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并未理會朱元璋跟朱標臉上的表情變化,依舊是不停的將手里的大明寶鈔,朝著桌子上放去。
桌子上的大明寶鈔,很快就從一張變成了十張,最后數百張大明寶鈔,堆疊在桌子上。
但是桌子上的茶杯,卻自始至終都是五個。
朱雄英一開始每增加一次寶鈔,都要問一句,現在一張寶鈔能買幾個茶杯。
“五個!”
“兩個!”
“一個!”
“......”
一開始朱元璋跟朱標雖然不知道朱雄英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仍舊是耐著性子回到,可是隨著大明寶鈔越來越多,他們的眉頭卻是越皺越緊,最后直接選擇了閉嘴。
一時之間,御書房的氣氛十分詭異,鴉雀無聲起來。
“爺爺,爹,現在你們明白了,為啥咱說這是敗筆了吧?”
當朱雄英把手里最后一張大明寶鈔丟在桌子上后,終于抬頭,看著朱元璋跟朱標緩緩問到。
此時朱元璋的臉色,陰沉的仿佛都快滴出水來了。
便是朱標,也是一臉沉重。
“英兒,你是想告訴咱,這大明寶鈔已經不值錢了?”
“這......怎么會這樣?”
半晌之后,朱元璋終于緊鎖眉頭,緩緩問到。
這個事實擺在眼前,實在是讓他有些難以接受。
咱費盡心思為了方便民間交易,結果卻成了如今這種局面?
要不是英兒發現了,怕是要不了多久,咱大明好不容易穩定的局面,豈不是要再次天下大亂?
“爺爺,您說的不錯,因為大明寶鈔無節制的亂發超發,所以價值一跌再跌,如今已經不值錢了。”
朱雄英嘆了口氣,緩緩回到。
大明戶部在印發大明寶鈔的時候,確實從來沒有意識到應該控制數量的問題。
等到發現數量太多導致價值下跌的時候,即便是朝廷,也已經回天乏術了,只能放任不管,以至于大明寶鈔徹底變成了一張廢紙,擦屁股都嫌硬的廢紙。
“英兒,到底如何淪落道今天這個地步的?”
朱標仍有不解,不由得緩緩問到。
見老爹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朱雄英瞬間成就感爆棚。
當下清了清嗓子,這才繼續講解起來。
“剛才你們應該都看明白了吧?大明寶鈔的價值,并不取決于朝廷規定的能兌換幾貫銀錢,它真正的價值,取決于它的購買力。”
“簡而言之,那就是大明寶鈔的購買力,才是大明寶鈔價值的具象體現!”
方式有擼起袖子,正要寫字,突然發現手里沒有紙筆,下意識看向朱標跟朱元璋,發現朱元璋跟朱標兩眼一瞪。
頓時嚇得朱雄英,只得自己去找來紙筆。
“咱繼續!”
“朝廷印發的大明寶鈔,必須控制好數量,讓它能跟民間的商品對等。”
“如果民間生產的商品多,那就可以多印發一點大明寶鈔,否則商品過多,寶鈔過少,這就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咱叫他通貨緊縮。”
“如果民間生產的商品少,那就要少印發一點大明寶鈔,將多余的大明寶鈔,由朝廷出面回收,否則就會引起現在的問題,寶鈔多,商品少,咱叫他通貨膨脹。”
朱雄英一邊說著,一邊在紙上寫下八個大字。
見到朱雄英年僅八歲,就寫的一手好字,饒是已經知道的朱元璋跟朱標,也不由得再次贊賞不已起來,同時牢記了這通貨緊縮跟通貨膨脹八個聞所未聞的詞匯。
“英兒,這八個字倒是是何意思?兩者可有關聯?有何利弊?”朱標再次追問了起來。
“老爹,你這問題問到了點子上!”朱雄英點了點頭。
“這通貨緊縮,簡而言之,那就是民間只有商品,卻沒有大明寶鈔,因此老百姓們,只能采取古老的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
“以物易物的弊端,想必就不用我多解釋了。”
朱雄英緩緩解釋道。
“這樣看來,那這玩意也不打緊啊!”朱元璋沒有稍微舒展了一點,聞言緩緩說到。
“爺爺說的不錯,確實不會產生太惡劣的影響,無非也就是朝廷征稅的時候,會比較麻煩。”
如今仍舊是封建社會,跟二十一世紀的商業社會,有本質上的區別,大明如今仍舊屬于小農經濟,以田地為主。
即便是有了大明寶鈔,但很多窮山僻壤,依舊采取著古老的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
因此通貨緊縮在二十一世紀,也許會有極其惡劣的影響,但是對于現在的大明王朝來說,影響確實是極其有限的。
“所以,這通貨緊縮雖然不會有太大的惡劣影響,但是這通貨膨脹,帶來的惡劣影響可就大了!”
“剛才茶杯的例子,就是解釋這件事的,朝廷濫發超發大明寶鈔,會直接導致大明寶鈔的價值急速下降,以至成了如今的局面,大明寶鈔宛若廢紙。”
朱元璋雖然知道這大明寶鈔的用處,但顯然不知道這大明寶鈔應該怎么用,他覺得以朝廷為靠山,那這大明寶鈔自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想花多少就可以花多少。
“因此,當朝廷的大明寶鈔印發數量急劇上升,但是民間商品的總量保持不變的時候,這大明寶鈔的購買來也就隨之急劇下降了。”
“因此,一開始的時候一張寶鈔可以購買五個茶杯,但后來一百張寶鈔也許才能購買一個茶杯。”
朱雄英指著桌子上一大疊大明寶鈔跟五個茶杯解釋到。
如此淺顯易懂,朱元璋跟朱標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作為大明開國皇帝,以及大明太子,對于大明寶鈔貶值這件事,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有切身體會的。
尤其是朱元璋,聞言更是眉頭一挑,差點就忍不住要揍朱雄英了,這不是當眾揭短嗎?
好在在場的都是自家人,朱元璋才沒臉紅。
原以為咱印多少,那就等于咱花出去多少呢!
“英兒,真的如你所說,影響這么惡劣嗎?”朱標也憂心忡忡的再次問到。
朱標有這種反應,倒也是情理之中的。
畢竟經濟學這玩意,別說大明王朝了,便是二十一世紀,搞不懂的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