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汽車換由我來駕駛。還沒待我找回長途駕車的狀態,前方一塊橫跨公路的交通指示牌出現在視野中——河南向我們致以了誠摯的歡迎!
車窗兩側的樹木像士兵一樣挺拔地接受往來車輛的檢閱,稍仔細看就不難發現四周的樹木品種和數量都變少了。田間地頭稀疏地種著粗枝大葉的楊樹,偶爾冒出一兩棵柳樹低頭洗刷去這片平原的樸實。
自打進入河南境內,我便發覺公路上行駛的車輛明顯減少,尤其是過往運輸的大型貨車,這令駕駛輕松了許多。良好的路況讓我卸下了緊繃的神經,同家人在車里愉快地聊了起來。更多的話題是妻子白菜提出的,她發現周圍的房屋、田地、樹木與南方有許多不同,雖未見到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名山大川,這不一樣的鄉間風貌也相當讓人難以忘懷。
歡聲笑語間,我們行入了滬陜高速。我清楚地知道,這條連接祖國西北與東南地區的重要交通線的終點就是西安,行駛在這條公路上,意味著我們的目的地就在前方了。
公路兩側的地勢逐漸有了起伏,蔥蘢的山體不斷映入眼簾,進入秦嶺周邊地區后的景色不再單調。畢竟只是借道河南,汽車很快就到達了陜西商南境內,這里是大秦嶺的封面,小有名氣的金絲大峽谷就坐落在此處。由于名稱相近的緣故,我們在服務區休息時,甚至遇到不少過路的旅客誤會金絲猴就棲息在附近。
烈日漸漸從我們的頭頂轉移到視線的前方,我拉開遮陽擋板,繼續往前行進。伴隨著兩側山峰逐漸隆起得高大雄偉,公路上的隧道路段也變得多了起來。
每次通過隧道時經歷的速度放緩、光線降暗,讓我的精神不得不變得集中起來。要是沒有這些隧道,早些年可是需要在山路上緩慢繞來繞去才能翻過這些山頭的。直通通的過山隧道不知為我們節省了多少距離和時間。
滬陜高速把我們引向群山深處,滿目的翠綠仿佛把空氣也染得沁人心脾起來。彎曲山谷中流淌的溪水是那樣充滿生機,陽光為清澈的溪水添上了閃亮的外衣,儼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然而一路駕車的我不能把所有心思都花在窗外醉人的美景中,畢竟還要履行把一家人安全帶到西安的使命。眼前的這份秀美,就留給身旁的妻子和兒子用心體會吧。
掃了一眼地圖導航,汽車距離目的地越來越近,我卻不得不放慢車速。不知為何,這一段的公路維護路段又長又多,寬闊的路面只能臨時調整為單車道通行。原本擦肩而過的車輛都在此刻不期而遇,排成一條長龍緩緩前進。提不起的車速雖難免讓習慣了高速行駛的駕駛員心中略微憋悶,卻也為旅行途中的我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機會去親近窗外山水。緩慢行駛自然比高速飛馳時欣賞得更加暢快。
不知過了多久,公路突然開闊起來。一眼望去,這里竟足足開辟出五個車道!我意識到,目的地就在前方不遠處了,因為公路兩旁的綠化也變得精致起來,開始有了大城市該有的模樣。
群山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進入了中國第四大平原——關中平原,也就是號稱“八百里秦川”的地方。此處還算是平原的邊緣地帶,遠處的山峰像一面高墻一樣筆直地站立著,用其蒼勁的軀干護衛著這片古老的土地,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增添了許多安全感。
在我的指揮下,白菜拿出手機連接汽車音響播放了一首鄭鈞的《長安長安》。此情此曲,最應此刻此景。音樂開場的秦腔訴說著關中漢子古樸剛烈的性格氣質,我不由得對西安的人和景產生了無限遐想,快到達目的地時的心情是如此雀躍,因為近在眼前的未知才最充滿魅力,讓人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
眼看著公路上“陜A”起頭的車牌令人應接不暇,一座大型城市的輪廓也出現在了我們眼前。光從遠處瞭望,這與其他大城市也沒什么不同,一幢幢鋼筋混凝土搭建的摩天大樓錯落有致地構成了它的筋骨,絲毫看不出腦海中千年古都應有的氣質。“終于到西安了”,白菜長吁了一口氣,轉身向后座的兒子科普起這座城市的典故來。聽著她們母子倆煞有其事的對話,我隨后驅車駛出高速公路往西安城區進發,此時已經下午7點,掛在天邊的紅日正準備向我們揮手告別。
幸運的是,電子導航為我們挑選了一條高架橋為主的路線。雖說趕上了西北最大城市周一下午的交通晚高峰,卻也沒有遭遇水泄不通的窘境。
大約20分鐘后,恢弘的青磚色城墻出現在視野里,我們靠近了西安城的中心區域。由于天色尚未完全黑下來,市政還沒有開啟這座城垣建筑的燈光亮化,我們借著今天最后一縷夕暉欣賞到了它的日景全貌。匆匆一瞥后,我們駕車經由西城門進入當地人口中的城內,我們要下榻的酒店就在前方。
城內街道上的景色與城外截然不同,馬路兩旁的綠化明顯稀疏下來,行車道寬度也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段顯得營養不良,人行道上老舊的公用交通設施并沒有給這里增加任何一絲古樸感。從車窗往外望去,一排簡約實用的建筑中時不時蹦出一兩棟刻意仿古的嶄新瓦屋頂建筑,不免讓人覺得矯揉造作、格格不入。
或許是一路舟車勞頓導致我興致不佳,也可能是我對這座城市的期望過高,總之當我真正親身看到它的樣貌時,仿佛沉浸在香甜美夢中的自己忽然被來自現實的以及響亮耳光狠狠抽醒。
在距離酒店還有200米的地方,汽車拐進了一條狹窄的巷道中。兩旁熙熙攘攘的電動車和人群讓原本被地攤商販整齊占去的小路寬度所剩無幾,留給我們的只有寸步難行。腳下的黑色柏油路面早已被年歲染上了灰白色,路基裸露出的坑坑洼洼向攪成一團的民用電線訴說著昔日的榮光。要不是看見了前方酒店亮起燈的招牌,我一度以為自己走錯了路線,這讓我對西安的第一印象雪上加霜。
理想總是豐滿的,來西安前,我在腦海中描繪了無數個古色古香、人聲鼎沸的古城形象。今日親眼所見,卻讓人大跌眼鏡,“青石板路、灰瓦磚墻、錯落有致”與這里竟沒有絲毫關聯。破落的房屋、狼藉的街道、雜亂的規劃,如同二十年前小縣城一般的市容,讓人難以把它和千年古都劃上等號。這里沒有古樸,更多的只是衰敗。
艱難地通過這段繁華喧鬧的巷道之后,我們把汽車停在了酒店為數不多的珍貴停車位上,并在酒店服務員熱心的幫助下取出行李辦理入住。這段1000公里的車程總算是在一日內安全抵達。
西安的美食名聲在外,眾多小吃集中在回坊一帶也算是眾所周知。都說認識一座城市先從味蕾開始,所以我們提前把酒店訂在了西安城內的回坊附近,方便我們就近品嘗當地美食。在酒店稍作休整之后,饑腸轆轆的一家三口便迫不及待地出門覓食,空氣里彌漫的美食香味早已引得我們垂涎欲滴。
有些事情只有到了當地才會知道,本打算直奔回民街的我們被酒店工作人員告知,酒店樓下灑金橋路的美食比回民街的更加地道和豐富。果不其然,這條其貌不揚的小路兩側塞滿了大大小小的小吃鋪子。種類繁多的面食在這里齊聚一堂,極具民族色彩的門店招牌讓人躍躍欲試,看來我們的確沒有必要舍近求遠。
不難發現,這里就是我們剛剛開車經過的擁擠巷道,來往的人群大多是操著普通話且穿著較為整齊的外地游客。偶爾經過我們身旁穿著大褲衩和涼拖鞋的老大爺為這條小路增添了許多市井氣息,使得它不至于淪為專做游客生意的商業街區。否則,在這里消費時體驗不到幾分當地的風土人情,將是多么無趣。
這條狹長的灑金橋路,讓我們足足走了十來分鐘還沒到盡頭。兩側的食肆紛紛將招牌菜品擺到街面上來招攬生意,迫于激烈的競爭壓力誰也不敢再去矜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畢竟沒有幾把刷子的店家在這里也開不下去。琳瑯滿目的美食讓我們挑花了眼,恨不得把所有店鋪都光顧一遍。可解決一天的勞累和饑餓才是當務之急,我們只好走進了一家環境相對比較寬敞通透的本地餐廳。
這家餐廳的食物種類還算齊全,當地名聲在外的小吃應有盡有,看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餐廳老板是個操著東北口音的大姐,從進門開始她便熱情地招呼我們,一口一個“兄弟”的稱呼,讓我感受到了北方特有的豪邁和親切,要知道在南方我都只會被稱呼為“帥哥”的。在這位東北大姐的悉心推薦下,習慣性糾結的我們竟很快就點完了菜。
連肥帶瘦的大塊羊肉整齊地碼在赤色的紅柳枝上,在炭火的熏烤中接受辣椒和孜然粉末的洗禮,鍛造出看似粗獷的它外焦里嫩、肥而不膩的口感,這是南疆地區特色的紅柳枝烤羊肉串。
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羊湯散發出特有的香氣,新鮮翠綠的香菜蒜苗末與時大時小的羊油油花一同在湯面上爭奇斗艷,留下晶瑩剔透的粉絲和薄如蟬翼的羊肉片徜徉在湯里默默接受著香料的滋養。隨手掰下一塊緊實的白吉饃投入湯中,便剛好打破這湯碗內的平靜,這才激發出水盆羊肉的獨特魅力。
薄皮大餡的餃子浸在湯里舍不得出來,鮮紅的油潑辣子為它們蓋上一床芝麻花紋的喜慶棉被,仿佛生怕餃子著了涼一樣。空氣中隱約的酸味訴說著陳醋的年份,僅僅是聞上一下,也讓人酸得生津、辣的冒汗,酸湯水餃果然別具一般風味。
在品嘗了久負盛名的紅柳枝烤羊肉串、水盆羊肉、酸湯水餃之后,我們意猶未盡,便又吃了幾份陜西風味的涼菜。
沒想到,平時不怎么吃面食的白菜這次也賞臉吃了半份水餃,兒子玉米則也是來者不拒地吃了許多。也虧得他小小年紀不挑食,這才省去了我們一路上吃飯時的許多麻煩。西安美食之都的稱號沒有另我們失望,這讓我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逐步由陰轉晴。
吃完晚飯已是接近十點,巷道上摩肩接踵的人潮漸漸退去,但灑金橋路仍然顯得燈紅酒綠。這里,是能夠從清晨的早餐一直熱鬧到深夜的夜宵時段的美食天堂。晚風迎面吹來的不僅有絲絲涼意,還有餐館里傳出的濃烈香味。夏蟲不斷地在路邊枝頭提醒路人夜已深沉。懷著對第二天早餐的期許,我們向酒店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