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帶著重型機械回村不光驚動了鎮上,連農業局的領導都驚動了。
農機具有補貼政策,申請免不了要走行政程序,聽說區域內養豬大戶具有這個覺悟,就有心安排個任務。
會上。
“當地官員要主動關注養殖戶,有什么困難可以提出來,爭取做成個生態示范養殖場,給我們縣弄一個新名片嘛!牛窩子村,是不是有個村官帶頭集資修路的那個?”
“是的。現在水泥路已經快打到養豬場所在的隊了。”
“這個經驗也不新鮮,可惜整個縣除了牛窩子村,其他村就沒有這么落實過。大家要有敢想敢拼的精神,有時候我們也得像年輕同志學習。”
縣上點名一夸,牛窩子村就出了名。
李東遠被一個接一個的電話打得手機滾燙,一邊要跟進工程一邊要配合新機器安裝一邊還有行政工作,那叫忙得一個不亦樂乎。
牛窩子村身為貧困村中的貧困村,這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得到縣里表揚。
李書記這幾日走起路來人都是飄的,“隊長們回去聯系一下父老鄉親,有愿意修穿村公路的,趁國家公路的東風,一并修了吧!下次這樣大規模修馬路,還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幾個老隊長道,“時間緊張得很,籌資不是一時半刻……”
“縣領導有意參觀好豬兒農場,途經之處,是想看到一個泥濘不堪的鄉村,還是想看到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
“牛窩子村本來就是窮山村,搞形象工程討好了領導,以后貧困扶持沒有了怎么辦?”
李東遠道,“這是要爭取后進生名額,好一輩子等著人接濟呀?只聽說過爭先進,還沒有過爭后進的!志士不食嗟來之食,救急不救窮的道理,諸位比我都懂。伸手要飯要不了一輩子,一切都得靠我們自己!通公路的好處不言而喻,貧困村不是榮譽,我們得端掉這個帽子!打個電話而已,我這樣認識不到幾個村民的生瓜蛋子都能辦到的事,相信各位經驗豐富的隊長更能辦到!”
“少激將!”
“諸位出個門趕個場,難道不想來去腳底都不沾一滴泥?這些年為何嫁出去的姑娘多,娶進來的媳婦少,就和山包包泥坎坎沒一點關系?要是家鄉建設好了,還怕沒有人丁興旺?”
老村長們相互瞧了瞧,終于沒了言語。
李書記贊賞地看了李東遠一眼,將此事拍下板。
張越滿身臟污站在機器旁邊,盯著糞水從沉淀分離到高溫發酵,一點一點變成自己想想中的樣子,心里那個快活,就是臭死在這里也無怨無悔了。
照料豬兒、處理糞水、籌備養蟲大棚,沒日沒夜地勞動,將這位微胖的中年婦女生生累瘦了幾圈。
但她精神奕奕毫不疲倦,看起來竟比先前氣色還要好些。
張叁對二女兒的事跡充耳不聞過眼不看,王英這個當媽的卻忍不住了。
設備運進村的那天,她可是全程圍觀。那么大的貨車,得重新鋪路才進得了村,而當時還是書記親自組織人干的,這排面真是想想都有面子。
如此榮耀的事,要是擱在小三娃身上就好了。一個女娃兒,生得再能干,終究還是外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