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財產保險公司的基層單位,一般是指地市分公司和區縣支公司兩級。在實際的機構發展中,很多業務落地和保單承接服務,都是由這兩個層級單位的一線同事去具體操作完成。
由于國內保險業發展的深度和密度整體不夠,除去在部分大城市,人們對保險的接受度較高外,其余地區的絕大多數人,對保險的理解十分片面。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很多人對保險的認知,竟還停留在“保險即合法傳銷”這一尷尬層面。
所以,在保險公司總、省機構上班的人,如果缺乏基層工作經歷,那么,他們特容易陷入“紙上談兵”和“自以為是”之狀態。這些人帶起隊伍或做起市場來,總會有“欠火候”的感覺。通常情況下,他們的表現也必然是“差一點意思”。
對于基層機構的真實生存境況,夏成才之前多少有些心理準備,也做過一些心理建設之防備。
但是,當他親步踏入宜州分公司這棟十層高的蘇聯式紅色鐘樓時,一種撲面而來的傳統和官僚氣息,給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感。
互聯網保險,對在這里的同事而言,是一個未知和新奇的新事物。
“這,都互聯網保險,也就是說,以后不需要上了年紀的人去賣保險了?”
“依我看,這是變相裁員吧?”
“你們年齡還不如老子的“保齡”長,別跟我扯些虛里吧唧的,啥玩意互聯網賣保險!”
面對這些來自公司前輩的種種質疑,夏成才感到了一種全所未有的困惑。
自己帶著使命,被下派并委以重任,來宜州就是要推動互聯網保險業務在此萌芽并發展。
自夏成才來到這里后,這棟矗立在宜州大道上、有六十多年歷史的老樓里,時不時傳來了各種不屑和不解的聲音。
就連那平日里和善可親的保安叔叔,也極盡所能地繞著彎子去點撥夏成才。
“成才經理,聽說,你女朋友家里有關系呀?你們年輕人,依我說,讀一場書太不容易了,勸你趁早想辦法調回去把。咱們這里發展艱難呢,別誤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喲!”
在這棟樓里上班的大多都是一些保險老人,幾十年來鮮有年輕干部冒尖突出,而具備名牌大學碩士學歷的編內員工真的僅夏成才一位。
帶著神秘的光環,夏成才就這樣開始了在宜州的互聯網保險之拓荒路。
在現實面前,不得不承認:人與人的差異大到無邊。
有些人的思維奇特,他們總能在大多數人不看好的賽道里,捕捉到新的機會。
這大概就是叔本華哲學里所強調的那樣:很多優異的成功人士,往往在年輕時顯得不那么合群。
在夏成才身上,也能感受到一種“不服輸、不認慫”的倔勁。他堅信不去歷經“盡人事、爾后去聽天命”這一階段,誰都無法妄斷想要追逐的目標就不可為或不會成呢!
夏成才堅信:誰都無法定義自己的人生!
雖然,現實的落差如此大,所幸的是,這一切遠遠不足以嚇退夏成才。
反而一個個瑣碎的挑戰,都成了夏成才了解保險業務的絕好的案例,為他以后“帶團隊、做產品、抓場景、打市場”打下了最深厚的基本功。
在一個尋常的周末,夏成才召集了九個區縣機構的分管經理,在市公司大樓召開業務分析會。
然而,剛開始不到十分鐘,與幾位經理的溝通就頗為不順。
有兩位資歷較老的支公司干部,似乎對夏成才的發言不以為然。
“你才做了幾天保險呀?你知道怎樣談業務嗎?”
“就是,省公司這幫大領導就是胡鬧,不從實際出發,不接地氣,給不了我們基層任何支持,一天到晚只知道添麻煩。”
“干活的編制不給增加,領導倒是隨時從天而降......”
兩人你一眼我一語的聊得沒完沒了。
夏成才十分清楚這兩位老經理的委屈從何而來。
面對這次質疑,他選擇了笑臉化解,不去計較。
這些懷疑只會是暫時的,時間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他暗自安慰著自己。
畢竟任何一顆珍珠,哪怕被放在了不起眼的角落,其再次閃耀發光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有些事情,只有去經歷了,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開始;有些坎,只有開始邁步了,那才是跨越的實質性開始。
許久不聯系的同學,突然變得活躍起來。夏成才也被拉進了同級同學交流群。許久不聯系的老熟人,爭先開始在群里冒泡了。
經常有同學被要求發紅包,也經常有同學在催促別人發紅包。發紅包的人,要么是順利得到去美國頂級法學院深造的機會,要么就是在頂尖律所開始獨立辦案。
看著一些昔日同窗好友或同級同學取得了非凡成績,夏成才內心感到十分高興。
這才是中央政法大學畢業生該有的水準!每每想到這里,夏成才的臉上總會露出一絲微笑。
夏成才內心很清楚,自己明顯選擇了一條“非法”的曲折創業路。這途中注定是孤獨和不被理解的,不會有任何的光環和掌聲,甚至免不了被人誤解為“走投無路”之流。
慢慢地,夏成才變得更加篤定。他逐步意識到,有想法的追夢人,一定不要懼怕異樣眼光。
只要認定了一個目標,并且這個目標不會給社會帶來任何困擾,自己持續思考后依然覺得大必須去追逐,那么,縱然艱辛異常,只要自己還不斷地朝目標逼近,慢一點又有何妨呢!
對一名攀登者而言,決定他跋涉高度的絕不是中途的觀景點,也不是那吸引眾人的“到此一游”的立足地,而是奮斗者本人在排除千難萬險后的拼搏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