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這才竹筒倒豆子一樣說了出來。
現在化肥的銷量已經趨于飽和,至少要等到明年8月份農民收獲之后才會有合作社大批量收購,這意味著有接近半年的空閑期,在這半年前必須白白養著這些工人,這也太不劃算了,周明的想法是先將工人遣散,等到需要的時候召回來,可以節省一大筆勞務費,而且還有參照的例子,以前的劉清泉就是這么來節省成本的。
但是現在工人們聽到消息之后都很不忿,認為這是卸磨殺驢,畢竟工人也要吃飯,半年不掙錢,這個年頭誰也扛不住,這跟當初劉清泉的時代可不一樣了。
“唐總,你得給我支個招。”周明顯得一個頭兩個大。“得讓這些工人接受條件,哪怕這半年時間工資減半,也能節省一大筆的支出。”
聽到這里唐寧明白,這個時代的國內能夠被稱得上企業家的人不多的原因。
大多數人還是以小作坊的思維來運作企業,根本沒有任何企業家的思維,更談不上企業家的視野和管理方式,甚至連以人為本的基礎理念都做不到。
回過神唐寧開口質問。
“老周,我問你一件事,這些人要是半年之后找到了新的工作不回來怎么辦?”
周明順口說道:“那好辦,這個年頭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滿大街都是,說不定到時候比這些人更便宜呢。”
唐寧點點頭,繼續問道:“好,那你有沒有想過培訓成本?”
周明一愣。
唐寧手指摩擦著茶杯邊緣,徐徐說道:“現在的工人都是熟手,能夠隨時進入生產,你把他們放走,等到時候在招人,新招的人沒有生產經驗,這不是手工作坊,牽扯到機器的操作,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培訓,至少得兩個月以上,這兩個月你還得繼續給人家開工資,等到兩個月之后有些不合格的需要被淘汰,剩余的人是否能夠滿足工廠生產運轉?如果不夠的話還得繼續招,繼續培訓。等到等到人數足夠全部生產環節運轉的時候大概4個月過去了,而我們的生產時間是半年,被培訓占據到四個月,就只剩下兩個月正常生產,能有多少產品。”
周明一下子傻眼了,他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么多。
等到回過神之后周明更頭大。
“那怎么辦,這半年生產空閑期不解散人員,削減成本的話,這個化肥廠基本上沒有利潤可言了。”
這的確也是個問題,如果這個化肥廠跟德國鉀鹽集團一樣有全球的銷售網絡,那隨時都可以出貨,但是現在只有省內,省內需求量就那么大,怎么解決。
思索了許久,唐寧忽然想起來一件事情。
現在流行聯營模式,許多的國營廠子都會將自己的品牌或者技術授權給鄉鎮企業生產,然后收取一部分授權費,這對于雙方都很有利。
而這一年就有一個鄉鎮農機廠找到了一家壓力鍋廠,得到授權之后改生產壓力鍋,在之后的幾年內鄉鎮農機廠生產的壓力鍋銷售額甚至超越授權方,因此每年需要向授權方支付每年500萬元的授權費,最終這家農機廠的廠長決定分道揚鑣,并創建了新的品牌,這個品牌叫作蘇泊爾,而那個廠長則叫作蘇增福,在后世的某次采訪中蘇增福調侃道:“他這個跑龍套的一不小心跑出了個名角兒。”
想到這里,唐寧有了主意。
“留著工人,你拿著化肥廠的一部分利潤,直接去找一個叫雙喜的壓力鍋廠,想辦法拿到授權和技術,然后用你農機廠的車床設備改生產壓力鍋,狠抓生產質量,之后我會派人給你做營銷。”
對于唐寧這個主意,周明持懷疑態度。
“這行嗎?我們從來沒有涉及過這個行業。”
“行不行試試就知道了。”唐寧其實心里也打鼓,周明是不是能夠像蘇增福那樣出色,畢竟這件事情還牽扯到經營者的魄力,蘇增福無疑擔得起企業家這個稱呼,周明是不是擔得起那就不好說了。
解決完周明遇到的難題,唐寧說起此來的目的。
“今年的利潤怎么樣?”
周明一聽這話立刻眉開眼笑,說道:“如果不算前期賒賬,咱們后期的利潤也很可觀,大約26億,比預想的還要多,如果連賒賬的都算上,咱們的利潤可能接近95億,按照咱們的股份占比,分別是2.6億和9.5億。”
雖然說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太少。
思索了一下唐寧沉著氣。
“你去跟德國人商量,就說打算向其他省份擴張,所以利潤不能給總部。”
周明心里有點打鼓。
“不給人家利潤,人家怕是不會答應的,畢竟人家投這么多錢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可不是搞慈善。”
唐寧被氣笑了。
“周明啊周明,你跟了我這么長時間一點長進都沒有,你還沒有弄明白德國人花這么大代價投資的真正目的。”
周明看著唐寧臉上無奈的笑容,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