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湖區后,109國道變得曲折起來。我們需要在前方翻越海拔3800多米的橡皮山,這是一個不簡單的任務。長達二十公里的爬坡路段穿越了藏民的牧區,使我不光要面對來自盤山公路的挑戰,還要隨時準備好應對牛羊橫穿到馬路上的突發狀況。
隨著向南進入山區,手機一點點失去信號。好在腳下只有這一條公路可走,我并未因此驚慌失措。徑直向前行駛,十余頭牦牛擋住了去路。我們跟隨前車停穩汽車,近距離地觀察起牦牛群慢悠悠地走過馬路。
不同于南方的水牛和北方的黃牛,寒冷的高原讓牦牛進化出長長的裙毛來抵御風雪嚴寒,看起來憨態可掬。在白菜的提醒下,汽車后座的玉米突然煥發了精神,瞪大了眼睛觀察這城市里難得一見的景象。目送牛群離開,我把汽車切換至爬坡檔位,繼續翻越橡皮山。
公路兩側的山坡已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山崖,陡峭的坡面上竟密密麻麻地爬滿了數百只山羊,在幾位馬背上帶著氈帽牧民的指揮下啃食漫山的青草。山坡上的草場比不上湖區的肥沃,拼命生長的野草再也難以遮蓋一塊塊灰色的巖石,只能任由它們暴露在我們眼前。整片山坡像是綠色的棋盤上擺上了一場浩蕩的棋局,棋風穩健的黑子是裸露著的石塊,陣型變幻莫測的白子是正覓食的羊群。一家人都從未見過如此大的牧羊規模,紛紛東張西望起來,全然忽略了正快速攀升的海拔高度。
經歷了幾個讓人心有余悸的連續彎道,我們在一個橫跨公路上方的交通指示牌的提示下獲悉已經抵達橡皮山頂,此處還有幾個游客不顧往來車輛的危險站在指示牌下合影留念。路旁有牧民搭起的幾座氈房,氈房旁坐著幾位牧民招呼過往車輛騎馬游玩。我下車詢問洗手間所在,卻被告知沒有廁所,便焦急地駕車駛下山去。
下坡路段更為陡峭,稍有不慎便可能釀出大禍,我不得不握緊方向盤,耐心地控制車速。終于,在行駛了十來公里處,國道左側出現了一間難得的公共廁所。廁所門前停滿了過路的車輛,在這樣人跡罕至的路段,一處沒有供水系統的方便之所也顯得別樣珍貴。
翻越橡皮山后,汽車便駛入了柴達木盆地。中控臺上的手機,也不知在何時恢復了信號,重新開始工作的導航系統讓我松了一口氣,現代通訊的支持給了我們單車馳騁在高原上的安全感。
我在一個叫做27道班的地方驅車離開109國道,進入京藏高速。身旁的白菜由于在橡皮山頂產生的輕微高原反應已經進入夢鄉,兒子也疲倦地在后座上呼呼大睡,留下我一人獨自征戰接下來的路途。
與青海湖區生機盎然的景色截然不同,柴達木盆地由于土地鹽漬化嚴重的緣故,漫山遍野僅有稀疏的麻黃、梭梭等灌木植被得以生存,到處是一幅荒漠的景象。
沿京藏高速往西北方向行進不遠,一個在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湖泊便出現在公路左側,隨后一排高高樹立在戈壁灘上的廣告字奪目而來,“天空之鏡”四個大字讓人馬上反應過來這是來到了近年來深受游客追捧的的茶卡鹽湖。
潔白如雪的鹽灘讓清澈見底的湖水變成了一面遼闊的鏡子,鏡中倒映出藍天白云和遠處的雪山,夢幻的場景猶如童話一般。茶卡鹽湖也因此在經過旅游開發后,搖身變為旅拍勝地,甚至被《國家旅游地理雜志》評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然而青海最不缺的就是鹽湖,一百多處各式鹽湖所儲存的鹽量足夠全世界使用上百年。茶卡鹽湖不過是其中名聲最響的一座,卻未必是最值得一去的一座。
從公路上望去,鹽湖景區附近坐落著一個規模不小的鎮子,那里便是茶卡鎮,鹽湖亦是得名于這個鎮子。鎮上房屋林立,雖看不到摩天高樓的蹤跡,但在這地廣人稀的盆地里也算得上是個熱鬧之地。日益興旺的旅游業繁榮了整個鎮子的餐飲與住宿生意,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數十年前恐怕做夢也難以想象自己的生活會因為觀光客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一家人路過茶卡并未選擇前去觀光,經歷了成熟商業開發的景區并非我與白菜青海之旅所求。在這片離天空如此接近的高原,遠離人群的純粹自然風光方是心之所向。
我們在即將離開茶卡的地方與青藏公路告別,轉入了更為冷清的茶德高速。茶德高速與國道多是在不遠處并行,過往的運輸車輛大都選擇在國道上通行,高速公路上自然鮮有車輛往來,一路上汽車行駛地十分暢快。盆地四周被連綿不絕的高山環抱起來,寸草不生的山坡露出嶙峋的筋骨,顯得如此蒼老又從容,簇擁起這塊聚寶之地。前方視野盡頭的山峰看起來近在眼前,激起了我對大山背后的探索欲,然而任憑我如何努力驅車仍遙不可及,這大概就是古人說的“望山跑死馬”吧。
車窗右側的山峰在不斷起伏中逐步沙化,遠處虎視眈眈的柴達木沙漠探出腳步躍躍欲試,好在被近處戈壁灘上的叢生灌木牢牢抵擋住。不同于騰格里沙漠連亙千里的壯觀,這里新月形的沙丘在盆地中心斷續分布,與戈壁摩肩接踵地交錯,形成了此處別具一格的荒漠地形。
荒漠一直綿延到尕海,曠別已久的濕地景觀重新在公路左側映入眼簾。湖邊隨風擺動的草蕩讓人心曠神怡,不時飛出幾只水鳥向湖面上飛去,準備捕食尕海里豐富的鹵蟲。尕海之后的路段都被白楊樹守衛起來,樹林的后方開墾出一畦畦整齊的農田。我們總算是進入居民區域,擺脫了與風沙作伴的時光。
高速公路的終點是德令哈,一家人即將在這里落腳歇息。作為海西自治州的首府,這座城市能夠為我們提供相當舒適的住宿條件。
下午6點半,太陽依舊高高掛在天上,我們沿著整潔寬闊的街道抵達提前預定好的酒店,卸下隨身的行李與一天的疲憊。停車場里停滿了外地車牌的車輛,車身上的塵土證明這些車主都是在此短暫落腳的自駕游客,如同我們一樣。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詩人海子在三十多年前寫下的這首《日記》,讓這座寂寂無名的小城出現大家的視野中。如今,德令哈也在巴音河畔建造了一座詩歌紀念館緬懷這位才華橫溢的已故詩人。
由于地理緯度靠西的緣故,德令哈的夏天要晚上九點才會天黑。這讓我們得以在酒店用完晚飯后,還能外出游覽這個很久以前就給我留下朦朧印象的雨水中荒涼的城。
夕陽下的德令哈看起來并不荒涼,雖然鮮有高樓大廈,但這里的每一條街道都打掃得十分干凈,每一棵花草都整理得有模有樣,每一棟建筑都修建得別致,算是一座別有風情的小城。穿城而過的巴音河歡快地流淌在腳下,夕陽透過岸邊樹蔭的縫隙撒下河面,河水透著陽光閃閃發亮,像是跳躍在柏樹山下的精靈。馬路上的行人與車輛都不多,站在街角能夠望得街道的盡頭,看來“擁堵”這個詞注定是與這個城市無緣的。街上沒有車水馬龍的嘈雜,沿街的商鋪也沒有喧鬧的叫賣聲,不絕于耳的只有路邊草叢里的蟲鳴聲,仿佛它們才是這里的主人一般。
高原山地的氣候特征是晝夜溫差大,在這一點上,德令哈也未能免俗。下午還著裝清涼的我們,在太陽落山后不得不披上外套。返回酒店的途中,這座城市華燈初上。昏黃的光線照得路燈下的樹影斑駁,我們被身后的燈光一點點拉長身影,又被前方的燈光把身影緩緩縮短。
行至酒店附近,我偶然發現一家營業著的爵士風格酒吧,不俗的裝修和家具風格讓它看起來充滿情調。奈何它在這既靜又凈的小城里只得門可羅雀,也許店主并不是一位俗人,只求情懷不求回報吧。
根據行程規劃,德令哈之后我們將要去探索雅丹地貌和兩座鹽湖,晴朗的天氣是能夠遇見美景的必須條件。天氣預報顯示第二天是個陰雨天,盡管當下夜空中還閃爍著幾顆星星,但畢竟高原的天氣連當地人都難以捉摸,我們不敢冒險。為了給予接下來風景最大的尊重,一家人選擇在德令哈多留宿一晚,等到天氣放晴后再度出發。
日新月異的科技令人信服,如天氣預報所言,來到德令哈的第二天,整個海西都下起雨來。透過窗子望向樓下逐漸清空的停車場,除我們以外昨日下榻的游客都按計劃奔赴至旅程的下一站去。午后,酒店又迎來了一批批前來入住的自駕游客,一輛輛掛著外地牌照的汽車將停車場重新塞滿。
我在房內透過窗子迎來送往,默默看著形形色色的住客出入,一邊祝福今日離開的游客能夠收獲愉快地旅程,一邊祈禱明日的藍天能夠如約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