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神魔恒轉(zhuǎn)決

關于日本刀的一些資料

因為有讀者在書評里提到關于武士刀的質(zhì)疑,我就找一些相關資料帖出來。

對此沒興趣的朋友不用看了。

日本刀的原料,是玉鋼(我書里誤寫成剛玉了)

玉鋼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要扯到一些冶金學的基本理論.把鐵礦和炭放到爐理面冶鏈.如果能讓溫度超過1500度的話.這時所得到的鐵水會完全融化成液態(tài).液態(tài)的鐵可以吸收炭元素達到4~5個百分比而成為流動的生鐵水.此時以空氣打入生鐵水將多余的炭氧化成二氧化碳來降低和控制鐵的含炭量.這是現(xiàn)代的制鋼法.

那在古代呢?古代煉鋼技術的關鍵在哪呢?在於鼓風的技術.一開始時因為鼓風技術和燃料選擇的限制只能讓溫度到達1200度左右.此時鐵礦雖能完全被還原成鐵但是還不足以讓其完全融化成液態(tài).而是像麥芽糖粘稠狀的多孔組織.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鐵最多可以吸收約1.5%的炭.我們把它稱為海綿鐵.海綿鐵品質(zhì)的好壞決定在鐵礦本身的品質(zhì).含磷硫等雜質(zhì)少又有鋇等微量元素者為高級.現(xiàn)在日本的玉鋼就是海綿鐵.當然印尼也有生產(chǎn)海綿鐵但是因為鐵礦品質(zhì)比不上日本所以產(chǎn)品也只能賣給像我叔叔經(jīng)營的鑄造廠當原料.

再來鐵里面的含炭量和雜質(zhì)可以由其斷面用肉眼來判斷.現(xiàn)代的煉鋼廠里的老師傅用肉眼來判斷含炭量可以到萬分之三的誤差之內(nèi).

言歸正傳.日本人燒出了大塊的海綿鐵(他們稱之為鉧)後用大鐵鎚將之打碎.再由經(jīng)驗豐富的師傅用肉眼看鐵塊的斷面來挑出含炭量在1.2~1.5左右雜質(zhì)極少的精純部分稱之為玉鋼.拿來當成日本刀的原料.其余含炭量不足或是雜質(zhì)多的下雜則拿來做菜刀或農(nóng)具.

玉鋼不是鑄鐵!用冶金學的術語它應該叫做海綿鐵.鑄鐵溫度要在1500度以上.鐵礦被炭分子還原成鐵.然後吸飽炭到2~6%然後完全融化成液態(tài).再澆鑄於模具里.待冷卻後即為鑄鐵制品.鑄鐵含炭量極高性質(zhì)通常非常的脆.但是回火後便成球墨鑄鐵此時就變的非常軟.鑄鐵是完全不適合直接拿來制刀.因為它熔點低不能被鍛造.

玉鋼是鐵礦和炭混合後只加熱到1200度左右.此時還原的鐵無法完全融化成液態(tài)而是半流動狀態(tài).冷卻後像海綿一樣成多孔狀.海綿鐵不是均質(zhì)的鐵塊.含炭量從0.2到2.5左右.把海綿鐵敲成小塊.再以目視依照其斷面的光澤只挑出含炭在1~1.7左右且雜質(zhì)較少者稱之為玉鋼.

玉剛可硬可軟可韌?會不會有點夸張?玉鋼說白一點就是含雜質(zhì)較少的高碳鋼,其含碳量為1.0以上,如果說玉鋼是合金工具鋼,或許有可能,如果說玉鋼真有那些特性整把日本刀都會玉鋼來打造不是很好嗎?可是事實事不然,日本刀在打造時,玉鋼只用來作為刃鐵而已,而其它部為則是使用其它的不同含碳量的鋼材,如含碳量含0.7%的左下?及含碳量約0.1~0.3%的包丁?,就金屬物理性質(zhì)來說,高碳鋼所得到的是硬的性質(zhì),中碳鋼是韌的性質(zhì),低碳鋼是軟的性質(zhì),基本上這三種性質(zhì),就我所知,好像沒有一種金屬可以通吃的。

把玉鋼加熱後打成薄片.淬冷水後再敲碎成小塊.將這些小鐵片用紙包好再裹上黃泥.入火鍛鏈.讓其結(jié)合成一塊.再不斷鍛打反覆摺疊.如此可以將雜質(zhì)去除且將鐵塊像揉面團一樣揉成均質(zhì).這個過程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將含炭1.5左右的鐵塊脫炭到0.8~0.9左右.所以摺疊幾次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到剛好的含炭量時就不能再摺疊下去否則含炭量會太低.(有時是8次10次或是13,15次是為了控制成品適當?shù)暮苛?全憑目測和經(jīng)驗.這是制刃最難的部分)

ps日本揉刀術并不是日本人發(fā)明的,而是中國唐朝的一種技術,連同刀型與鑄造技術一起傳到日本,所以才有唐樣大刀的名稱,但一但刃部的鋼材一但磨光,露出內(nèi)部的鐵心,那把刀就沒用了,所以後期才會被淘汰,日本刀刃部硬度約58-60,心才為48-50,這是一種較局部淬火的技術,但有可能會產(chǎn)生內(nèi)應力,而且一把武士刀經(jīng)過一次戰(zhàn)爭後,那把刀的壽命也差不多了,而武士刀的重量最輕900公克最重1200公克,要是超過1500或1700公克,就會對關節(jié)產(chǎn)生損傷,而中國刀不會,這是因為劍道的運刀法違反人體力學的關系

想知道日本刀對上中國大砍刀時是什麼情況的話,可以去看(無限住人),里面那個天津久影用的就是中國刀法與大砍刀

一個國家的武術與武器發(fā)展取決於那個國家的武術發(fā)展方向,中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到一直到唐宋時帶,都是以軍事方向為主,而唐宋以後則是以民間擊技為主,而日本則完全是以軍事方向為主

日本刀主要有4部份

1玉剛2暗光花紋剛3包剛法4局部淬火,而其中玉剛就是高碳剛,是日本人發(fā)明的,雖然硬度高,但易脆,而暗光花紋剛與包剛法都是唐朝時連同刀的形狀與雙手劍派一起傳過去的,因此當時的日本刀不叫武士刀,而叫唐樣大刀,而日本人淬火時采用高溫過火(還是低溫回火我忘了,想知道自己去查)雖然可以提高硬度但易脆,日本刀的硬度為58-60,可以更高,但會使刀身容易折斷,就硬度,日本刀是很精良,但就耐用度,完全是廢物,其缺點有

1壽命短

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時,一場戰(zhàn)爭就可以換掉一把刀

2無法修復,一但刀身有裂痕,那一把10萬塊的寶刀,就跟一快廢鐵一樣,唐朝政府就是差一點被包剛法搞到破產(chǎn),因此包剛法才會在中國絕跡

3像玩具一樣,易壞,在明朝時,日本刀最大的克星不是刀法,而是少林寺鐵棍,當倭寇遇到少林僧人時,往往都是連人帶刀一起被打爛,而在八年抗戰(zhàn)時,武士刀一遇到大刀隊時,也是連人帶刀被砍成兩半

而武士刀之所以會硬度高,是因為武士刀的韌口很薄,易卷口,因此需要提高硬度,以增強耐用度與殺傷力,一個劍道高手,殺了100個人後,其刀與刀的碰撞次數(shù)可能不到一次,所以劍道最忌諱刃口相格,因此武士刀試刀適用死人試刀,而中國刀劍因為要面對許多重兵器,加上碰撞次數(shù)高,因此試刀時,是以刃口砍石頭,以不卷刃為主,其注重的是彈性

在一把刀上,這些特點是互相排斥的。堅硬的鋼易碎。而有彈性、有彈力的鋼是柔軟的,并不能保持刀鋒的銳利。中國的鐵匠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而使堅硬和柔軟的鋼相結(jié)合。有三種基本的方法能做到這一點。其中一種叫\(zhòng)"包鋼\"。以堅硬的、含碳量高的鋼制作銳利的刀鋒外表,在橫斷面上,像一個\"V\"字型的裝入一個軟鋼的核心。作為核心的金屬經(jīng)常被折迭以提高強度,或者用鍛造的鐵來分層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一個包鋼的刀刃必須由相當厚度的硬鋼套子做成,不然它將在多次的打磨后失去硬度。

(PS:因此就頂級刀劍而言,我最推崇以大馬士革剛加上中國花紋剛打成的刀劍,就如我文中戚繼光贈與沈波的星寒

順帶一提,目前硬度最高的刀,是西洋刀匠打的刺刀(因為短)

至於中國刀與日本劍誰好誰壞,我套用他們的一句話:

中國刀劍注重彈性,而日本刀劍則注重硬度,因此無法比較。所以我文中抗倭戰(zhàn)士是用的混鐵棍和厚背大刀。理論上,當日本刀與此兩種武器對砍的時候,混鐵棍和大刀都回出現(xiàn)裂痕,但是對方的武士刀則會碎掉。)

而至於劍道方面

雙手劍早在春秋戰(zhàn)國就有了,其特點為,大開大合,利於戰(zhàn)陣。但變化不易,不適合一般民間一對一的擊技,因此一直到唐朝時以門派的形式傳過去後,就被淘汰了,(國術雜志:力與美:第130期)至於劍道的技巧方面,他們注重的是:在敵人砍到我前,先砍倒敵人:因此他們注重的是速度,完全攻擊,并不防守,以跟敵人同歸於盡的氣勢,一刀殺掉對方,所以他們不需要技巧,而且雙手劍傳到日本時,他們只學到了型式,并沒學到最重要的,也就是腰的運用,因此,劍道用的是手臂肌肉的力量,而不是像中國武術,以腰部的離心力的力量,所以日本刀會那麼薄,不是技術好,而是太重他們拿不動,一把標準武士刀,重1200公克,而中國單刀則是3.5公斤,要是武士刀太重,很容易在停刀時傷手

至於劍道與苗刀的差別,在於苗刀有用腰部的力量與反手刀,揮砍時有直劈也橫掃,而武士刀則因為腰部固定不動,所以是以直劈為主,而且劈砍時,上手前推,下手微往後收,以杠桿力矩方式旋轉(zhuǎn),這時會有兩個旋轉(zhuǎn)中心,因此劍道的速度很快,缺點為,要砍第二刀時,要先回刀再砍,中國刀則是反手刀,因此不必回刀,

至於抗戰(zhàn)刀法有三種說法

1大刀王五的鬼頭刀法,請去找電影:一刀傾城:里面王五那把鬼頭刀厚達1公分以上

2抗戰(zhàn)時期,中國政府除了聘請著名武術家教授中國刀法,還由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的軍官傳授日本式劈刺,并且研究專門對付劍道的招式

3苗刀刀法

順帶一提,日本武士刀遇到大刀隊之所以會死的那麼慘,是因為日本武士刀只砍人,而大刀隊則是人也砍,刀也砍,當時大刀一把重達20斤,也就是12公斤,是武士刀的十倍,武士刀根本承受不了。

(當然,實際上抗倭時的戰(zhàn)事,中國損失也很大,一般都是靠的策略而不是武力。

尋常的士兵和流浪倭寇一對一時,贏的大都是倭寇,畢竟武士刀的速度是絕對一流的。但是我文中的士兵已經(jīng)是基本的武林高手了。再說了,這么寫也是一種YY吧……)

呱呱呱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宜春市| 东港市| 东台市| 广河县| 如东县| 镶黄旗| 遵化市| 赫章县| 呼伦贝尔市| 宜州市| 全南县| 永仁县| 涡阳县| 靖边县| 涞源县| 海宁市| 富民县| 彝良县| 道真| 新余市| 沙洋县| 关岭| 张家口市| 集安市| 天镇县| 石河子市| 都安| 日喀则市| 宁陕县| 顺昌县| 五原县| 卢龙县| 越西县| 奉化市| 读书| 湟源县| 藁城市| 镇坪县| 吉水县|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