童駕白雁縱飛而去,接著了燕燭,精衛將其抱于懷中,看著其口白無力,然后,駕飛騎縱去。

那兩只巨禽,緊追不放,不長時,來到一處亂尖崖,下面全是高峰尖石,精衛駕騎前飛,聽見鶴聲傳來。

百里童子曰:“系師兄渠哋”。

不一陣,青鶴、太蓮駕飛騎而來,看見前面精衛等人,被兩個巨禽追趕,只見得那巨禽。

有云:

“展翅三丈,頭白紅目,黃體鳳角,黑爪利過刀,能吐火,任他蛟龍虎豹來,亦是盤中餐。”

那雌禽吐出烈火,白雁帶眾人躲過。

青鶴看準了時機,祭出紫金雄鐲,紫金鐲縱入云霧中,念了念咒,即時變大,那雌禽緊趕精衛等三人時,那雄鐲從云霧閃出,一下子,便套進那雌禽的脖子,雄鐲一縮,隨即,一聲驚叫,撼動整個半穹,眾人耳朵亦為之一震,皆紛紛把耳朵捂住。

叫聲停下,那雌禽摔落在一高山尖石,身被刺破,再叫一聲,即時,斃了命。青鶴、太蓮二人駕飛騎而去,收回法寶,那雄禽隨即趕來,張爪一抓,而雪山神子側飛躲過,隨即,一飛沖天。

那公鷹在雌鷹尸體旁邊,不停飛繞,飛了數圈后,吐出猛火,將雌鷹燒化成灰,隨后,沖天而起,奔向青鶴等眾人。

太蓮曰:“不好,那巨禽又來矣。”

精衛曰:“這下,如何是好?”

青鶴曰:“去前方林中,避一避。”

于是,眾人駕騎飛下林中,找密處隱蔽,那巨鷹飛至,在空中徘徊一陣,隨后,其吐火燒林。

眾人被火煙嗆著,隨后,又駕騎飛出樹林。

青鶴剛祭出紫金鐲,那雄禽便先發制人,吐出烈火,雪山神子躲閃不及,中火而叫,火勢燃至青鶴與太蓮,隨即,雪山神子與兩人,皆摔下一小河之中。

那雄禽又奔向精衛等人,連連吐出烈火,白雁被燒到左翅,大叫一聲,隨即,載眾人摔下了樹林,枝葉沖飛,白雁與眾人摔落在一棵大樹上。

三人落在一山中,此山曰“虎山”。

有云:

“樹木茂盛,綠藤掛石,多河多湖,紅崖流水,山形似虎,多草少花。”

那雄禽見精衛等人摔于一大樹上,直飛而來,準備將白雁與眾人,燒為烣盡。

那雄禽張口吐出烈火,火勢從天直下,被一個三丈盾牌擋著,眾人看了,原來,有一巨人持盾拿斧,將烈火擋住。

那巨人,駕云沖天,與那雄禽大戰。

有云:

“巨人左劈右砍,巨鷹吐火沖天。”

一陣廝殺過后,那巨禽一不留神,便被巨人劈中翅膀,一聲巨叫,落于地上。

那巨人飛了下去,走近巨禽跟前,一斧下去,將那巨禽劈成兩半。

精衛扶著燕燭躍下樹,百里童子也從樹上落了下地,那巨人從遠處,走了過來,不一時,那巨人近前,三人見后,大驚一震,原來,是個無頭巨人。

有云:

“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無頭巨人驚得精衛與仙童各取出兵器。

那巨人看后,笑著曰道:“吾救了爾等,爾等即以兵器相向?為何耶?”

精衛細看了看,曰道:“可是刑天叔父耶?”

那巨人也對精衛細看,曰道:“系小主人。”

話罷,刑天隨之化回人之大小,單膝下拜,精衛收了兵器,讓百里童子扶著燕燭,隨即,精衛上前叫起刑天,隨即,精衛等人行禮,謝了刑天。

刑天曰:“汝等何以被此禽追耶?”

燕燭咳了幾聲,曰道:“精衛為了救我,方被那巨禽追至此地。”

精衛曰:“為何叔父在此?”

刑天曰:“當年,與黃帝交戰,被其斬首,將吾葬于常羊山,有神人相助,吾破土而出,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再找黃帝決戰時,未見黃帝,先見到那風后。”

精衛曰:“后來如何哪?”

刑天曰:“那風后說,若想與之交仗,須讓我找到頭顱,方可與之戰,再后,風后告于我,我的頭顱,并不在常羊山,呼我各處尋之,且告教我識靈虎草,若有傷,以此草醫之,故我尋頭,來至于此。”

精衛曰:“此為何山?”

刑天曰:“此乃虎山。”

不一時,鶴聲傳來,是青鶴與太蓮追來了,見著下面精衛等三人與一人在談話,隨即,駕騎飛至,二人躍下鶴背,那黃鶴飛去。

青鶴與太蓮上前一看,見著刑天,亦為之一驚。

刑天曰:“莫要怕,吾乃精衛父親的部下,叫刑天。”

百里童子曰:“方才,系其救了我三人,斬殺了那巨禽。”

青鶴與太蓮上前,謝了刑天,刑天免了其二人的禮。

精衛曰:“汝二人何以知吾三人遇難耶?”

青鶴曰:“真行先生命我二人。前往荀山采藥備用,路上遇著了文命,他告知吾二人,言燕燭不知下落,故駕飛騎來尋。”

傾時,燕燭內傷大發,隨之暈倒,眾人上前相扶。

刑天曰:“他所受之傷,很重,鷹爪已刺穿了他的皮肉,那巨禽已是成精之物,若是仙人,被其爪所傷,至會大傷元氣。”

太蓮曰:“那得快尋藥方才行。”

刑天曰:“不忙,此山有靈虎草,專治仙人之傷。”

精衛曰:“在何處?”

刑天從麻袋取出一仙草,曰道:“此草,便是靈虎草,吾剛從深山采到。”

隨即,刑天將靈虎草,挮給了精衛,并曰道:“將草嚼碎,方可食用”。

精衛二話不說,將草放進口里嚼碎,眾人扶起燕燭,精衛將嚼之碎草,喂以燕燭,隨即,青鶴等眾人將燕燭圍在中間,幫其運氣,刑天避在一邊。

刑天曰:“看他傷勢,每日食此一草,須三日,方可痊愈。”

青鶴曰:“精衛,汝在看護燕燭,吾等師兄弟,要將草藥,送回去矣。”

精衛稽首,曰道:“好罷,慢去。”

青鶴曰:“保重。”

隨后,青鶴三師兄弟辭別精衛等人,駕飛騎回了去,不題。

有云:

“五日之后,又是離別,精衛與燕燭亦辭別了刑天,不題。”

話說孟門,狂風廝吹,水公與伯成子高在高岸大石上,見水勢已滿至高岸。

子高曰:“為何文命尚不至?莫非遇難耶?”

話罷,大禹駕云而降,向水公等人曰道:“讓諸公久等矣。”

水公曰:“快去劈開那石山。”

大禹受命飛去,不一時,飛至那巨石之前,大禹奮力,連劈數斧,那巨石山,隨之裂崩而塌,洪水嘩嘩長流,碎石被洪水沖去,

有云:

“神斧破巨石,導引洪水流,解去兩岸危,從此不再愁。”

孟門之水導通疏流,使洪水之勢,沒能威脅兩岸。大禹解去孟門之憂,別了水公與子高,駕云回了土墓,水公與子高率兵隊,繼續西去治水,不題。

大禹回土墓途中,遇上了精衛與燕燭,得知他倆,已經是舜帝飛使,三人寒喧一番后,便各自離去了,不題。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黃公麟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大连市| 太白县| 通山县| 太康县| 河池市| 丰镇市| 抚顺县| 准格尔旗| 普定县| 丹巴县| 鄂托克旗| 成武县| 荣成市| 安新县| 宁明县| 读书| 盖州市| 无棣县| 中西区| 马公市| 宜城市| 介休市| 元阳县| 合山市| 抚顺县| 宁乡县| 江城| 都匀市| 尤溪县| 庆阳市| 新邵县| 武清区| 苏尼特右旗| 南部县| 璧山县| 汕头市| 灯塔市| 乐都县| 贺州市|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