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瑯琊榜》首映十八個月之后
*
一年多前,內地的姐姐向我推薦《瑯琊榜》。我因為時間緊,直到《瑯琊榜》首播十八個月后才有機會欣賞該劇。然而,是好作品,什么時候看及作評都不嫌遲。《瑯琊榜》之好非一般可言,以至我覺得不寫點什么,就對不起這樣的一部精品,也對不起為她而辛勤工作過的人們。
看《瑯琊榜》(下亦稱《瑯》)的過程中,我眼眶熱了好多回。《瑯》“博淚”的方式,非催非逼,而是去觸摸人性里最溫暖柔軟的那些敏感點,然后由內朝外,讓你的熱淚自然外溢。淚奔之后,《瑯》讓孤獨的你覺得,忽然之間,你在世界上有了一位知心朋友,有了一位知音——那就是《瑯琊榜》和她的眾多美好人物。
《瑯琊榜》在人物塑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長篇小說人物眾多而又各具特點的優良特質。姑且不說梅長蘇,《瑯》劇里大大小小的人物:霓凰郡主、蒙摯、靖王、譽王、景睿、豫津、飛流、藺晨、宮羽、夏冬、蒞陽公主、靜妃、夏江、謝玉、大梁皇帝、太子景宣、般弱、謝弼、黎綱……無不性格鮮明生動,直鉆人心,讓人看了再也忘不了。
人物和情節是相輔相成的。《瑯》劇里每個人物都有他/她的一番來歷故事,而這些故事互相聯系牽扯。枝枝杈杈、盤纏復雜的人物關系和人物故事,最后終于構成了一個以赤焰軍梅嶺慘案的發生和輻射為中心主體的龐大故事脈絡。《瑯》大致以梅嶺慘案開始,以洗冤梅嶺忠魂結束。圍繞這一主軸,《瑯琊榜》展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叫人無法不往下看的故事情節,充分顯示了作者卓越的想象力以及高超的編織故事、駕馭情節的能力。
有如梅嶺慘案是《瑯》劇主軸,梅長蘇是《瑯》劇的骨血和靈魂。這個,除了故事本身的成功塑造外,胡歌的演出功不可沒。《瑯》劇很快讓我入了戲,梅長蘇和胡歌兩人,也很快就在我的眼里合而為一。不僅如此,梅長蘇和林殊兩個人格,在“真的勇士”這個高度上也渾然一體。梅長蘇這個人物是極其豐富和復雜的。十二年前,由于奸人陷害,大將軍林燮及其麾下七萬將士全軍覆沒。林燮之子,少帥林殊僥幸存活。由于經歷了一場“火寒”之毒,林殊不僅模樣全變,身體也變得脆弱多病。從地獄中走出來的他,懷著復仇洗冤的堅定決心和意志,苦苦準備了十二年,不僅成了天下大幫“江左盟”宗主,也練就了深具摧毀和營造能量的才智。懷揣如此的人生目標和絕倫冠才,梅長蘇來到了金陵帝都。他的目的明確而多層次:拔除障礙、奪嫡、洗冤、重振大梁清明和國威。
梅長蘇的奪標路是極為艱巨并兇險的,為了達到目的,他硬下心,犧牲了愛情,割舍了友誼和親情;他冷下血,掀起一個又一個腥風血雨。從這個角度上說,梅長蘇被迫掩蓋了自己的本心。然而,那個本心,也就是軍人少帥林殊沙場殺敵、忠貞報國的赤子之心從來就沒有消逝過,林殊其實才是梅長蘇真正的本我。由于這種雙重人格的沖突、矛盾和折磨,梅長蘇時不時都會顯示出一種神經質和茫然,一種幾乎看不見的煩躁、甚至是一種自卑。有一次,他把自己那雙羸弱的雙手伸向火爐,自嘲說:這雙手本為握劍殺敵之手;而今,我手無揮刀之力,只能處在陰暗角落,干著那些攪亂風云的勾當。
除了人格的自我廝殺,實現目標和禍及親友之間的矛盾也使得梅長蘇痛苦不堪。每扳倒一個前進路上的敵人,他都要用很大的力氣去保護或補償那些無辜者,這是非常累心累人的一件事。
正是在這些痛苦的矛盾掙扎里,顯現出了梅長蘇感人至深的真愛,放射出了善良人性的習習光芒。梅長蘇這個人物的飽滿人性,是《瑯琊榜》震撼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梅長蘇和霓凰郡主是青梅竹馬的訂婚情人。梅長蘇不想相認,是不想讓君主更加痛苦,因為他自知自己病體難長。
梅長蘇不愿和摯友靖王相認的理由,出乎我的意料,也叫我淚奔。梅長蘇的原話:“那些陰暗沾滿鮮血的事,就讓我來做,想要推倒惡貫滿盈之人,難免會傷及無辜,就讓我來,甚至有時候,還要在他心上狠狠地插上一刀,靖王承受不了,就讓我來背負吧!”又說:如果靖王知道了我是誰,他必每步都為我著想,如此,則大事難成。把心地純正的靖王扶上太子寶座,為大梁立一個好君主,這是梅長蘇的最終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寧愿自己獨背十字架。
梅長蘇的大義以及對親友的摯愛對自己的隱忍,理解他的那些人們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并回饋以火熱的友情和關愛。這種暖暖的、樸實而高階的深情厚誼,是《瑯琊榜》撼動人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儒仁俠義,忠心赤誠,是中國文化里千年傳承的精神。有人說人心不古,當今人世間或難遇見如此人間暖情,可真情永遠是人類心靈深處的渴望。兩者的反差,使得觀眾對瑯琊真情倍加向往。
電視劇到了最后,梅長蘇不僅實現了奪嫡目標,還錦上添花地成全了自己——他重披戰袍,坐上馬鞍,重回他的本我林殊!為了說服藺晨,他說:“我畢竟是林殊,是赤焰軍的少帥林殊!我要回去,回到赤焰軍當年的戰場;我要回去,那才是真正屬于我的地方!”至此,江左梅郎與少帥林殊完美合一。
梅長蘇如此,其他人物也都各有他們自己的故事和人格。這些人格不僅有著他們各自家世和社會的背景和原因,還有著發展演變的縱向深度。比如蕭景睿、言豫津、謝弼、穆青等位年輕人心智和性格的成熟和變化,都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人性的豐厚是《瑯琊榜》豐厚深刻的支撐點。
《瑯琊榜》是一部理想主義的作品。從人物的塑造,人際關系的烘托描繪到故事的發展結局,《瑯》都做了理想主義的藝術加工。《瑯琊榜》理想主義的力量,根植于它的真實性。《瑯》劇作者深挖了人性里真實的優良品德:善良、厚道、仁愛、忠肝、義膽,甚至還有英勇、大義和幽默風趣等等。通過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理想主義,《瑯琊榜》充分激活了讀者內心那些積極的方方面面。
《瑯》劇理想主義的根基,還在于她正視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的現實及其對人性的影響。梁帝最后同意重審赤焰軍案,并非因為他真的反省。《瑯琊榜》反復提示,封建專制者是不可能超越其歷史局限而有任何自我反省的,因為皇帝和天子是一個意思,是不可能犯錯的。梁帝最后在四面楚歌、成了孤家寡人的境況下,披頭散發衣冠不整,獨自步出宮殿大堂,一路念念有詞:“逆臣賊子”。這一幕意味深刻。“逆臣賊子”,是一個歷史名詞,代表了封建專制年代里的皇權思維。
除了故事內容和演員演繹的精彩之外,《瑯》劇的音樂和剪輯也十分精工。每次到了梅長蘇大戲的關鍵時刻,他的主題音樂便會被緩緩奏出,冉冉升起。那寬廣高遠的音域,令人聯想起梅長蘇這個人,他的心靈,他的悲喜,他的擔待……那主題音樂柔柔的,幽幽的,直鉆人心,催人淚腺。
電視剪輯方面,《瑯》劇常常有“說曹操,曹操即到”的承接手法,使得電視劇故事情節的推進連續性和跳躍性巧妙結合,靈活多變,越發的吸引人。
《瑯琊榜》是一部以中國南北朝蕭梁王朝為歷史背景的文藝作品。雖然《瑯》劇的人物、故事等基本是虛構的,但《瑯琊榜》通過南梁的歷史平臺,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里重情義,重禮儀等等的文化精髓,展現了與中國文化相交織的壯美人性。電視劇《瑯琊榜》是一部優美典雅、充滿中國文化情調氣質和精神魅力的古裝大戲,是一曲對中華價值觀和對人間情義的贊歌。
瑯琊劇終時,梁國兒女精銳盡出,集結在他們的精神統領林殊的麾下,迎敵衛國。
隨著深情的歌聲,《瑯琊榜》就像一個情人走遠了……可她,又時時在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