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顧蘊齡的臉紅紅的,李廉笑了笑,一把將顧蘊齡擁入懷中,說道:“齡兒,我的心里只有你一人,我們要這樣幸福下去。”
顧蘊齡直點頭,李廉從未把她當成是永安的替身。
永安坐在賀蘭敏之的腿上,她輕撫賀蘭敏之的臉,說道:“無論怎么樣,我都會在你身邊。”
賀蘭敏之點了點頭,他抱著永安,說道:“我也會一直在你身邊。”
雍王府,最近顧蘊齡的身體總是不舒服,吃什么吐什么。
李廉找來御醫來給顧蘊齡診脈。
御醫診脈后,跟李廉說:“雍王殿下,恭喜恭喜!”
李廉一臉懵逼地問道:“劉御醫,恭喜什么?”
劉御醫笑了笑,說道:“雍王妃是有喜了。”
床上的顧蘊齡不好意思了,李廉倒是很高興,他沉浸在要當父親的喜悅里。
劉御醫把李廉叫到一邊,說道:“這樣,雍王殿下,回頭我開一副保胎藥給王妃送來。”
李廉點頭表示感謝:“那就有勞劉御醫了。”
永安幫助賀蘭敏之開始準備聯歡會,她拿出紙筆來,在紙上寫著什么。
賀蘭敏之看不明白,他問道:“永安,你這寫的是什么?”
“節目單啊。”
永安解釋道:“就是把要表演的曲目在紙上寫下來,等到聯歡會開始的時候,按照順序一個一個的表演。對了,你們古代人是怎么過年的?”
“除夕之夜,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喝花椒酒,以驅寒祛濕。”
“等等,花椒酒,是不是喝酒的時候,把花椒放在酒里?”永安打斷賀蘭敏之問道。
賀蘭敏之點了點頭,接著說道:“嗯,吃過團圓飯,全家人守歲到天明。對了,除夕還有一種驅除瘟疫的儀式,叫做‘儺’或者‘大儺’。春節期間要吃‘五辛盤’,又叫‘春盤’,是由五種有辛辣氣味的蔬菜拼成的。”
永安點著頭,問道:“為什么要吃那么多辛辣的蔬菜呢?”
“吃‘五辛盤’可以發散人的五臟中的陳腐之氣。”賀蘭敏之解釋道。
“哦,這樣啊,古代人可真是講究。”
賀蘭敏之繼續說著:“大年初一過后,開始走親訪友,互相邀宴,叫‘傳座’。”
“哎,這個與我們那是差不多的。”
賀蘭敏之問道:“那你的家鄉那邊,怎么過年呢?”
“過年之前的幾天,就開始置辦各種東西,叫做‘辦年貨’,除夕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之后,半夜要吃餃子,初一在家休息,初二開始走親戚。”
“餃子,那是什么?”
永安想了想,說道:“對了,在大唐應該還不叫餃子,就是把菜或者是肉調餡,用面包好,再下鍋里煮熟。”
“那不是牢丸么?”賀蘭敏之脫口而出。
“什么玩意兒?牢丸,這么難聽的名字,誰取的?”
賀蘭敏之回答說:“這我也不知道。”
很快,節目單寫好了,永安把節目單拿給賀蘭敏之。
賀蘭敏之認真地看著,問道:“這些都是什么才藝?”
“都是些歌舞,因為是過年,所以要比平時多一些。”
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圣張仲景首創。
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為“餃耳”。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
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等小料。
唐朝時叫“牢丸”,在漢代劉熙《釋名·飲食》中有解釋,是把拌以各種佐料的肉餡,團成丸子,穿起來烤著吃。
后來,面食進一步普及,人們又用面皮將肉丸子包裹在中間,使其牢不可破。
宋朝稱為“角兒”,它是“餃子”一詞的詞源。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清朝時,北方人稱為“煮餑餑”。濟南等地人們稱為“水包子”。
上元節這天晚上,賀蘭敏之拉著永安出來看花燈,街上非常熱鬧。
李云霄和武瀟瀟相約一起來看花燈,李廉和顧蘊齡這一對也一起出來了。
顧蘊齡一邊小跑,著一邊說道:“殿下,快點兒!”
“齡兒,你慢點兒,你這還帶著身子呢!”李廉追上顧蘊齡,牽著她的手。
“以前每年的上元節,我都是和心兒出來看花燈,今年有了殿下,真好。”
李廉望著顧蘊齡,說道:“何止是今年,以后每年,我都陪著你。”
兩人相視一笑,他們繼續逛花街。
武瀟瀟先到了花街,李云霄還沒到,她等的無聊,就四處閑逛。忽然她看到一個年畫娃娃的面具。
小攤老板說道:“姑娘,這個面具很受歡迎的。”
武瀟瀟買下了面具,她帶上面具之后又來到一個賣首飾的小攤位,她看上了一個步搖。
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傳過來:“老板,這個步搖我要了。”
武瀟瀟一看,是李云霄,來得這么晚,她有些不高興,正好帶著面具,她并不想跟李云霄相認。
見李云霄付了錢,武瀟瀟轉身就要走,李云霄攔住她:“姑娘請留步,我見姑娘的身材似曾相識,不知姑娘可認得我呀?”
“不認得。”武瀟瀟還生著氣呢。
李云霄笑了笑,把那步搖戴在武瀟瀟的發髻上,說道:“聽姑娘的聲音很是耳熟,我看姑娘不如……”
武瀟瀟回過身來,把面具摘了,她問道:“一點兒都不好玩兒,我帶著面具你都能認出我來?”
“那當然了,在我李云霄眼里,只有你武瀟瀟才是獨一無二的。”
聽到李云霄這么說,武瀟瀟頓時氣就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