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變成一統天下的大國,這期間經歷了一百八十多年,而榮國的鼎盛時期是第八個國君蕭文城在位時,他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在他即位的三十多年里,北渡滂河,平定月國,南過天烽山,征服烽國,周圍小國亦對榮國俯首稱臣。
榮國一統天下之后,蕭文城對有功之人論功行賞,其中以大將軍云飛揚最為突出,云飛揚在戰場上屢獲奇功,而滂河一戰中,他身先士卒,從敵軍中救回親征的蕭文城,身受重傷,蕭文城封云飛揚為安親王,榮國唯一的異姓親王。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之后,榮國發生內亂,自稱是月牙國后代的郡王蕭仁暄在滂河以北自立為王,定國號為月牙國,緊接著,淮安王蕭括,大將軍林暉申等一一舉兵造反,榮國無法平定內亂,四分五裂,此時天下五分局面,滂河以北是月牙國和陳國,以蕭括為王的興國和林暉申為王的北國均在榮國以西。
在此后的百年里,榮國和月牙國,陳國日益強大,而興國和北國卻被一個神秘男子統一,改國號為藍臨,但自第二代國君起卻都是公主即位,成為女皇,四國之間雖有不少摩擦,但都是小事,也沒有兵戎相見。
待榮國的第二十三個君主蕭意即位時,百官驕奢淫逸,君王只好酒色,不管朝政,小人得志,朝綱腐敗,沉重的賦稅使得百姓怨聲載道,周邊國家虎視眈眈,景佑十八年夏,蕭意病重,朝中局勢緊張,威州一阮姓農民借機領導了農民大起義,隊伍發展迅速,起義軍直逼京都,太子蕭和領兵鎮壓,歷經四個月,起義軍起義失敗,被史書記載為“阮氏起義”,同年冬末,蕭意駕崩,太子蕭和即位,年號康定。
蕭和即位后,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榮國日益強盛,蕭和在位三十四年,是繼圣祖皇帝蕭文城之后,榮國再一次的鼎盛時期,稱之為“康定盛世”。
康定二十六年,蕭和改立長子為太子的祖訓,立年僅十二歲的八皇子蕭弘軒為太子。
康定三十年夏,滂河泛濫成災,瘟疫盛行,十六歲的太子蕭弘軒前往賑災,同年秋,五十八歲的蕭和駕崩,留下兩道遺旨,一道是廢太子,封蕭弘軒為淮南王,立刻前往封地,沒有圣旨不得進京,一道是立二皇子蕭弘維為太子,只是這驚天變動后的真相卻無人得知。
有人說是蕭弘維篡改詔書,也有人說皇上當初立蕭弘軒只是為了籠絡蕭弘軒母妃家族勢力,對抗皇后一黨,真相如何,眾說紛紜。
蕭弘維即位后,改年號為元嘉,尊皇后為皇太后,把反對他登基的人一個一個地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最后并尋找借口,把沒有死的統統殺掉,他手段殘忍冷酷,百官人人自危,雖如此,但他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很快培養一批忠于自己的勢力,榮國在他的統治下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雖說不上是一代圣君,但也不是一個昏君。
蕭弘維已經登基十五年,榮國看似國泰民安,但朝中局勢卻是風起云涌,不太平靜。