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1311年-1375年),字伯溫,世稱“劉青田”“劉誠意”“劉文成”“文成公”,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劉基自幼博覽經(jīng)史及天文、歷法、兵法、性理諸書,尤精象緯之學。元至順四年(1333年),舉進士。授江西高安縣氶。后任江西行省職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浙東元帥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職。因遭排擠憤而辭官,回鄉(xiāng)隱居著述。至正二十年(1360年),應朱元璋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參與機要決策。針對當時形勢,提出時務十八策,被采納,后又陸續(xù)陳策。朱元璋稱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參與制定歷法、奏立軍衛(wèi)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與左丞相胡惟庸交惡,被胡所譖,賜歸鄉(xiāng)里,洪武八年,憂憤而死。
劉基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劉基具有比較系統(tǒng)的文學思想,在明初文壇上占有重要地位。劉基從儒家“詩教”思想出發(fā),強調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對下移風易俗,也可以對上諷諭勸諫。其次,貶斥元代以來的纖麗文風,提倡“師古”,力主恢復漢唐時期的文學傳統(tǒng),對于明初文風由纖麗轉向質樸,起了重要作用。其著作較多,有《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等作品傳世。
年少好學
劉基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zhèn)岳梅鄉(xiāng)武陽村)人。青田縣在元末屬江浙行省處州路(今浙江麗水),東臨溫州路(今浙江溫州),境內多山。南田山在青田縣城南一百五十里處。南田山的形勢,乃是“萬山之巔,獨開平壤數(shù)十里,號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記》中記載說:“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劉基天資聰慧,好學習,由父親啟蒙識字。閱讀速度極快,據(jù)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xiāng)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jīng)。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jīng)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jù)文義,發(fā)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jīng)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jīng),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jīng)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shù)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
初入仕途
元統(tǒng)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BJ)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元末,兵荒馬亂,戰(zhàn)火連連,在家閑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xié)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于職守,執(zhí)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xiāng)間,體察民情,發(fā)現(xiàn)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后,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jīng)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jù)后,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并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fā)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shù)匕傩盏膼鄞鳎驗樗恼保胤胶兰潓λ拗牍牵傁胝沂露讼莺λ业瞄L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于禍患。
仕途多舛
辭官后,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后來因檢舉監(jiān)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蟄居隱退
至正六年(1346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xiāng)。回到故鄉(xiāng)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shù)卣蕉ㄕ銝|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元左丞帖里帖木兒欲招安方國珍,劉基認為方氏兄弟為首犯,不誅無以懲后。方國珍重賂官府,終被招安,并授以官職,反而譴責劉基擅威福。劉基一怒之下辭官還里,以表對元朝腐敗昏聵之不滿。
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并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zhí)煜铝x師的民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現(xiàn)。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主要作品
劉基有《誠意伯文集》20卷傳世,收有賦、騷、詩、詞1600余首,各種文體文230余篇,主要作品有:《郁離子》《復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jīng)》《賣柑者言》《活水源記》《百戰(zhàn)奇略》《時務十八策》及詩詞《春蠶》《五月十九日大雨》《旅興》《薤露歌》《美人燒香圖》《蜀國弦》《梁甫吟》等。
軼事典故
劉基對于書籍,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曾經(jīng)在元朝大都(今BJ)的一家書店中翻閱一本天文書,翻過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來,書店的主人便要將書送給他,他卻說:“書已經(jīng)在我的胸中了,要書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