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道可道,非常道”
這句話有三種標點方式。第一種: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道之可說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謂的長恒不變之道。第二種: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只要有人說這樣可以,就有人說這樣不可以。這是常態,這個就叫做常道。第三種,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道是可以講的,但是你只能講出一部分。
非常道:沒有人能講出完整的道,因此,只要你講出來的就不是真正完整的道。德,就是你把心中原有的道表現出來。其實道就是我們的良心,人們常把天理跟良心連在一起,天理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此兩者同”,告訴我們“有”跟“無”是相同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換句話說,“有”跟“無”本來是在道里面,出來以后給它兩個不同的名字,因而“有”跟“無”不是對立的。
玄之又玄,“有”跟“無”本來不一樣,但你有辦法看成一樣,你就很高明。眾妙之門就是無。“玄之又玄”,為什么要用兩個“玄”?后面這個“玄”,就是拿來否定前面那個“玄”的,意思是你認為這樣是玄,實際我告訴你這是不玄的。因為它是“眾妙之門”。
道德經并沒有正面告訴我們道是什么,而是在說道不是什么。通過說明“道”不是什么來讓我們來領會道。道不可言說,卻可以被領會、被體認。領會、體認道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明白,道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抬頭三尺有神明?
這個神明,不是神鬼,指的是道德的代言人,它是一種無形的道德形式,這種人們普遍認同的社會道德標準,是無形的法律,好像隨時跟隨我們的。不要以為自己做事神不知鬼不覺,遲早會得到報應,因為天知道。當你踏入社會之后就完全沒有絕對自由。自由只是針對自己的內心而言的,在社會上是限制的自由,這就是非常道。人心善變,人生規律只有一條:自作自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犯錯了,我們往往習慣把責任推給別人,怨天尤人,這是違反天道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釋】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后互助跟從。我們現在很喜歡用對立,其實世界上沒有對立的東西,它們是相對待。相對待就是彼此會浮動、彼此會遷就、彼此會變化。對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們以后盡量不要讓任何事情對立,要讓他們相對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動。
“無為”不是不做,而是不違反自然地做。讓追隨你的人走自己的路。這個“為”,其實可以看成是違反的意思,這兩個字是通的,你要做事,但是你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圣人每做一件事都是順著自然規律,“功成而不居”,對于一件成功的事而言,中國人不會說這件事沒有某人肯定做不成這樣的話。即使你有功也不要去說這個功勞是你的,不要去炫耀這個功勞,否則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后果。因為不居功,你就沒煩惱。圣人的無為是無心而為,他的不言是要讓人不要執著在各種名詞的分辨上。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釋】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會的亂源”,分別為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提出來:不尚賢,使民不爭。老百姓爭的就是那個名。你說要考進士才能夠當官,他就拼命去考進士;你說我要有才德,我才能夠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
所以,才造成歷代都是所謂忠、不忠,所謂賢、不賢,你看一陣子他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來是大奸臣,一陣子說他非常高明,最后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在想他自己的事情。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針見血,他說你整個社會,如果崇尚賢人,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會造成很多虛有其名,根本無才無德,但是他裝得有才有德,這樣就使得整個社會都朝這個方向去競爭,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沒有人做,這對整個人類是不利的。
你看我們幾千年來,我們就是為了功名,我們為了考名校,我們為了拿博士,我們為了這個為了那個,不顧一切,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拋棄,然后走,然后再開始罵,都是這些壓力,搞得我們的生活不正常。其實老子這句話,你好好聽聽就好了。“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號,大家就會盲目地、不顧一切地、不擇手段地去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為什么有小偷?為什么有強盜?就是因為你家有難得的東西,有寶貴的東西,有奇珍異寶,他們才會動你的腦筋。可是為什么一塊石頭會變成藝術品,一件古董會有天價呢?就是你貴難得之貨。你看到某個東西,覺得它很貴重,就把它的價錢炒得很高,本來沒有什么的,馬上就變成奇貨可居,馬上就變成大家不顧一切要去搶奪的對象。他拿不到,他就變成盜賊。就算他沒有行動,最起碼他也產生一種叫作搶、偷的不正常的心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那個“見”要念xiàn,不要表現出我喜歡什么。你看一家公司,為什么突然間干部通通去打高爾夫球了?就是因為老板喜歡打高爾夫球。為什么突然之間大家都去釣魚了?就是因為總經理喜歡釣魚。你上面的人只要表現出自己喜歡什么,大家都亂掉了。
不要總是讓自己處在一個都是誘惑的處境,要遠離這樣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這顆心不亂。
什么叫做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才叫欲。千萬不要把欲解釋成欲望,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不叫欲。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需要、我們本身的需求,其他的才叫欲。他舉了這三句話,就告訴我們社會的亂源就是崇尚賢名,就是貴難得之貨,就是把基本需要之外的那個欲望強烈地表現出來。
所以,圣人要怎么樣來治理這個社會呢?老子說: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你要把心里頭有那種貪念,把它虛掉,讓它不要有。
“實其腹”跟“虛其心”剛好是相對待的。你要讓他的肚子填得飽飽的,滿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不是禁止、也不是壓制,去疏導、去減少他的貪念。但是,我們從現實面來看,一個人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他反而比較單純,因為他沒有太多要求,他只想有溫飽就感謝天地了。可是有了錢以后,他就作怪了,他就不虛心了,他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就罵人,動不動就神氣巴拉的。所以“虛其心”“實其腹”,這里面有很多巧妙的地方,我們還是需從《道德經》其他的章節來加以討論。
現在先擺在這里,你讓他溫飽,我們今天叫作小康,然后你還要實施教化。這教化是無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規定,那個沒有用的。讓他能夠把這些喜歡奢侈、愛好虛榮、貪得無厭,這些怎么樣把它虛掉。為什么“為富會不仁”呢?不是富的問題,而是不仁的問題。我們常常覺得好像圣人都叫我們不要有錢,那是不對的。
富沒有關系,你不能不仁就好了。為富不仁為什么可怕?因為它會擾亂人心,它敗壞風氣。所以很多人跟我講錢是我賺的,我愛怎么花就怎么花,我就說你這樣子是傷天理。為什么?因為所有人看到你,他就覺得他不如你,然后他就想搶你,說不定哪一天還想殺你。他這些都沒有,他就羨慕你,他就感覺他做人很倒霉。好嗎?對你都不好。
“弱其志,強其骨。”“強其骨”比較容易,就是叫他強健自己的體魄,多勞動、多保健,少動歪腦筋。但是,我們今天都鼓勵你要有意志力,你要立志,你要怎么樣,那就變成什么,爭強好勝嘛,整個和諧社會都被破壞掉了。你鼓勵他考第一名干什么?你就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虛榮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你是愛他還是害他?
然后下面那句話,就是使很多人引起誤解的,常使民無知無欲。那不是愚民政策嗎?不可能的。就算民智未開的時候,偶爾愚愚民還可能;民智已開以后,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譚,根本做不到的。所以不要用這種心智去看《道德經》,老子就算你認為他不很聰明,他也沒有那么笨,愚民政策。
他為什么說“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就是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無欲”,就是不要有貪念。我們已經講過了,尤其是對小孩子,基本生活需求要滿足他,其他的不給。不能說什么都要滿足。“無知無欲”,意思就是說,你過正常的生活,就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干什么?你一定要想辦法整人家,要想辦法超越人家,這都不需要的事情。
那為什么要這樣做?那老子講得更妙: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不敢為”的意思是不敢胡作亂為,使那些有聰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亂為。因此,他這個“不敢為”,將來也是個重點。現在很多人都是不敢為,不敢為才是高明的。現在不是,要有作為,做錯了再說。而且還有人說你就做了,你要變現得跟別人不一樣。我也覺得很奇怪。他還會講那么大聲。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第三章的結論。你不逞能干,不表示你比人家懂得多,不表示我很崇尚賢能,我很會用人才,這就是無為。我知道這個貨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我有判斷力,我有什么欲望,我就顯示出來,讓大家來滿足我,這些都是亂源,你能夠把這些消減掉,你就無不治,你不管去管什么,你都管得好好的。
無為----無為不是說什么是都不去做,而是指應該順著自然規律,在不傷害它的情況下幫一點小忙。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釋】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一個調酒器,里面是空的,可以裝進不同的東西,然后沖出新的東西。如果把新的東西倒掉,在加入其他東西,又會有新的東西產生,它永遠不會盈滿。
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垢。
我不知道它是從哪里產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釋】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天地之間不正象個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度。這個風箱的作用就是我們常講的一推一拖一拉,因而能制造除很多東西。人也一樣,做事一定要講究推、拖、拉。古人在做事的過程,“推”是推給合適的人,推來推去推給別人,就叫做禮讓為先;推來推去推給自己,就叫當仁不讓;“拖”是拖到合適的時機;“拉”是要拉出良好的效果。與現實生活中的推拖拉不一樣,它不代表做事能力低下。我們發展了一套叫做用推、拖、拉來化解問題。注意兩個重點,一個是不叫解決,我們叫化解,中國式管理它不太講究解決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推拖拉,可以爭取一小段時間讓你想一想,緩慢一下,謀定而后動,不會跟人家起沖突。
中國人會走那個彎路,我們不太走直路的,西方人是走直路的。中國人走彎路,閃一下躲一下,他什么事都化解掉了。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解釋】
道這個東西,對于萬物來說,就像是母親對于孩子,媽媽生養孩子,道生養萬物,媽媽的產門是孩子來的地方,道也是這樣的一個產門,是萬物來的地方。你看不到這個產門,但它一直就在那里,你用也用不完。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道是不死的,是萬物的產門。這句話對我們的警示作用非常厲害,不過,很多人看不出來罷了。
老子告訴你,道這個東西,是不死的,是萬物的根源,它一直就存在你的周圍。什么意思?如果你做的事,不合道,就會受到道的懲罰。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連綿不絕,好像是存在的,但用之不盡,什么意思?就是道的存在,雖然無所不在,但它不容易被觀察到,好像是存在的,就是這種好像是存在的,又好像是不存在的狀態,讓很多人以為它是不存在的,其實呢,老子說,這種綿綿若存的力量,是用之不盡的,所以,道是存在的。
以前經常說四個字,人定勝天,現在幾乎不說了。為啥?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終于意識到了,其實,人真的勝不了天,所有的科學技術,都是建立在對于自然規律運用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大自然的規律,我們無法對抗,更無法消滅,我們只能順從。就像對一個人,我們消除不了他的本性,只能運用他的本性。你看,科學的本質就是在研究和運用自然規律,人怎么可能勝天呢?人只能順天,妄圖勝它,最后的結果都很慘。
道這個東西,綿綿若存,用之不盡,道生養了萬物,它一直都在,用之不盡。深度明白這一點的人,會對天地多很多敬畏之心,在大自然面前會更加謙卑。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釋】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因為它生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私”是指一個人的理想、抱負和愿望。老子意在告訴我們,不要總停留在物質層面,在那些看得見的東西上斤斤計較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解釋】
人應該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個榜樣,就是水。水,很善于無私地幫助萬物,無私地利于萬物而不求回報,它沒有說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錢。人都很討厭比別的人低下,可是水卻往低處流,沖走污穢,幾乎接近于道。居善地,水從來不選擇,它只是往低處流;不論多偏遠多差,水都會出現在那里。水的存在告訴我們,它所到之處都是善地。福人居福地。心善淵,心胸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時,才會蘊含無限生機。
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通俗地講: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樣,因水能夠與萬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協,所以不會強硬地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顯,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納百川”,這樣的人因為像水一樣的謙虛,所以行動就會像水,能隨形變化以柔克剛地順應時勢,這就是一位可稱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會像水一樣地貌似平凡,給人以很謙虛的感覺,就像水一樣的淵博而沉靜,形態可應對方需要,隨時進行萬般的變化,所以不招怨恨,當外界需要他滋養萬物時,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報……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會像海一樣贏得萬物所向。他論述“不爭“思想時說,“不爭才是有福氣的”,工作中是不能跟領導爭功勞的,聰明的人會把功勞讓給領導。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釋】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不可能長期守住。因富貴而產生驕傲,就會給自己帶來災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這是處世之方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解釋】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就是靈魂,魄就是身體,所以老子第一句話就問“你的靈魂跟你的身體能不能融為一體,彼此不分開”。就是告訴我們身體要聽良心的話,做事要憑良心。只有憑良心,才能夠把自己從偏道上拉回來,回歸正道。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嬰兒的身體是很柔軟的充滿彈性,他的呼吸平和自然。但是人慢慢長大之后我們就越來越不柔軟了,沒有彈性了,反而越來越僵化,也失去了嬰兒那種平和自然。身體上不再柔軟,精神上也不再柔和,就像那個木頭越來越干枯一樣,這其實是很糟糕的。一個人越固執,越僵化,越沒有彈性,他就越危險,越痛苦。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覽”就是觀的意思,這個“觀”很厲害,不是單純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透過精神去體驗,你就能領悟到更深入的東西,所以很玄,叫做“玄覽”。
滌是洗滌,除是清除,你要把心里的雜念、妄念清除掉,你才能透過精神去體驗更深層的信息。“能無疵乎?”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主觀偏見當中。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無為”是什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君王治理國家更不可能什么都不做。“無為”是說要順應自然規律去做,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妄為。
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有重要意義的,我們做的很多事,自己認為很重要,自己認為很合理很有意義,但最終往往是自找麻煩,就是因為沒有順應自然。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曾教授說“天門”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五官之門與外界接觸,觀察外物;另一個是內觀,感悟自己的良心在告訴我們什么。
所以一個人在外界遇到事情,要回頭感悟一下良心給自己的指示,憑良心去做,那你就知道該做什么。
“能為雌乎?”就是說感官和外界接觸,要守柔守靜守弱。良心在里面給我們啟示,但是外面的各種事物它會誘惑我們,一旦擋不住誘惑就會拋棄良心的呼喚。所以打開感官之門的時候就要守靜守柔守弱,這樣就能摒棄誘惑。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當自己的心智非常通達明白的時候,四面八方的資訊你都掌握了,這個時候你能夠不用智巧嗎?能夠不耍心機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釋】
三十根輻條環繞著一個車轂,有了車轂的空虛部分,才使得車子得以運轉,成就了車的功用。
揉捏陶土做成器具,在它的空虛處,使其可以容納東西,才有了器具的功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處,才有了房屋住人的功用。
老子以物喻道
杯子里裝滿了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怎能聽進別人的。請倒掉空杯子里的水,杯子空了,才可以往里面裝東西,過滿,它則往外溢,人生與自己的心靈亦是,空則獲,滿則損。
人天生誠實,所以不要被人套話,交淺不言深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兩句話非常有意思。我們抓住“有”不放就是看到它的利益,“利”就是定用,“利者定用”,確定的用途。“無之以為用”,這句話的用表示妙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一個事物的妙用來自把它的“定用”無掉。
道家的智慧是中國哲學的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在根本上啟發我們對生活采取這種去執的態度,就是去掉執著。教我們做減法,把人為的因素拿干凈,這就是去執。倘若我們真的能做到這一點,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天道中展開了生命實踐。這叫暗合天道。
道家的境界對中國人意味著什么呢?我們總會說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釋】形形色色,弄得我們目盲。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眼花繚亂,根本看不清楚。耳聾也不是說耳朵真的聾掉了,而是一種狀態。這個爽是失掉的意思,就是差失。口沒有味道,就叫爽。“令人心發狂”,瘋狂的追求,會令人喪失掉理性。人一旦放蕩以后,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了。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看到奇石異寶,人們一般會行為不端,有的人還會誤入歧途。。因此圣人只為吃飽,不貪求耳目的享受。道家修煉有四個字“修內堵外”。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釋】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叫做寵辱若驚。人得寵的時候,肯定會心存恐懼,因為這很難得,覺得自己不能失寵,一失寵就糟糕了。比如,以前的宮廷,尤其是后宮里出現的亂子,多數是因為受寵的跟失寵的爭奪導致的,驚險萬分,殘酷不仁。我們一般的說法是寵為上,辱為下,老子卻不這樣看。
老子沒有說什么寵為上,辱為下,而是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寵為下。寵對我們來講,是不好的事情。比如,我們很多小孩被寵壞了,我們很多干部被寵壞了。歷史上被寵壞的,最可憐的就是和珅。和珅剛出道的時候,他是最反腐敗、最清廉的。可是被乾隆寵成了大奸臣、大壞蛋、大腐敗。那當然是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了,這樣才叫作真正的寵辱若驚。
老子告訴我們,有人提拔你的時候,你要特別小心,因為那絕不是好事情。一開始提拔你,沒事;再提拔你,沒事;繼續提拔你,你的麻煩可能就來了。如果他不提拔你,你根本不會有麻煩。對于那位要破格錄用你的上司,你一定要特別小心。那是不是要拒絕呢?其實也不必拒絕,你趕快去充實自己就對了。“貴大患若身”,意思是我們把它當作自己身體那樣重要,才會驚慌。我請問各位:是覺得身體重要,還是人家對你的侮辱重要?是身體重要,還是人家對你的寵愛重要?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解釋】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這三種現象,無法追究。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陰暗,它連綿不絕,難以形容,復回歸于沒有物體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拿著古時的道理來駕御今天的事物,能認識古時的道理,才可以說認識道的規律。“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的作用,自古以來,一直不斷地在重現。道紀,就是道行走的記錄,是道的規矩,道的作用,自古至今一直在沿用,發展的軌跡就好像是道的記錄,我們要按道紀而行。
道是不變的規則,但是現象是萬變的。你不要老在現象上面去摸索,而要找出那個不變的規律,按照它去走。??好比讀歷史,歷史是道從開天辟地以來,所表現的軌跡,人把它記載下來。你要去讀歷史背后的道理,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培養兩種能力,一是選擇能力,二是判斷能力。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釋】
老實人就叫修道人。那么,修道人是怎么樣的呢?老子的形容是非常有意思的,修道人有七大心法。
豫兮若冬涉川。豫跟下面的猶都是動物,因體積太大,行動很不方便,好像很遲鈍,其實不是,它是小心翼翼,因為冬天要過河,隨時有危險。這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你看這個人膽子好小,連走路都是遲豫不決。另一種是明明那么平坦的路,他也小心翼翼。心量不同,解釋就不一樣。修道人不可能猶豫不決,他只是小心翼翼。因為隨時都有陷井,隨時都有變數。
猶兮若畏四鄰。做很多事情,非常戒慎恐懼,因為怕左右鄰居講閑話。這邊說你對,那邊說你不對,那你應不應該受到影響呢?我先請問你,修道人要不要在乎別人?你不需要在乎別人,但是你要很在乎別人。這種話不太容易懂。你如果為了戒慎恐懼,為了怕別人說閑話,那就不叫修道人。我用別人的反應來自我反省,我有沒有好好管好自己,那才是修道人。差別就在這里。我不愿意干擾我的鄰居,不愿意造成他們的困擾,而不是怕他們指指點點。一個是自發的,一個是被動的,里面的差別要清楚。
儼兮其若客。很拘謹、很莊重,就好像到別人家里去做客一樣。現在有很多小孩子,隨著自己的父母去拜訪人家。可是到了人家那里,好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樣,到處拿這個,丟那個。這樣父母是不是很尷尬?主人也會覺得不知道怎么辦好。這就是不夠嚴肅。
渙兮其若釋。春天陽光煥發,會把冬天積的那個冰,把它融掉,夏天才有水喝。你到美國加州一看,美國加州哪里有水,但是山上就有冰。大概高山上它都結一層冰,然后慢慢地那個細水長流,那個水就供你一個夏天的使用。那要靠什么?靠春天那個很煥發的陽光的氣,使得這個冰慢慢地溶解,釋放水下來。這是在說什么呢?就是修道近德,好像寒冰快要溶化時的那種心情。
敦兮其若樸。很敦厚,好像從來沒有雕琢的原石一樣。一個修道人可以里邊穿得很漂亮,但是外面要加蓋一個粗布的衣服,不是財不露白,而是不愿意招搖,不愿意刺激別人。我有很快樂的事情,我要看對方的心情好不好,好的話我才可以講,如果不好的話我就避而不談。否則引起他那種嫉妒跟懷恨,就不好了。樸是老子很常用的,他是用來代表道的。那個原石沒有經過琢磨的,你永遠不知道它里面有多么豐富的東西。
曠兮其若谷。很開曠,像廣大的山谷。修道人胸襟很寬廣,心量很宏大,可以包容各色各樣的人,好壞不會形于色,不會疾惡如仇。
渾兮其若濁。很混沌,好像一灘濁水一樣。請問大家,濁水好不好呢?一般人總覺得清水才好,實際上“水至清則無魚”,水太清了,連魚都活不了。這是什么意思?就是修道人內心是很明亮的,只是外面顯得很愚昧、很糊涂罷了。為什么要裝糊涂呢?這不是騙人,而是一種拘謹、一種自我約束而已。
老實人,也就是修道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三句話各位回去有空好好想一想,馬馬虎虎不馬虎,含含糊糊不含糊,隨隨便便不隨便。這三句話是非常神妙的。
中國人講馬馬虎虎是很好的意思,不是壞事,但是馬虎就是壞事。做人要馬馬虎虎,但是不能馬虎。含含糊糊不是真糊涂,是裝糊涂,中國人最喜歡裝糊涂,明明看到假裝沒看到,明明知道裝不知道。但是不能含糊,最后是非是很清楚的,過程是含含糊糊,糊里糊涂。隨隨便便一點不隨便。這里面的學問,大家要好好去體悟。
老實人,是難得糊涂,忙中偷閑,苦中作樂。這個叫做什么?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切無非自作自受。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解釋】
虛掉心中的執著,去除不必要的欲念,減少莫名的煩惱,然后使內心保持原來的那種虛和靜,這樣才能夠有新的發現,才能夠知道原來道清清楚楚地在這里,只是自己糊涂,看不見而已。我們常講的四個字“清心寡欲”,其實就是從這里來的。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看到了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盡管變化紛紛,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知常,違反自然規律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認識了常才能寬容,能寬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解釋】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僅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贊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看不起他,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么悠閑啊,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釋】
大道被丟掉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解釋】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老子是在反對圣人、反對智慧嗎?當然不是。一個人,當別人贊美你的時候,你信以為真,然后自我膨脹,處處強調,處處提出強制性的主張。其實,別人根本不想聽。現在的人真可笑,一開口就我強調什么、我們強調什么。要知道,你越強調,別人越不想聽。“民利百倍”,意思是說我們互不干擾。因為老天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過不同的生活。“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民為什么沒有孝?為什么不慈?就是因為仁義講得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虛偽的。所以不要再談仁義,他們自然就會回復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實際的,否則都是形式的。”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他要是搞偷盜,我們怎么都擋不住。這時還跟他講巧妙,利益,根本就沒有必要。巧妙跟利益,并沒有什么不好。只是把巧妙放在利益上面,就不對了。“見素”,就是顯象人本來的,即與生俱來的那種很純凈的本質。“抱樸”,“樸”,就是沒有經過任何雕琢的原物,就是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虛偽。少私”,人不可能沒有私心,但是要盡量減少我們的私心。“寡欲”,是盡量降低我們除了生存所需要的欲念以外的東西。欲念是亂性的,私心是擾心的。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