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時候很羨慕身邊的玩伴,感覺人家的家很溫馨和睦,家人都沒有紅臉的時候,父母親之間也沒有爭吵,一片其樂融融。
特別是上學前班的時候,別人開學,父母會送過去上學,我就是鄰居家自行車尾順帶被捎上的隔壁家的小孩,那時候小小的自己就會忍不住想,為什么爸爸媽媽不可以在開學的時候送我們上學呢?那時候小小的自己也不懂父母是在為了家里生計而忙碌,隱隱約約無法忘記父母在煙霧繚繞市井生活氣息的面容。
小學的記憶中父母都是在各種場合忙碌的身影,印象中他們都沒有空閑的時候,一直在忙碌,恨不得一秒時間掰成兩秒在用,都是在埋頭苦干的身影,小小年紀的自己就只能幫著家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帶著小自己三歲的弟弟玩。當時自己小腦袋瓜也想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些事,后來慢慢長大了才覺得這些回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貫穿了在外婆家長大的童年。更不懂別人家的父母是一起生活的,為什么我的父母是分開生活的。
小升初時,從外婆家回來家鄉讀書,那時是跟著父親生活的,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很新鮮的,除了剛出生的時候跟父親生活過,就是這個時候才跟父親一起生活了,所以伴隨而來的是緊張而新鮮的心態。最記得寄宿學校開學的第一周,父親忘記過來接我了,整個學校只剩下我一個小朋友還在學校等家長來接,那刻其實自己悄悄哭了。小升初那年就是感覺父親很忙碌,也很累,自己卻對父親懷著一種敬畏之心,不知道為何。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自己上大學,那時的自己開始覺得父親開始變老了,腰變彎了,頭發也變白了。隨著時間年齡的滑過,感覺到了爸爸的無奈和力不從心。直到父親患病生離開我們,我才深刻地發現,父親在我心中的印象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一如既往的美好,哪怕是淚水,也是帶著歡笑的。
在父親離開我們的那一刻,感覺整個天都塌下來了,沒有想過那刻來的那么突然和淬不及防。哪怕父親離開前安慰我,讓我不要害怕,讓我勇敢點,我表面做到了,我的心卻沒做到,因為已空了一角,無處安放。才發現,有些感情也許不需要陪伴,也無需言語,卻深入骨髓,痛卻幸福著。
父親這個形象被塑造得太完美了,所以在我失去父親的時候痛不欲生,那刻我覺得自己的眼淚已經枯竭了,已流不出來。父親的音容笑貌都留存在我心中空空的那個角落里,而我卻也已看不到摸不著了。守著美好的回憶自己獨自舔著永遠無可愈合的傷口。懊悔自己沒有抽出時間對他的陪伴,更懊悔自己對他的關心真的太少,都是他在無怨無悔地給予付出,不求回報,而做子女的卻在無盡的索取。到頭來,我們卻在悔恨以及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