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書法繪畫工具(書畫用具),即筆、墨、紙、硯。
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
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
元代以后,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后,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中國文房四寶
中國的用具,不少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風俗,又為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其最典型的是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書寫工具:紙、筆、墨、硯。
紙,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發明,世界上紙的品種雖然以千萬計,但“宣紙”仍然是供毛筆書畫用的獨特的手工紙,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在國際上“紙壽千年”的聲譽。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
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縣侯店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墨,是書寫、繪畫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賞識,全家賜國姓“李氏”。從“李墨”名滿天下。宋時李墨的產地歙縣改名徽州,“李墨”改名為“徽墨”。
硯,俗稱硯臺,是中國書寫、繪畫研磨色料的工具。漢代時硯已流行,宋代則已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繁多,出現了被人們稱為“四大名硯”的洮硯、端硯、歙硯和澄泥硯。古代中國文人對硯十分重視,不僅終日相隨,而且死后還用之殉葬。
文房四寶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風俗,又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今天,中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新時期。了解過去的中國優秀文化,正是為創造未來的新文化。這對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他文房用具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通常較為常見的有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在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塔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鈿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于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銅、玉章等。
印盒:又稱印臺、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
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書畫毛氈:簡稱書畫氈。材質純纖維。制成的書畫氈,價格便宜,效果還可以,用在學校,美術學院,等眾多學院。
書畫氈防止墨擴散,將多余的墨水吸入毛氈內,同時也就不會弄臟桌子了,氈面平整均勻,潔白柔軟,富有彈性,可襯托宣紙,使書畫愛好者運筆自如,手感舒適。在作品墨多時,不會跑墨,有托墨的作用,大大體現了脫水保墨的良好性能,特別是繪制國畫,能夠妙筆生花,方便耐用,是文房四寶輔助材料。
唐代才女薛濤曾作詩《四友贊》:“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煤而黯黯,入文畝而休休。”詩中所歌詠的就是硯、筆、墨、紙。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自古至今,一直深受文人雅士和凡夫俗子的喜愛。文房四寶在古代詩歌中的稱謂分類歸納:
筆
玉管“今來承玉管,布字改銀鉤。”(隋·薛道衡《初學記·詠苔紙》)
翠管“玉窗拋翠管,清袖掩銀鸞。”(唐·李遠《觀廉女真葬》)
銀管“蜀王宮樹雪初消,銀管填青點點描。”(元·袁桷《薛濤箋》)
墨
玄圭“急磨玄圭染霜紙,撼落花須浮硯水。”(宋·楊萬里《春興》)
玄珠“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金·元好問《賦南中楊生玉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