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臺《百里挑一》節目錄制現場,楊陽和阿寶兩人錄制完,獲得不錯的得分后就在等待張謙。
可是等到午飯過去,下午開工后,依舊沒有等到張謙的身影。
直到傍晚,張謙的身影才出現在了休息大廳。
只不過這次并不是他自己來的,其身后還跟著四個年輕靚麗,各有千秋的女孩。
什么情況?
這出去一天就多了四個女陌生孩?
不明白情況的眾人,都紛紛猜測這四個女孩是干什么的。
不過。
張謙并沒有留給眾人多少猜測的時間,和楊陽阿寶兩個小弟打了聲招呼后,就去后臺找到了導演組的一個副導演,說明情況。
副導演當然認識比賽最大黑馬張謙,但他只是副導演,就把此時上報給了盯著錄制的總導演寧導。
寧導叫寧靜,三十多歲,正直事業的高峰期,別看是一介女流,卻導演過不少綜藝節目,這次沈城電視臺主辦的《百里挑一》能請寧靜來擔任總導演,肯定花費不少。
寧靜之所以能答應來擔任《百里挑一》的總導演,高額的勞務費只是一方面,關鍵是被上百藝人的比賽形式吸引了。
但通過第一期的全天候錄制,讓她體會到了錄制綜藝節目也能如此艱辛。
如果能借此錄制出好的綜藝也行,但百名參賽選手都是出刀三年以內的新人,即便有個別表現不錯的,也僅此而已。
張謙的出現,讓節目的質量和看店都拔高了一大截。
你能想象......
一個出道時間僅僅3天的新人,能在現場自彈自唱出自己的原創歌曲,并且還很有可能成為經典歌曲。
不但帶動了全場的百位大眾評委,連帶著四位專業評委老師,也給出了高分。
第一名可謂是實至名歸。
這還只是錄制現場,當寧導發現關于張謙錄制后退發生趣事后,也決定都剪輯進去。
現在,張謙在寧導心中就是《百里挑一》節目頂梁柱般的存在,所以在聽到張謙的要求后,便立馬答應下來。
雖然節目組錄制現場有樂隊,但如果參賽歌手自帶樂隊的話,寧導也不反對。
只是得有一個前提,就是得簽署保密協議。
對此,楊若雪和她找來的三個女孩都沒什么問題。
“下面出場的是我們上期第一名張謙,他此次要唱的歌曲暫緩保密。
其實,不是我不想說,而是真的不知道,因為之前在后臺問他時,他說還沒有想好要唱什么歌曲。
下面就有請張謙為我們親自揭曉,他此次所唱的歌曲名字。”
錄制節目現場,主持人以開玩笑打趣的形式,將不知道張謙所唱歌曲的事給說了出來,頓時引得眾人一陣發笑。
因為眾人不覺得這是真的,就當一笑話聽。
下一刻。
身穿休閑裝,形似鄰居大叔的張謙緩緩走到了舞臺之上。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身后多了四位年輕靚麗的女孩。
“下面這首歌送給臺下的一位觀眾,她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是我的同班同學,最后我們更是考入了同一所大學,我的童年中處處都有她的身影,接下來這首歌的名字就叫《童年》,送給她。”
臺下觀眾聞言,都不由自主的向身邊左顧右盼,向看看到底是誰,能有幸讓上期的第一名張謙在這種比賽錄制現場,親自送歌。
這其中當然不包括秦月,因為她知道,張謙說的那個人就是她自己。
之所以來參加《百里挑一》節目的現場錄制,也是無意中聽說有張謙在,才打算過來看看。
沒想到不但給張謙看到,還要在錄制現場送給自己一首歌,這不由得讓秦月有些小小的激動。
但她的外表依舊鎮定自若,看不出什么情緒。
在張謙介紹的功夫,他身后的四位年輕女孩,都已經將樂器準備就緒,隨著他的一個手勢,一段舒緩的音樂就從四個女孩手中的樂器中響起。
不只是有意還是無疑,四個女孩的站位,對中間的張謙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
左側是長發飄飄,身材修長的李蘇,抱著一把電吉他,輕輕的彈奏。
左側后方是長相中性,潮流打扮的楊若雪,修長的十指如精靈一般在電子琴上跳動。
右側后方是身材相對較小,有些嬌滴滴的譚琳,他是唯一坐著的,身體周圍擺著一套架子鼓,粉嫩的雙手熟練的玩弄著手中兩根纖細鼓槌,敲擊之下,傳出悅耳的聲音。
右側是身材高挑,大長腿齊旋,抱著一把貝斯。
這便是楊若雪拼湊起來的組合,雖然是臨時拉來的,但因為每個人在樂器方面都有著不凡的造詣,這才能達到張謙的要求。
這可能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
楊若雪是音樂天才,她所交的朋友也都是差不多,否則相互之間根本沒有共同語言,玩不到一塊去。
先不管四人組合演奏的怎么樣,光是她們往張謙身后一站,無形之中就幫其增添了不少的分。
特別是錄制現場的男性朋友,其眼神都會不自覺的發亮,從張謙這個主角身上移動到其他四位年輕美女的大長腿上。
在燈光的照耀之下,更顯亮眼。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
等待游戲的童年......”
第一段就勾勒出一幅校園課堂上的圖畫,把孩子渴望自然的純真的童心寫的晶瑩剔透,活潑靈動。
讓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歌曲當事人之一的秦月即使如此,即便這歌詞中有些描寫不全對,但她知道這是創作需要。
“......隔壁班的那個女孩,
怎么還沒經過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畫,
心里初戀的童年......”
第二段就提到了上學時的懵懂初戀,讓觀眾的腦海中都不由得浮現出記憶深處的那個“她”。
秦月聽到此處,便感覺心跳加快,臉色發燙,心道:“難道他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喜歡我了?”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
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總是要等到考試后,
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一寸光陰一寸金,
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
從日常生活的休閑,到課間的娛樂,到孩子青澀的心事,讓每個人都輕易喚起對童年記憶的認同感。
雖然初戀到此戛然而止,但秦月依然側耳傾聽,因為這可能是張謙的童年寫照。
“沒有人知道為什么,
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
山里面有沒有住著神仙。
多少平日記憶,
總是一個人面對著天空發呆。
就這么好奇就這么幻想,
這么孤單的童年。”
抽象描寫出了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雖然不像寫實內容那么立體,但是給與人更大的想象空間,幻想,希望,還有了孤單。
這種過渡到成熟時必經的特殊又復雜的感情,標志著孩子在慢慢長大。
歌詞曲調雖然輕松有趣,但一想到張謙成曾經還有過的孤單童年,秦月便沒有來的有些心疼。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
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
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什么時候才能像高年級的同學,
有張成熟與長大的臉。
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天,
盼望長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盼望長大的童年。”
歌曲最后描寫的是一副田園景象,正是孩子的內心,雖然他們心里有了小小陰暗的角落,但對未來卻生出了“盼望”。
是孩子的盼望,也是家長的盼望。
同時,這給人更多的遐想。
畢竟長大以后的未知太多。
這就是張謙的童年,也是秦月的童年。
同時,也是大家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